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技擊特色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是以中國傳統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經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柔相濟的漢族傳統拳術。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一、慢中快的惰性力

  大多搏擊術在肢體接觸時,格擋硬接經常出現,硬接程度相對要高,對搏雙方肢體需具相當硬度。太極拳的出手可以不是快如閃電,如是,難免出現硬接硬碰,太極拳的出手是慢中快的惰性力。手向對方進擊途中,鬆而快,留有餘地,萬一未中目標,不會失重;被攔截可隨時停止進擊。前導部位以最短路線直指目標,如遭攔截,攔截點即接觸點一般不會在前導部位,多在手腕後面手臂的某點。攔截不怎麼起作用,就繼續前行擊中目標。攔截若起作用,就在攔截點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和方向的改變作用是破壞對方的穩定,從而破壞對方下一步的有效進攻。

  太極拳的出手不必快如閃電,你只要出手,對方一定要響應。把快、把用力、把消耗體能讓給對方,把慢、把不用力、把經濟用力留給自己,只要具備慢中快的惰性力就行。“慢中快的惰性力”是王薌齋老師總結出來的:“發力含蓄而有聽力,是慢中快的惰性力量。”這種能力的培養,如大成拳所要求的,最好放棄招式,無招無式。
 

  太極拳的這種獨特技擊能力是通過推手和走架獲得的。推手是最大限度地讓身體各部位接受力的搓揉刺激。為了最大限度地讓身體各部位接受力的搓揉刺激,在推手練習中最好不要講招著了,招著侷限性太大。練習多了,形成條件反射,當某點遭接觸攔截時,該點就會自動作出不利於對方穩定的反應,不必換手。太極拳走架時要如李雅軒老師所說:“出手若無所為而又有包羅永珍無所不為之氣勢,這也是很要緊的。假若是出手有所為,心裡先有一個定見,則恐顧此失彼,掛一漏萬,流於外功之明勁,成了多著多法之硬功拳的情形了,此理不可不知。”走架過分在意招著,會影響這種獨特技擊能力的獲得。

  二、後發先至

  太極拳的出手是先發制人和後發先至同時具有。不管對方主動出手還是不主動出手,太極拳技擊時肯定是要主動出手的,這至少在形式上是先發制人。得到對方響應,讓對方主動出力,肢體接觸之剎那,受打擊的卻是對方,這是後發先至。技擊時,若敵遠強於我,對方勢必攻勢猛烈。此情形下若雙方展開對攻,會出現“剛極柔不防”的情況,對我極為不利。怎麼辦呢?柔接觸,後發先至。雙手還是要大膽迎伸,讓敵之攻擊點遠離頭面部。在對方擊中我雙臂或軀體的同時,在接觸點增大力的變化速率,令彼不得勁、不穩,呼吸急促。雙手大膽迎伸,在戰略上可以認為是先發制人。如果對方出現破綻,我又有把握時,馬上轉為真正攻擊。在對方擊中我雙臂或軀體的同時,令其不得勁、不穩,呼吸急促,在戰術上可以認為是後發先至。其他搏擊術的後發先至在內容上與太極拳不同。其他搏擊術的後發先至往往是這樣一種情形:進攻者進攻失效後不及回防,被對方抓住空檔反遭打擊。雖然這個反擊過程瞬間完成,還是有一個時間差。太極拳的後發先至沒有時間差,對方擊中我的同時,他立即感到非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吃虧了。太極拳獨特的後發先至能力,使其特具“挨何處何處發”的功能。“挨何處何處發”讓太極拳多了“渾身是手不見手”“手不空回”“不換手”“防守和進攻隨意且點多”等等的“名聲”。“挨何處何處發”這句話裡面的“發”字,不要僅作“發力”理解,它還有“反應”“處理”的意思。

  既然“挨何處何處發”,像個小刺蝟,誰挨誰吃虧,那就要創造條件讓對方挨。太極拳走架連綿不斷,太極拳推手粘連黏隨不丟不頂,天生的一個“纏”字,天生的不怕挨喜歡挨。挨著後,令對方有力難使,要快快不了,消磨其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