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大學參考論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公共衛生問題日益關注,對公共衛生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加。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議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的原則

  進行公共衛生安全的保障,應遵循以下三項最基本的原則:

  1 循證公共衛生原則

  為什麼需要在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中強調循證公共衛生理念?這是因為公共衛生安全保障事關國家安全大局,涉及社會上每個人的健康安全利益。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中的每個專案的確立和決策的正確與否都關係到幾十萬、幾百萬、幾千萬甚至數億人口的健康安全。希波克拉底曾經說過:“事實上有兩種東西: 科學和看法。”科學帶來知識,而看法只能帶來無知。儘管在現實生活中許多決策是根據政府官員或部分專家的看法決定的,但事實上用上述方法做決策是欠缺合理性的。而用科學證據來支援體系建設的決策,指導和執行有關專案,可以提高公共衛生專案和決策的質量,避免浪費有限的公共衛生資源,預防決策失誤帶來的危害。

  整個循證公共衛生的決策過程可分為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對需要解決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作出明確的可操作性的界定,並要注意在何種社會 政治背景下,以及政府、衛生部門等利益集團的情況。

  第二階段,通過 文獻檢索瞭解當前的研究進展,並獲取最佳證據,即檢索當前最新的文獻,並收集有關的專題會議討論報告,同時收集定性的證據***軟證據***。此外,還要對證據進行科學性評估***有效性、可靠性***、系統綜述評價***Meta分析等***、風險評估、 經濟學評估或專家組討論和諮詢論證,從而得到最佳證據。

  第三階段,對擬解決的問題量化,如描述性研究中的健康狀態指標***如期望壽命***、疾病負擔指標***發病率、死亡率、DALY***等,分析性研究中的OR***優勢比***、RR***相對危險度***、PAR***人群歸因危險度***等,社群干預試驗中的陰轉率、有效率等。

  第四階段,通過比較和評價,確定擬實施的政策或專案,即比較和評價擬實施的專案或方案,包括評價研究證據的有效性***內部有效性和外部有效性***、可靠性***或重複性***,並考慮背景因素,如政治時事、法規、經濟價值、社會、人口學特徵和技術水平等。

  第五階段,形成專案或政策的具體方案,這裡要注意可操作的專案內容、適宜的時間安排、明確的實施目的和有關指標等。

  第六階段,專案或政策實施後的評價及反饋,結合定性和定量研究,可採用過程評估、目標評估、經濟效益評估等多種形式。

  目前,公共衛生安全的形勢不容樂觀,在推行公共衛生安全戰略過程中,任何不適宜的政策都可能對公共衛生危機的產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完善是長期、龐大的系統工程,事關全民健康、國家安全大局,絕不允許公共衛生建設中出現“豆腐渣”工程。循證公共衛生決策不但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錯誤,還有利於提高公共衛生體系的服務水平。然而,在目前的現實生活中,公共衛生安全的保障戰略往往缺乏效率,公共衛生政策制訂和專案執行有時缺乏科學性與合理性。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為公共衛生決策常常圍繞危機、熱點問題和利益集團的關注點而制定,缺乏長遠的眼光。

  因此,要將循證公共衛生原則作為公共衛生安全戰略所應遵循的第一原則,在循證公共衛生原則的指導下,開展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的策略制定、專案安排與實施以及效果評估等。 2 公共衛生倫 理學原則

  公共衛生安全保障的過程是服務公眾、服務國家安全的過程。公共服務需要規範,這些規範不僅包括 法律法規,還包括公共衛生倫理。公共衛生倫理是有關在人群中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傷害的行動規範,對我們在人群中促進健康、預防疾病和傷害的行動起指導和規範行為的作用。公共衛生倫理和醫學倫理不同。醫學倫理往往強調病人個人利益,尤其是知情同意、自主選擇、隱私等的重要性,並不強調夥伴關係、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社群等重要的價值。公共衛生以人群為基礎的視角與醫學以病人為中心的視角有所不同,公共衛生倫理不僅要關注個體利益,更重要的是關注公眾利益,在某些條件下個人利益應服從於公眾或集體利益。

