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文化共同點

  中日茶文化不同是是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造成的。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一***兩國的茶文化都注重精神的內涵。中國茶文化強調“中庸”、“禪茶一味”、“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斷地追求真、善、美的境界。中國人飲茶注重“品”字,“品茶”不但能鑑別茶的優劣,還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中國茶文化把茶看作人與自然融合過程中的媒介,把飲茶當作實現天人合一的途徑之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他們將日月星辰、花草魚蟲邀入茶室,將人對自然的敬愛體現於對器物的萬般呵護之中。雖然兩者的表達方式不同,但同樣都把“天人合一”作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兩國的茶文化都與本國的民族文化密切相關。中國茶文化講究在品茗的同時進行賦詩、賞花、品畫、聽曲等文藝活動,由此,與茶事相關的詩畫多不勝數。同樣,日本茶道則將書畫、建築、工藝、烹飪、宗教、禮法等一同匯入茶事,使之成為日本文化的結晶與代表,成為最具美麗的日本傳統文化體系。義大利學者馬里奧·佩德凱斯認為:“茶道是外國人瞭解日本文化的一個視窗。”因此,我們可以說,不瞭解茶道,便無法理解日本的文化。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

  中日兩國茶道觀念的反差

  所謂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嚐的藝術。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藝為主體,因為只有泡好茶之後才談得上品茶。但是,品茶是茶藝的最後環節,如果沒有品嚐,泡茶就成了無的放矢,泡的目的本來就是為了要品。而且,只有通過品嚐過程中的各種感受和遐想,產生審美的愉悅,才有可能進入詩化的境界,達到哲理的高度,才可能昇華為茶道。

  茶道就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和體現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風尚。它經常和人生處世哲學結合起來,成為茶人們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要求。故中國古代也將茶道精神稱作茶德,如唐代的劉貞亮就提出“茶十德”:“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志”、“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精神範疇。劉貞亮所說的“可行”之“道”,是指道德教化的意思。即飲茶可以有助於社會道德風尚的培育,明確地以理性語言將茶道的功能提升到最高層次,可視為中國古代茶道精神的最高概括。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自此之後,在中國古代茶書中卻不見“茶道”一詞,直至明代張源的《茶錄》才提到“茶道: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茶道盡矣。”但這裡的“茶道”僅是一些技術要求,並無品茗悟道等精神層面的東西。在張源之後數百年間的明清茶書中,又不見“茶道”一詞。箇中原因實在耐人尋味,在我看來,恐怕與茶聖陸羽的影響有關。陸羽在《茶經》中雖流露了一點茶道精神的內容,但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也沒有正面敘述茶道精神的段落或詞句。反觀此時的日本,茶道已經發展到很成熟的地步。至少到了16世紀後期,日本茶道高僧千利休就已集茶道之大成,制定出茶道的基本精神茶道四規:和、敬、清、寂,一直沿襲至今。

  那麼,中日兩國在茶道方面為何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依我之見,是由於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不同、茶道在社會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不同等諸多原因造成的。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將中國的飲茶方式引入日本的是一批來中國留學的日本僧人,他們是在中國的佛教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的,並且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嚴格的傳承下來;二是日僧來中國留學之時,中國的飲茶方式已經相當成熟,引入日本之後是作為一種高階文化形態首先在皇室貴族之間流傳,長期為統治階級所專享,後來才逐漸傳播到民間,上行下效,原已成熟定型的飲茶方式和清規戒律也為民間所全盤接受,形成社會共識;三是日本統治階級對茶道的重視利用,加強了茶道與權力的關係。但是,這種現象在中國不存在.中國的茶文化是在民間土壤上發育起來,逐步成熟。在中國是先有庶民茶文化,後來才被統治階級所接受,形成宮廷貴族茶文化。茶葉已成為百姓們日常生活“開門七件事之一”的必需品,整日裡為生活忙碌奔波的勞苦大眾,不可能有更高層次的文化追求,不會自覺地去追求什麼茶道精神。

  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發展方向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方向是沿著茶藝軌道而與時俱進的。對茶葉的色、香、味及藝術意境的追求一直是中國茶藝的重點。從唐代以來泡茶方式是朝著自然、簡約、生活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同時,茶葉的製造方法也從蒸青、壓汁、制餅發展為烘青、炒青以至搖青等方法,製造出能顯示茶葉自然形態、色澤、香味的綠茶、黃茶、白茶和青茶等產品,形成了千奇百態、異彩紛呈的茶的世界。而這一切都是隨著時代的更替,社會的發展,人們品茶口味的變化而向前演進。這種變化的終極目標是越來越追求茶葉本身天然的色香味形,賦於品茶以豐富審美情趣的藝術性,無疑,這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它符合中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性。應該說,這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反觀日本,他們將中國宋代的點茶法引進本國後,卻發展為宗教色彩極濃的日本抹茶道。直到今天,他們飲用的是從宋代以來一成不變的蒸青綠茶粉,使用的也是宋代點茶法那一套點茶器具和方式,居然可以歷千年而不變。這是因為引進中國飲茶方法的都是日本高僧,他們是在中國寺廟中將佛門茶事學回去,並將它們作為佛門清規的組成部分一直在佛門中被嚴格地傳承下來。在日本,學茶也就是在學佛,學佛必須學茶,在今天的日本寺院中,個個和尚都是茶道高手。由此可見,日本所傳去的茶道實際上就是佛教茶道。不僅如此,就是連赫赫有名的日本茶道精神――茶道四規“和、靜、清、寂”也從是中國佛門典籍中學去的。

  但是,劉元甫的《茶堂清規》連同他的“和、敬、清、寂”四諦在中國宋代以後卻失去蹤影,既沒有在佛門寺廟中得到傳承,更沒有被廣大茶人們所接受,以致中國茶文化界至今極少有人知道劉元甫的名字和他的茶道四諦。由此亦可反證,茶道觀念在中國確實是缺乏豐厚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