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茶道起源

  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時較早地傳入日本列島,並在日本發展較為迅速,最終在日本形成了極具獨特性的“茶道”。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之中國茶道起源

  中國歷史上有很長的飲茶紀錄,已經無法確切地查明到底是在什麼年代了,但是大致的時代是有說法的。並且也可以找到證據顯示,確實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飲茶的習慣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所以,很多人認為飲茶就是中國人首創的世界上其它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裡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已經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但“茶”則是正名,“茶”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寫作“荼”字。“荼”字有一字多義的性質,表示茶葉,是其中一項。由於茶葉生產的發展,飲茶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茶的文字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因此,民間的書寫者,為了將茶的意義表達的更加清楚、直觀,於是,就把“荼”字減去一劃,成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茶”字。

  “茶”字從“荼”中簡化出來的萌芽,始發於漢代,古漢印中,有些“荼”字已減去一筆,成為“茶”字之形了。不僅字形,“茶”的讀音在西漢已經確立。如現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俗稱“荼”王城,是當時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為“荼”陵縣。在《漢書•地理志》中,“荼” 陵的“荼”,顏師古注為: 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這個反切注音,就是現在“茶”字的讀音。從這個現象看,“茶”字讀音的確立,要早於“茶”字字形的確立。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因而在語言和文字上也是異彩紛呈,對同一事物有多種稱呼,對同一稱呼又有多種寫法。

  在古代史料中,有關茶的名稱很多,到了中唐時,茶的音、形、義已趨於統一,後來,又因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字形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1823年,一個英國侵略軍的少校在印度發現了野生的大茶樹,從而有人開始認定茶的發源地在印度,至少是也在印度。中國當然也有野生大茶樹的記載,都集中在西南地區,記載中也包含了甘肅、湖南的個別地區。茶樹是一種很古老的雙子葉植物,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在國內,也有關於茶樹的最早原產地的爭論,有好幾種說法。不少人認為在雲南,有一學者在認真研究考證以後斷言,雲南的西雙版納是茶樹的原產地。人工栽培茶樹的最早文字記載始於西漢的蒙山茶。這在《四川通志》中有記載。

  之日本茶道起源

  茶文化於奈良時代由中國傳入日本,當時只普及於貴族階級。到了平安時代,多位日本貴族和寺廟僧侶被當時的統治者派遣到中國大唐。當時有許多珍寶作為贈禮交流於兩國之間,禮品包括佛教經典、佛像、法器等相關精品。當時日本嵯峨天皇看見了茶席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要求他的部下必須熟悉並深入瞭解這個文化。到了鎌倉時代,禪宗思想盛行之下,使茶文化在日本的發展達到了最高峰。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相傳在800多年前的中國宋代,日本的榮西禪師兩次來到浙江,將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到了日本,從而發展形成了日本茶道。與中國的茶文化歷史相比,日本茶道的歷史算不上悠久。

  日本茶道學界一般認為日本的茶最早是由傳教大師最澄和尚於9世紀初由中國帶入日本,後傳說其將帶回的茶種子種植於近江阪本的日吉神社,從而形成了後來的日吉茶園。據日本著名史書《類聚國史》記載,弘仁六年***815年***四月,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滋賀韓崎時曾接受了永忠和尚進奉的煎茶,茶這才開始見於日本正史。其後的三百餘年間飲茶卻從曇花一現之後又在日本悄然泯滅了。直到1191年榮西和尚從中國學成回國時再次將茶種子帶回日本,並且種植於筑前國背振山,1207年明惠上人受榮西和尚所贈之茶種子,又將其種植在***木母***尾高山寺內,飲場習俗才逐漸在僧人中間流行開來。1214 年,將軍源實朝因醉酒引起頭痛,久治不愈,最後喝了榮西和尚進獻的茶後才擺脫了病痛。榮西和尚還向將軍進獻了自己所著的《吃茶養生記》一書,藉機宣揚茶德和飲茶的好處,從此茶在士大夫及武士階層普及。

  日本茶道產生之前的日本茶文化稱為日本茶道前史。而真正意義上的日本茶道產生是直到15世紀末,16世紀初葉才由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完成的。村田珠光既是一位僧人,也是給日本茶道注入思想的第一人,因此被稱為日本茶道的始祖。其後的武野紹鷗、千利休等人又逐步制定了更為詳細、系統的規範。千利休被奉為茶道的集大成者。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階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侷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鎌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