  公共衛生領域中涉及許多倫理問題,如:傳染病防治、保密、對研究物件的保護,衛生保健資源的配置,遺傳學,免疫政策,兒童保健與保護,供水系統安全,食品和藥物安全,公共場所禁菸,精神衛生等多方面的問題。

  其中,在傳染性疾病的處理上,公共衛生倫理尤其重要,譬如保密問題。對於一些法定要求報告的且具有強傳染性的傳染病,為了保護公眾的健康,就必須及時發現傳染源***病人***、隔離患病者。事實上,這洩露了個人患病的“隱私”資訊,更限制了個人的行動自由。但從公共衛生倫理上講,這種做法是合理的。因為當一種疾病有較高的傳染性,並威脅著特定人群的生命健康安全時,報告上級衛生機構並及時處理是非常必要的,否則會為了保護個體的利益而傷害大多數人的利益。另外一個涉及公共衛生倫理的是干預個人自由的問題。SARS暴發之後, 中國廣大地區對SARS疑似病人和接觸者採取了隔離的措施,這個策略就涉及行政干預是否妥當這麼一個問題,因為在採取隔離的同時,個人的自由行動權也就受到了限制。

  3 公共衛生公平性原則

  無論從人類的 發展理念出發,還是從人權角度來看,人的健康都是根本的。聯合國《 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公約》第十二條做出了規定:健康權是“人人享有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的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權利”。每個國家必須保證人人享有相應的健康權:減少死胎率和嬰兒死亡率,並且使兒童得到健康的發育;改善環境衛生和 工業衛生等各個方面;預防、 治療和控制傳染病、地方病、職業病以及其他疾病;創造保證人人在患病時能得到醫療照顧的條件。健康權是與每一個人密切相關的、實實在在的人權,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對於人群或者地域來說,健康是人群充滿生機和活力,一個地方蓬勃發展的標誌。

  健康權的核心內容是“任何國家的任何人都不應該生活在健康基線之下”,要求國家對國民的健康承擔責任。然而一個國家的財力實際上是有限的,如果要求一切大病的救治、所有高昂的醫藥費用都由政府包攬,則不要說發展中國家,即使是發達國家也難以承擔。健康權對於政府的要求,不是包攬所有人的健康費用支出,而是保障所有人在享受由政府衛生支出所提供的公共產品的過程中獲得公平待遇。

  因此,公共衛生公平性原則是公共衛生安全保障體系的內在要求。人人都具有相同的健康權利,這便要求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群體、任何一個民族或者種族都可以獲得安全保障的同等機會。

  篇2

  淺談公共衛生的財政投入

  摘要:文章分析了我國公共衛生的財政投入情況,找出我國公共衛生財政投入的缺失,並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公共衛生;福利;外部性;政府責任

  公共衛生就是組織社會共同努力,改善環境衛生條件,預防控制傳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養良好衛生習慣和文明生活方式。公共衛生建設需要政府、社會、團體和民眾的廣泛參與,共同努力。其中,政府主要是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促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組織社會各界和廣大民眾共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傳染病流行;培養高素質的公共衛生管理和技術人才,為促進人民健康服務。

  一、公共衛生投入的必要性

  1、1996年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明確了我國衛生事業的性質。這就確定了政府在衛生事業中的主導作用。

  2、公共衛生服務產品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效應。它不能完全靠市場機制解決,也無法通過市場實現最優配置,所以政府必須干預,以非市場方式來解決公共衛生服務產品的供求均衡問題,從而保證整個社會的協調發展。

  3、公共衛生投入的回報效應。在公共預算中無論是衛生事業發展、或公共衛生投資,都是需要政府公共政策扶持和財政投入,以保證公共衛生活動正常開展。

  4、健康的人口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投資於健康,就是推動生產力發展。增加公共衛生投入,就是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避免因疾病流行而影響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公共衛生財政投入狀況分析

