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人為什麼很懶散

  室外春暖花開、陽光明媚,室內人們卻哈欠連連,提不起精神。春困就像傳染病,工作量沒增加、睡眠沒減少,竟然覺得勞頓無比。到底是怎麼回事?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春困的科學理論

  春天易春困,也有科學理論的依據。

  依據一:在寒冷的冬天,人面板裡毛細血管經常處於收縮狀態,血流量減少,汗腺、毛孔也相對增大,氧的供應量隨之增加,大腦在血液供應充足的情況下興奮性增高;但到了春天,氣溫回升

  轉暖,面板血管和毛細血管擴張,末梢神經的血流量也逐漸增大,供應大腦的血流量相對減少,從而影響大腦興奮性,產生睏倦之感。  依據二:春天天亮得早,起床早,晝長夜短,令春困愈加明顯。

  化解春困六種“解藥”

  春眠不覺曉,唐代大詩人孟浩然的名句雖有道理。但經過某些特定功能的刺激,春困也能儘早與您告別———

  刷牙洗臉。睏倦思睡時,用具有芳香氣味的牙膏刷牙漱口,並用冷水洗臉,可提神醒腦。  視覺刺激。走出室外,到郊外、湖畔、泉側、海濱、山巔,舉目眺望。良好的視覺刺激,有利於消除春困。

  味覺刺激。少吃高糖類、高脂肪類等使人產生倦意的食物。可多喝菊花茶、綠茶等飲料,有利於醒腦解困。

  嗅覺刺激。睏倦時,聞聞風油精、清涼油、花露水,驅除睏意,振作精神。

  聽覺刺激。平時常選聽一些能振奮人心、富有韻味的音樂,並隨著節拍唱唱跳跳。

  肢體刺激。不時活動活動肢體,舒筋活血,通利關節,也能使大腦興奮起來。

  春困源頭,人與春天不和諧

  春天懶洋洋,甚覺疲乏,被人們所熟知的春困到底算不算病?

  答案是否定的。從中醫理論來講,春困是一種亞健康狀態,是人無法及時適應自然的表現之一。這種與自然的“衝突”,可滲透在睡眠、工作、飲食、生活等各個角落。那麼,如何緩解春困這種亞健康帶來的諸多不便?這裡,大致可從人們的吃與住兩方面來分析———

  節轉換,機體調節“慢半拍”

  不少人已經察覺了,春困並非從早春乍暖還寒時就出現,往往到了春暖花開的日子,“春眠不覺曉”才越來越明顯。

  從環境來看,冬天是一個漫長而相對閉縮的季節,人體處於收縮的狀態,人與自然的代謝均比較緩慢。這種狀態,在早春尚未完全轉變,直至時下,春意漸濃時最為突出。仔細看看身邊,並非每個人都會春困。身體底子好的人對自然變化較易適應;反之,則不然。自然界裡,一些活動較少的動物冬眠後爬出洞穴,看到刺眼的春光,一時反應不過來。人類同樣如此。冬令維持的各種生活習慣尚未改變,對“春色”自然無法適應。

  春困該怎麼辦

  【對策】春季宜遵循“早睡早起,廣步於庭”的原則,每天確保7至9小時的睡眠時間。讓機體儘快適應季節轉換,體育鍛煉是最有效的方法。早上與傍晚無所謂、室內與室外也不要緊,關鍵在於讓自己脫離冬日的慵懶狀態,確保機體生機勃發、躍躍欲試。至於過敏體質的人,避免接觸過敏源就是最有效的辦法。

  冬令飲食,虛火上延“排不出”

  辛辣、燒烤、煎煮的食物性熱,能刺激人的味蕾,令食慾大振;不少補藥則以紅參、阿膠為材料,助陽生熱。這種食物在冬天的確是不錯的選擇。可如果涉入過多,或進補不當,則積蓄了一整個冬天的內火會越“燒”越烈,在春天引發虛火上延,表現為頭昏腦漲、精神不濟,也即春困。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便祕也可能是春困的誘因之一。從小孩子到老人,便祕的發病率日漸上漲。如果一天吃的東西排不出,代謝內的毒素全部吸收到血液中去,臨床就會表現為昏昏沉沉。看似不搭界的症狀,就這樣與春困掛上了鉤。

  【對策】春天飲食喜清淡,富有營養。由於代謝逐漸旺盛,人體對營養的需要也逐漸增強,牛奶、雞蛋、水果、蔬菜等,都能滿足生理需要,並有清火的功效。平時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建議市民儘量少用減肥茶之類,避免對藥物引起依賴。一個小方法不妨一試:每天清晨騰出時間專門“方便”,從硬性規定到條件反射,能有效緩解便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