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方面的論文2篇

  茶文化在世界上廣泛流傳,也湧現出了許多有關於茶文化的論文。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文化方面的論文,一起來看看。

  茶文化方面的論文1

  俄羅斯的茶文化

  摘 要:俄羅斯是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的國家,俄羅斯的歐洲領土大部分是歐洲東部的平原。大部分地區處於北溫帶,氣候多樣,以大陸性氣候為主。這個國土面積位於世界之首的國家,與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有關俄羅斯飲茶的歷史開始於1567年,先是得到上層貴族的喜愛,十七世紀之後很快速普及到社會各階層。到十九世紀,茶儀、茶禮、茶會、茶俗在俄羅斯文學作品中不斷湧現,“茶”也字開始成為一些事物的代名詞。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特別是喬治亞紅茶。可見茶在俄羅斯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俄羅斯;茶文化;紅茶

  [中圖分類號]:K893/8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24--01

  1、茶在俄羅斯人生活當中的意義

  1.在日常生活中,俄羅斯人幾乎每天都要喝茶。早餐要喝茶,通常是吃夾臘腸和火腿的麵包片、餡餅等。午餐後也喝茶,喝茶時需要往茶里加糖,有時也加果醬、奶油、檸檬汁等,以此讓茶變得口味多樣。尤其是在週日、節日或洗過熱水澡後,更加喜歡喝這樣的茶。俄羅斯人把喝茶當做是正餐後的一種調節或者說是補充,喝茶的時候還要品嚐糖果、麵包圈、蜂蜜以及各種果醬。俄羅斯民族一向都很熱情好客,許多家庭都有用茶招待客人的習俗。假如你到俄羅斯人家做客,主人一般都會問:“您想喝茶還是咖啡?”要是你喜歡喝茶,主人就會很熱情的為你煮茶。喝茶對他們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愛好。就連只有1600多人的烏德赫人也會請客人和到他們那裡去的旅行者喝茶。來賓喝茶時,主人一般都會端上甜點心、蛋糕、餡餅等食物熱情款待,一直喝到大家都滿意才夠盡興。

  歷史上,茶由中國通過絲綢之路經過西伯利亞直接傳入俄國,在這個過程中並沒有受到西歐國家的干擾,據一些史料和百科全書的記載,俄羅斯人第一次與茶打交道是在1638年;當時,俄國的貴族瓦西里·斯塔爾可夫作為對中國的友好使者按照沙皇的命令贈送給蒙古可汗一些紫貉皮,蒙古可汗回贈的禮品就是很珍貴並且數量相對較大的茶;喝過之後,沙皇便喜歡上了這種神祕的飲品,從此茶便意外地進入了皇宮,隨後就傳到貴族家庭;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就和中國有了跟茶有關的貿易往來。經過漫長的時間茶才在普通俄羅斯家庭盛行起來。

  2、俄羅斯人最喜歡紅茶

  民族不同喝茶的習俗也不盡相同。就飲茶形式來看,中國人飲茶一般是手捧好茶,慢慢品嚐箇中滋味;俄羅斯人喝茶,則會用蛋糕、餡餅、甜麵包、餅乾、糖塊、果醬、蜂蜜等形式多樣的“茶點”作為補充;就功能來看,俄國人喝茶大都為三餐以外的補充或通常就替代了三餐當中的一餐。俄羅斯人非常喜歡喝紅茶,更有意思的是紅茶在俄語是“чёрный чай”,直譯為"黑茶";之所以稱之為“黑茶”,好像也是合乎邏輯的:一是因為紅茶在沒泡入水中時呈黑色,二則是俄羅斯人好喝釅茶,濃濃的紅茶也恰好也呈黑色;紅茶可以幫助胃腸消化、促進食慾,可利尿、消除水腫,並強壯心臟功能。預防疾病方面:紅茶的抗菌力強,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並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美國心臟學會曾經得出紅茶是“富含能消除自由基,具有抗酸化作用的黃酮類化合物的飲料之一,能夠使心肌梗塞的發病率降低”的結論。這正與俄羅斯人的飲食油大味厚的特點恰好相反,可以幫助其保持身體健康。

  2.1俄羅斯人的飲茶方式

  從飲茶的具體方式看,俄羅斯人喝甜茶有三種方式:一是把糖放入茶水裡,用勺攪拌後喝;二是將糖咬下一小塊含在嘴裡喝茶;三是看糖喝茶,既不把糖擱到茶水裡,也不含在嘴裡,而是看著或想著糖喝茶,第一種方式最為普遍,第二種方式多為老年人和農民接受,第三種方式其實常常是指在沒有糖的情形下,喝茶人意念當中想著糖,一邊品著茶,結果是似乎也品出了茶裡的甜味,很有些“望梅止渴”的感覺。