  1、從近十年衛生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關係來看,政府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偏低。遠不到國民生產總值***GDP***的5%***世界衛生組織公報中的期望值***。1990到1998年公共衛生費用佔全國衛生總費用的比重分別是:6.54%、6.24%、6.28%、6.24%、6.13%、5.77%、5.5%、5.69%、6.05%。其中,公共衛生費和衛生髮展費用分別僅佔9.79%和10.19%。而醫療費用開支則佔78.66%。

  2、我國公共衛生投入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其水平偏低。據世界銀行統計,1990-1998年期間,按官方匯率計算我國人均衛生支出33美元,按實際購買力平價計算為143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分別為498美元和561美元。我國人均衛生支出分別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6.7%和25.5%。考慮到我國衛生資源分配中嚴重的城市偏向,中國農村居民的人均衛生支出和人均公共衛生支出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將會更低。我國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0.4個百分點,政府負擔比重低於最不發達國家水平。

  我國公共衛生工作存在許多不足:首先,我國預防保健經費緊張,人員任務落實不到位,必須要增加預防保健經費的投入,解決疾病預防工作的滯後性與懈怠性;其次,我國要加強健康教育促進工作。通過健康教育使社群大多數居民瞭解常見傳染病、慢性病的發病與生活習慣的關係,倡導良好的生活行為方式。

  3、農村公共衛生投入狀況。目前我國公共衛生領域資源分佈不公平,城鄉差別大,城市佔了總衛生資源80%,農村僅佔20%。從1991-2000年全國新增衛生經費投入中只有14%投入到農村,而14%中的89%又都成了“人頭費”,真正專項的農村衛生經費只有1.3%。

  黨的十六大以後,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放在農村,注重增進公共衛生領域的公平性。公共衛生事業應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切實將投資於人民健康的重點放在農村,把有限的衛生資源投入到農村居民防治傳染病、地方病、營養不良性疾病以及婦幼疾病等方面和提供初級衛生保健服務上,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把對疾病的預防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工作擺在優先位置,同時儘快建立適合農村實際的醫療保障和醫療救助制度,使農民真正實現“有病早治、無病早防、病有所依、弱有所助”。

  4、“非典”疫情後的公共衛生財政投入狀況。2003年“非典”疫情發生後,中央財政設立了20億元的非典防治基金,基金佔2003年中央財政預算支出15138億元的0.135%。與此同時,地方各級財政也已安排了近70億元的非典防治經費。在財政部網站上列出了中央財政20億元非典防治基金的支出明細表,其中:支援地方用於非典患者和相關醫療裝置、儀器購置3.9億元,支援衛生部科研攻關、疫情監測等工作2000萬元,建立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反應機制3.1億元,安排醫藥專項儲備資金6000萬元。我國政府希望通過專項資金的支援和各方面的努力,爭取建成省、地、縣3級疾病預防控制網路,並抓緊研究制訂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救治醫療體系的建設規劃,面向長遠提高國家整體救治能力。

  三、公共衛生投入存在的缺陷及原因分析

  1、我國公共財政經費限制。受到自身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在短期內在公共衛生領域投入大量的經費。

  2、衛生領域過度的市場化。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長期將大量的公共財政用於經濟建設,而把很大一部分衛生服務交給市場來調節,致使許多盈利較高的醫療服務得到了迅速發展,而那些無法通過市場發展,只能靠公共財政支援的公共衛生事業得不到足夠的投入。

  3、政府財政對公共衛生的投入方式不完善。我國對公共衛生服務產品的獲取,主要是政府直接以計劃性財政撥款形式向供給方進行直接投資。這種投入模式是計劃經濟和政府管理行政階段的必然產物。加入WTO後,我國政府對衛生財政投入必須進行重新佈局,抓住公共衛生髮展為基本支援點,保證有限的政府財政投入主要是用於公共衛生服務,完成保障人民健康根本任務。

