七年級地理下俄羅斯教案

  好的地理教案還可以給地理教師帶來更多的反思,更好地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範文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瞭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如礦產分佈***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

  5.瞭解俄羅斯的人口和城市的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佈規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後的學習中。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絡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展科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

  1.俄羅斯地理位置特點。

  2.俄羅斯礦產資源分佈狀況對工業區形成、發展的影響。

  3.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佈規律。

  教學難點

  1.讀圖分析俄羅斯的地形特點及對河流的影響。

  2.分析俄羅斯的氣候特徵。

  3.俄羅斯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與較落後的輕工業形成的原因。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法、討論法、對比法。

  課前準備

  掛圖、圖片、多媒體課件等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出示圖片:針葉林和溼地、彼得大帝夏宮、芭蕾舞、太空第一人——加加林等; 提問:同學們知道這些事物和人物都是哪個國家的嗎?

  指定幾個學生回答;***學生可能回答俄羅斯***

  教師:對,這個國家是俄羅斯,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俄羅斯這個國家。

  二、新課學習

  1、面積最大的國家

  ***1***領土組成和地理位置

  教師出示圖片:俄羅斯的範圍,介紹:

  面積1700萬平方千米,世界最大;跨亞、歐兩大洲,亞洲部分較大。

  教師出示圖片:俄羅斯的經緯度範圍,指出俄羅斯的經度範圍和緯度範圍,總結經緯度特點:緯度跨度大,緯度偏高;經度跨度大,跨東西兩半球。

  教師出示圖片:俄羅斯的範圍,指出俄羅斯瀕臨的海洋和所處的大洲;***指定學生讀圖回答***

  ***2***地形特徵

  出示圖片:俄羅斯地形圖,教師指導學生讀圖並回答:

  ①在右圖中找出歐洲最長的河流——伏爾加河,說一說它流經的地形區和注入的水域。 ***伏爾加河流經的地形區:東歐平原;注入的水域:裡海***

  ②看圖說出俄羅斯從西到東的地形單元

  出示圖片:沿北緯60°緯線的地形剖面圖,指定學生回答:俄羅斯的地勢是怎樣的? ***學生回答:東高西低***

  ***3***氣候特徵

  出示圖片:俄羅斯的氣候圖,指導學生讀圖,指定學生回答:

  ①看一看俄羅斯主要有哪些氣候型別?哪一類氣候分佈面積最大?

  ②根據緯度位置判斷,俄羅斯的氣候特徵主要是什麼?

  ***學生讀圖回答:主要氣候型別是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點是冬季嚴寒而漫長,夏季涼爽而短促***

  活動:根據上揚斯克與莫斯科的氣溫和降水資料,比較兩地的氣候特點;結合地圖,分析兩地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教師指導學生分析表中資料,並小組討論分析氣候因素;

  ***小組討論結果:相似:均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長且嚴寒,夏季短且溫暖,降水不多,夏季較為集中。差異:與莫斯科相比,上揚斯克冬季更冷更長,夏季更短,降水更少,降水更為集中。

  因素:緯度因素、大氣環流因素和地形地勢因素。*** ***4***豐富的資源

  出示圖片:俄羅斯的礦產資料分佈圖,指定學生找出: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田、第二巴庫油田、秋明油田。

  活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學生自主閱讀教師出示的材料,思考問題,小組討論,並派代表回答; 2、發展中的經濟

  教師:蘇聯解體後俄經濟持續下滑,2000年以來,俄經濟快速回升,連續8年保持增長***年均增幅約6.7%***,2006年俄GDP增長突破萬億美元大關。經濟總量首次超過蘇聯解體前水平,位列世界第十,人均GDP達7010美元。外貿出口大幅增長,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居民收入明顯提高。近年來糧食產量逐年增加,開始對外出口。

  ***1***工業特徵

  教師出示材料,學生自主閱讀,回答問題:歸納俄羅斯的工業特點。 ***指定學生回答:俄羅斯工業基礎雄厚,部門齊全,工業以重工業為主。*** 出示圖片:展示俄羅斯主要工業部門。

  出示圖片:俄羅斯工業區的分佈,找出圖中俄羅斯的四大工業區,並說說俄羅斯工業區分佈特點。

  ***俄羅斯工業區往往佈局在資源豐富地區。*** ***2***農業特徵

  2010年,俄羅斯耕地面積約1.26億公頃,約佔全世界的8.39%,居世界第三位;糧食總產量約8100萬,居世界第六位。

  出示圖片:俄羅斯的農業區分佈,指導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主要的農業區,並總結農業區的分佈特徵。***主要分佈在南部熱量條件較好的地區***

  出示組圖:展示俄羅斯的主要農產品。 ***3***交通特徵

  出示圖片:俄羅斯的交通線分佈及港口分佈,指導學生讀圖:

  ①找出聖彼得堡、摩爾曼斯克、符拉迪沃斯託克等港口城市。想一想,俄羅斯北部有漫長的海岸線,為什麼港口卻相當少?

