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五大家太極拳的套路特色

  世代傳習太極拳,一直對原有的拳套進行改編加工,逐漸構成近代所傳。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1.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開創於明末清初的有名拳師陳王廷。陳王廷是河南溫縣陳家溝人。從陳王廷起,陳氏世代傳習太極拳,一直對原有的拳套進行改編加工,逐漸構成近代所傳播的一、二路拳套。這兩套拳式動作連貫、速度不同、強度不一,身法、活動量跟難度不同,但都合乎剛柔相濟的準則。

  第一路拳動作由簡到繁,以掤捋擠按四正勁的應用為主,以採挒肘靠四隅手的運用為輔;使勁方式以纏絲勁為主,發勁為輔;動作力求和婉,以化勁為基礎,用柔迎剛和化剛,在形狀上擁有緩、柔、穩的特色。做動作時,以身法引導伎倆,要求到達動分、靜合不斷變更的後果。運動量能夠本人調節,因此較適合於身體較好的人訓練,也適合於體弱者錘鍊身體。


  第二路也稱炮錘,動作龐雜,請求快速、緊湊、剛多柔少;用勁以採挒肘靠為主,以掤捋擠按為輔;動作力求堅剛、敏捷、富有彈性。套路中的跳躍、騰移動動作,具備快、剛、躍的特點。在運動時旋腰轉脊,旋腕轉膀和旋踝轉膝,形成一動全動、貫穿整體的一系列螺旋動作,從而收到開與放、合與收和開中寓合、閤中寓開的同一功能,很適合青丁壯人訓練。

  2.楊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楊露禪及其子楊健侯***1839~1917年***、其孫楊澄甫***1883~1936年***等人在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捷,構造謹嚴,身法中正,動作溫柔、輕靈冷靜兼而有之;練法上由鬆入柔、剛柔相濟,造成奇特的作風。

  因為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素,練法簡易,因此輕易被人們接收,開展得最為廣泛,是加強體質、療病保健的手腕之一,是目前在我國和國際上推行最快、最遍及的一項技擊運動。

  3.吳式太極拳

  吳式太極拳是從楊式太極拳所傳的拳式基礎上發展翻新的。楊式太極拳本來有大小架之分,吳式太極拳是在楊式小架拳式基本上訂正的。吳式太極拳始於滿族人全佑***1834~1942年***,後經其子吳鑑泉***從漢姓吳,1870~1942年***加工改良形成的一個流派。

  吳鑑泉演拳,安分守己,鬆靜天然,獨具靜態之妙。吳式太極拳固然架式玲瓏,但存在大架功底,由開展而緊湊,在緊湊中做作伸展,不拘謹。推手時,端正周密,細膩熨貼,守靜而不妄動,故以善化見長。它的良多特色和楊式太極拳類似,因而易於發展。

  4.武式太極拳

  河北永年人武禹襄,自成一家創編武式太極拳。它不同於陳氏老架、新架,也不同於楊式的大架、小架。其特點是:姿態緊湊、動作舒緩、步法嚴厲、分清虛實,胸部、腹部的進退旋轉始終堅持中正,完整是用內勁的虛實轉換和“內氣潛轉”來安排形狀;左右手各管半個身材,出手不外足尖。

  武式推手的步法,僅為進三半步、退三半步一種。很合適年紀大者習練。

  5.孫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創始人孫祿堂,名福全,河北完縣人。祿堂自幼熱愛武術,從李魁垣學形意拳,又從程廷華學八卦掌。經多年研摩,工夫深沉。在京久負盛名,有“活猴孫祿堂”之稱。他將形意、八卦和太極拳三家精華融合貫通,自成一派。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是:進退相隨,舒展圓活,動作迅速天然,練時雙足虛實明顯。全套練起來如行雲流水,綿綿不絕。每回身則以“開”“合”相接。故又稱開合活步太極拳。合適任何春秋、各種體質的人習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