  4、政府衛生投入結構不合理。首先,從我國衛生事業費的投入結構來看,中央財政支出在衛生費中所佔比重逐年下降,地方財政的支出比重逐年上升。這樣的結果是公共衛生支出持續低迷,公共衛生資本存量資本逐年萎縮;其次,注重醫療機構,對公共衛生與預防保健機構的投入相對軟弱。1999年醫療機構的政府補助是預防與婦幼保健機構補助總和的4倍;再次,個人醫療衛生費用飛速上漲。從80年代以來政府支出佔中國衛生總費用的比重有了極大的下降,而個人醫療衛生支出在衛生總費用中的比重則已經達到了60%,使我國的醫療衛生中總費用持續加速增長,許多地方大型先進醫療裝置的引進超過了實際需求。而疾病預防,檢測所需的經費卻總是緊張,防疫部門裝置落後。

  5、公共衛生投入分佈不公平,地區和城鄉差距大。我國公共衛生支出中的1/4流向北京、上海、浙江和江蘇等東部富裕省份,而西部落後地區僅佔5%。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我國各個地區的衛生設施水平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地區公共衛生投入差距也有變大的趨勢。

  6、政府對農村衛生補償機制、投入模式不合理。政府對農村衛生投入主要按人頭和病床,對鄉鎮衛生機構實行差額補助,導致病床和人員設定過多。

  對農村衛生投入以供方為主。從而造成農村預防保健服務經費嚴重不足。極大地影響了農村預防保健工作的全面開展。

  政府對農村公共衛生投入總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公共衛生服務嚴重滯後。 “重醫療,輕預防”的現象在農村地區普遍存在。基層預防保健財政缺口嚴重,資金不到位,財政投入不規範。我國是典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差別嚴重,政府對農村衛生的投入不足已經嚴重影響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及可及性。

  四、結論

  1、明確中央政府的責任。由於公共醫療衛生的提供具有正的外部性,一個地區的公共醫療衛生投入不僅增進了當地消費者的效用水平,還提高了其他地區的消費者效用。如果由各地方政府決定其投入額度,必然會導致公共醫療衛生投入的不足,而由中央政府來決定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這種投資不足問題。所以中央政府應該明確地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在公共衛生領域發揮自身特有的能力,將公共衛生的建設制度化,長遠化。

  2、優化政府財政投入模式。在政府財政投放量遠不足於實際的需要時,就必須設法使有限的政府衛生財政投入,在一定的條件下獲得最大效果;就必須注重衛生財政投入的結果,而不是單純的注重在衛生服務產品的過程不斷增加撥款數量。

  3、重點做好農村公共衛生工作。《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重點指出要大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深化鄉鎮衛生院改革,加強基層衛生隊伍建設;積極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增強農民抵禦疾病風險能力。

  綜上所述,我國目前公共衛生投入的公平性與可及性還存在著較大的缺失。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人為本,注重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是極其重要的。我國政府應選擇正確的公共衛生投資方向,重點保障農村基層衛生工作和城市社群衛生服務,選擇最優的公共衛生投資策略,讓有限的投入產出儘可能大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構建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中央檔案,加強公共衛生建設開創我國衛生工作新局面.

  2、趙鬱馨,萬泉.2002年中國衛生總費用測算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4***3***.

  3、王俊華.補償政府公共衛生投入不足――開啟政府購買公共衛生服務產品的途徑[J].衛生軟科學,2002***4***.

  4、趙紅徵.對加強農村公共衛生投入的思考[J].衛生經濟研究,2004***9***.

  5、賈莉英.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投入的狀況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03***12***.

  6、陳為能.美國公共衛生管理經驗的借鑑[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7***.

  7、李曉明.公共衛生投資備忘錄[J].中國投資,2003***7***.

  8、夏冕.政府對農村衛生公共衛生投入的現狀分析及方向選擇[J].湖北社會科學,20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