  小組討論並反饋結果:北冰洋沿岸有漫長的海岸線,但由於氣候寒冷,結冰期長,沿岸人口稀疏,經濟落後,對外聯絡少等原因,港口卻相當少。

  ②俄羅斯油氣管道的分佈有何特點?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教師指導學生總結:以秋明油田為中心,呈放射狀通向邊境和港口城市,管線經過各工業區附近。便於油氣輸出和輸往消費市場。

  ③歸納俄羅斯鐵路幹線的分佈特點,舉例說明鐵路與城市在空間分佈上有什麼關係。 教師指導學生回答:歐洲密集,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亞洲稀疏,呈東西向分佈在南部地區。俄羅斯主要城市大多沿鐵路線分佈,許多鐵路交通樞紐形成重要城市。

  ***4***小組討論:①為什麼西伯利亞的鐵路修在南部?

  ②摩爾曼斯克在北極圈以內,但該港口終年不凍。這是為什麼? 教師提示學生,小組討論,小組代表反饋答案,教師全班總結:

  ①南部熱量條件較好,人口、經濟與城市相對密集,礦產資源豐富;北部多凍土和沼澤。 ②受北大西洋暖影響,摩爾曼斯克冬季海水較溫和,不易結冰。 3、人口與城市

  ***1***出示圖片:俄羅斯近幾十年人口增長示意圖,指定學生回答:目前俄羅斯的人口數量狀況和變化特徵。

  學生讀圖回答:俄羅斯目前人口約1.42億***2009年***,人口增長緩慢。 ***2***出示圖片:俄羅斯人口分佈圖,通過分析圖,指出俄羅斯人口分佈特點。 ***俄羅斯人口的4/5和大多數城市分佈在歐洲部分。***

  ***3***閱讀:俄羅斯民族、語言和宗教***學生自主閱讀,簡單瞭解。***

  ***4***自學閱讀教材關於城市的部分內容,結合地圖冊,瞭解俄羅斯的主要城市特點,

  並填寫下表。

  三、結論總結

  本節課我們從位置、範圍、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工農業、交通、人口、城市幾方面對俄羅斯進行了初步瞭解,通過閱讀教材和各種地圖,以及觀看視訊和景觀圖片,我們瞭解了俄羅斯的基本概況,加深了對自然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的認識,同時瞭解了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於人文地理特徵的影響,進一步瞭解到其城市分佈對交通線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感悟地理要素之間互相影響的同時,要明確只有區域各地理要素達成和諧統一,才能推動區域的發展。 四、課堂練習

  讀俄羅斯地形結構示意圖,完成1~3題。

  1.圖中表示中西伯利亞高原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俄羅斯的主要農業區位於 *** *** A.① B.② C.③ D.④ 3.俄羅斯人口和城市最密集的地區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俄羅斯的太平洋沿岸大部分是 *** *** A.溫帶大陸性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 C.極地氣候 D.溫帶海洋性氣候 5.符拉迪沃斯託克瀕臨 *** ***

  第5 / 7頁

  A.北冰洋 B.波羅的海C.黑海 D.太平洋 6.關於俄羅斯居民的說法,正確的是 *** *** A.總人口居世界第三位B.共有56個民族

  C.以人數最多的民族是韃靼族 D.不少居民信奉東正教 7、填寫下表,比較俄羅斯亞洲部分和歐洲部分的地區差異。

  五、作業佈置

  完成本課的課時作業,填寫地圖冊。 六、板書設計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名錄

  1. 1908年,張相文首次提出“秦嶺—淮河線”

  張相文一生致力於地理教育,並親赴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和內蒙古進行地理考察。1908年張相文在《新撰地文學》中寫道“北帶:南界北嶺淮水,北抵陰山長城。”所謂的“南界”,就是南北分界線。“北帶”就在長城與秦嶺—淮河之間。秦嶺—淮河線的提出,首次正確界定了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對於認識我國自然地理規律和指導農業生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 1972年,竺可楨首次揭示了中國近五千年來的氣候變遷

  竺可楨於1972年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繪製出近五千年來中國氣溫變化曲線圖,即“竺可楨曲線”,這是對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化的首次揭示。其基本結論是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兩千年間,黃河流域的年平均溫度大致比現在高2℃;此後的一系列冷暖變動,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動週期,歷時約400—800年。氣候的歷史波動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時期,似乎都首先從東亞太平洋沿岸出現,而後波及歐洲與非洲的大西洋沿岸。

  3. 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劉東生等提出了黃土“新風成說”,並發現黃土中儲存有距今250萬年以來全球氣候變化的記錄

  從20世紀50年代起,劉東生等對黃土高原進行了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實驗分析,完成了《黃河中游黃土》、《中國的黃土堆積》等多部專著,提出了“新風成說”。後又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建立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理論。20世紀80年代,劉東生基於中國黃土重建了250萬年以來的氣候變化歷史,使中國黃土成為古氣候變化記錄的最重要檔案庫,與深海沉積、極地冰芯並列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三大支柱。

  4.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和《中國自然地理》首次詳盡地揭示了中國地理地帶性規律

  1956年以竺可楨、黃秉維為首的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分別對地貌、氣候、水文、潛水、土壤、植被、動物和昆蟲八大要素進行區劃,連同綜合自然區劃一起,分9冊撰寫於1959年出版。1959年黃秉維主編的《中國綜合自然區劃***初稿***》,為中國最詳盡而系統的全國自然區劃專著。它第一次系統而詳盡地揭示了中國的地理地帶性規律,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巨集觀研究提供了地域自然結構的依據。1972年由竺可楨、黃秉維等組織全國地理界200多人,撰寫《中國自然地理》系統專著,至1987年全部完成,是前項工作的繼續和深入,成為我國地理科學發展的里程碑。

  5.1901年3月初,斯文 赫定發現樓蘭遺址

  1900年3月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隊沿著乾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他的助手在宿營地撿到幾件木雕殘片,使斯文·赫定異常激動。1901年3月3日開始挖掘,發現了1座佛塔和3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築構件、五銖錢、文書和木簡等大批文物。隨後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臺,一直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城址。樓蘭遺址的發現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也為研究歷史時期當地自然環境演變提供了最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