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茶道起源

  日本茶道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原本不是日本所固有的產物,其原產地在中國南部的雲南省,而喝茶的習慣則是在紀元前數百年前就已經開始,大約是前漢的時代,而茶的興盛大約是在唐朝,當時有稱做陸羽的茶學者寫了一部關於茶的「茶經」,如果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當時的茶的話,則是比較接近像藥一般的東西,除了要用之外,當時在唐朝的佛教禮儀中也有使用到茶。

  茶傳到日本的契機,是因為遣唐使與留學生從中國將茶帶回日本而開始,在那時茶還是以藥用為主,或是宗教儀式為主。而在聖武天皇天平元年的時候,有記錄著宮中大法要時曾經用茶來供奉的紀錄,此外東大寺的正倉院也有儲存著當時大佛開眼供養所用的茶碗等,足以想象當時的情況。

  到了平安時代,在桓武天皇延歷二十四年的時候,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將回日本,並在近江國阪本的地方種植,這是日本最初種植茶葉,而這個地方往後被稱做日吉茶園

  而在之後的後弘仁六年時,嵯峨天皇在行幸於近江國韓崎之地時,因為大僧正永忠曾經獻上茶葉,於是便命令全國各地開始種植,除此之外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裡面也有使用茶的紀錄。但是,隨著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為之中斷,只有一小部份的僧侶仍然保有飲茶的習慣。

  終於到了中國宋朝,國力又興盛了起來,這時日本是平安時代的末期,當時的權力者平清盛於是再度與中國開始交流,當時有一位前往日本的學問僧稱作為榮西,而榮西禪師就是之後建造健仁寺的高僧,在建久二年的時候,榮西禪師從中國帶回了茶的種子與茶道具一式,回來後則將種子種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稱作為石上坊的地方並用心照顧,因此,當時榮西禪師所種植之茶就稱作為石上茶。然而值得探討的是,當時榮西禪師所帶回來的茶,到底是什麼樣的茶呢?

  當中國進入了宋朝的時代後,茶的栽培與飲用方法變的非常的發達。然而唐朝的茶主要是以「團茶」為主,將茶葉固定成一塊,然後再煎煮飲用,與日本現今的抹茶有一點接近,當時飲茶的禮法也已經規範,而器具則使用湯瓶,茶筅,天目茶碗等等。而茶則使用禪宗寺院的茶札,此外供茶也十分盛行。

  此外,當時十分尊敬榮西禪師的京都北山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從榮西禪師那裡得到了一些茶的種子,並且在高山寺內的深瀨種植,大概是地點相當的合適的關係,所以種植出了十分高品質的茶種,在這之後高山寺所出產的茶便稱做本茶,受到最高的尊敬。

  至此,飲茶的習慣以禪宗寺院為中心而向日本各地發揚,連京都的公家與鎌倉的武士都十分愛用。而「東鑑」這本書,就曾經記載了三代將軍源實朝因為宿醉而苦時,榮西禪師將茶當作藥來讓將軍服用,而那時獻上的「吃茶養生記」中也有記載,茶具有治療萬病的功效。

  日本的茶道歷史

  奈良初期***八世紀***,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同時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帶回日本。不過,品茶只限於寺院內,並未推廣到民間。

  唐代陸羽著“茶經”之後,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間,出現了文人茶。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

  製作“團茶”的方法並不難,只要把茶葉搞幹,用茶臼搗成粉末,放一點水揉成球狀,乾燥後儲存備用。

  平安中期***九世紀未***,日本廢除了遣唐使,“團茶”也因之而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製作方法是把精製的茶葉用茶臼把搗成粉末狀,喝的時候往茶粉內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攪均後飲用,既有營養,也具品味。

  鎌倉初期***十三世紀***,名僧榮西大師二次往中國,回日本後就開闢了茶園,並著作了“飲茶養生記”,極力宣揚飲茶益壽延年,推動了“抹茶”的普及。

  宋代開創了“鬥茶”,“鬥茶”最早是以遊藝的形式出現在文人雅士之間。“鬥茶”會的茶室一般為二層建築,當時稱作“茶亭”。客人先在樓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請,再到二樓“臺閣”鬥茶。“臺閣”四面有窗,可眺望戶外景色。室內的屏風上掛著名家的畫,屏風前的桌上鋪著識錦,上面放著香爐、花瓶和燭臺。西廂房內放置一對飾櫃,裡面堆滿奢華的獎品,勝者即可成為獎品的主人。

  “鬥茶”採用“四種十服”方法,參賽者每人飲十服四種抹茶,然後說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決定勝負。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葉和非本地茶葉,“水品”是指沖茶所用水的水質,亦即水的出處。

  從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記中葉***,“鬥茶”的方法及茶亭幾乎完全模仿中國。可是,室町中期以後,中式茶亭遭廢除,改用舉行歌道和連歌道的會所。“鬥茶”的趣味也逐漸日本化,人們不再注重豪華,而更講究風雅品味。

  於是出現了貴族趣味的茶儀和大眾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後世稱為“品茶的開山祖”,珠光使品茶從遊藝變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歷經幾代人,到了室町末期,出現了一位茶道大師千利休,千利休創立了利休流草菴風茶法,一時風靡天下,將茶道發展推上頂峰,千利休被譽為“茶道天下第一人”,成了茶道界的絕對權威。千利休在民間的人望威脅到了當政者的權威,將軍豐臣秀吉籍口平亂,頒佈了士農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須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殺。

  千利休死後,其後人承其衣缽,出現了以“表千家”、“裡千家”、“武者小路千家”為代表的數以千計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採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戶初期***十六世紀末葉***,在文人學士中掀起了中國明代開創的煎茶法熱潮。煎茶法對茶葉要求不高,只要將普通茶葉幹後再蒸,然後用手搓開,放入茶壺用滾水沖泡,將茶倒入茶碗飲用。其實當時人稱這種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則不同,是先將滾水注入茶碗內,然後把茶葉放進去飲用,現代人統稱為煎茶。由於煎茶方便,又不受場地限制,所以現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當然,在正式茶會或接待重要人物時,仍以傳統抹茶法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