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生僻成語典故及出處精選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對成語的熟悉和理解一直是衡量和測試語言能力的一項基本的標準。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捫蝨而談的故事

  十六國時,前秦有一位大臣叫王猛,字景略,北海劇***今山東壽光東南***人。他學識廣博,愛讀兵書,為人謹慎,嚴峻剛毅,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

  公元354年,東晉大將桓溫出兵北伐。進入關中以後,王猛披著老百姓的衣服去見桓溫。一見面他就談論當時的天下大事,並把手插進衣服裡摸蝨子,好象身邊再沒有別人一樣。桓溫見王猛談吐舉止不同一般,便和他親切地交談起來,還賜給他車輛和馬匹。

  當時,前秦皇帝符堅有志爭奪天下,聽說王猛很有才幹,便請他做了丞相。王猛施展自己的才智,終於幫助符堅統一了北方。王猛於公元375年病死,終年50歲,據史書記載,他死後,“朝野蒼哭三日”。

  【出處】《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蝨而言,旁若無人。”

  篇二:拒諫飾非的故事

  荀子***邯鄲[hán dān]籍學都***經常探討國家政體與管理的問題,他在《荀子·成相》這篇著作中寫道:人世間的災禍,往往就是愚昧無知而陷害忠良;而對於君主來說,沒有賢臣輔佐,就像瞎子無人領路,不知走向何方。

  荀子接著寫道:君主愚昧無知,卻又要獨斷專行,荀子接著寫道:君主愚昧無知,卻又要獨斷專行,苟且勝過他人,如果群臣又不予以諫諍,這就必然要遭到不幸。如果說臣下的過失,那就是“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即是說,拒絕諫諍,掩飾過失,這就是作為臣下的愚昧和過失,而這樣的臣下和主上苟同,國家必然會引起災禍。

  荀子說,什麼是無能?那就是國家多弊,君主疏遠賢能,接近邪僻,忠臣沒有出路,君主的地位也就要轉移了。

  荀子又寫道,什麼是賢能?那就是通達於君臣之禮,對上能尊敬君主,對下能順從民意,君主真正能聽賢臣之言,這樣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荀子又說,君主的罪孽往往是由於讒臣當道,賢臣隱居,愚昧加愚昧,昏庸加昏庸。這樣,國家就必然要覆滅,君主必然要成為夏桀[jié]一類的賊子。

  荀子這裡所說的“拒諫飾非,愚而上同”,為後世許多政治家引為借鑑,漢唐時期還將此作為法律規範而列入法典之中。

  【出處】戰國·趙·荀況《荀子·成相》:“拒諫飾非,愚而上同,國必禍。”

  篇三:不辨菽麥的故事

  公元573年周曆正月初五,晉國的欒書、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隨後,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接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願意事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並且誇周子如何能幹,如何聰明。周子有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晉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對大夫們說:“我開始的願望並沒有到這個地步,現在雖然到了,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們要求有國君,是為了讓他釋出命令。立了以後不聽他的號令,那立他幹什麼?你們幾位用得著我才立我為君,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大夫們聽了,回答說:“這正是下臣們的願望,豈敢不唯命是聽!”

  【出處】三國·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孫權小子;未辨菽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