  值得一提的是俄羅斯人還喜歡喝一種加蜂蜜的甜茶。在俄國的農村,人們常把茶水倒進茶碟,卻不倒入茶碗或茶杯,手掌平放,託著茶碟,取一勺蜂蜜放進嘴裡,然後將嘴貼近茶碟邊,一口一口地吮茶,喝茶人的臉被溫暖的熱茶薰的紅撲撲的,流露出無比的幸福與滿足。這種特別的喝茶方式在俄語中叫做‘用茶碟喝茶’,有時候也常用果醬來代替蜂蜜,喝法和喝蜂蜜茶的方式基本相似,在18、19世紀俄羅斯的鄉村這種喝茶方式很受歡迎也很普遍。

  2.2俄羅斯人如何熱飲茶

  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尤其是喜歡喝喬治亞紅茶。他們對中國的茉莉花茶也很感興趣,認為這種茶香飄四溢、沁人心脾。各地還有不同風俗的茶會,普遍受到人們的認可與喜愛。

  俄羅斯飲茶十分考究,喝茶時還用到有十分精美的茶具:茶碟很別緻,因為喝茶時他們習慣用茶碟而不是茶杯或茶碗喝茶。茶具有用中國陶瓷的,有用玻璃杯的。但他們最喜歡煮茶喝,特別是一些老年人。茶炊實際上就是喝茶用的熱水壺。茶炊一般都是手工製作的,工藝相當複雜。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工廠才開始大量生產茶炊。起初,茶炊的形式也是多樣化的,有圓形的、筒形的、錐形的、扇形的,還有兩頭尖中間大的酷似橄欖狀的大桶。在中國很出名的圖拉市茶炊,是用銀、銅、鐵等各種金屬原料和陶瓷製成的。不久以後,出現了暖水瓶似的保溫茶炊。現在使用的電茶炊,形狀與金銀質的獎盃非常接近。俄羅斯的能工巧匠們常將茶炊的把手、支腳和龍頭雕鑄成金魚、公雞、海豚和獅子等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茶炊上還常鐫刻著雋永的詞句,“火旺茶炊開,茶香客人嘗”;“茶炊香飄風行客,雲杉樹下有天堂”。當主人將茶炊端到桌上,香氣頓時充滿整個屋子,增添了不少溫馨與和氣。尤其在冬季的時候,在大雪紛飛的天氣裡,屋裡爐火正紅,坐上茶炊正濃,給生活帶來不少愜意和幸福之感。俄羅人喝茶通常先是用茶炊煮好茶,然後把濃茶汁加到杯中,再加開水,調到適當的濃度,喝茶用的茶具一般都不大,跟小酒杯差不多,一邊喝茶一邊聊天,真是茶香飄逸,暢所欲言。

  3、茶文化對俄羅斯的影響

  在漫長的俄羅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茶文化只不過是其中一條小小的支流,但是它卻對俄羅斯人的日常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茶在俄羅斯的飲用始於17世紀,從17世紀70年代開始,莫斯科的商人們就與中國有茶葉的貿易往來。現在俄羅斯人的生活中茶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飲品。

  隨著茶文化的盛行,俄國人開始嘗試種茶。而俄羅斯大部分處於亞寒帶地區,氣候異常寒冷,不適於茶樹的生長,即便是這樣,俄國人也並未放棄,不斷嘗試,他們聘請中國茶工幫助他們種植茶樹,最終種出了屬於自己的茶。經過不斷地學習和摸索俄羅斯的種茶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並實現了製茶機械化。

  茶在當下仍然是俄羅斯最普及的熱飲,他們認為喝茶是人生最大的享受,也是交流感情,洽談生意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俄羅斯的工廠,學校,機關,政府等都設有專門的喝茶時間,以便讓大家喝茶。飲茶時間通常是上午10點和下午4點,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辦公室上午茶和下午茶已經是雷打不動的習慣。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喝茶時喜歡加糖或蜂蜜,口味偏甜。目前這種情況已經改變,因為他們意識到了喝甜茶的壞處,尤其是歐洲掀起健康飲食的潮流,其中就包括健康飲茶。由此可見,茶對俄羅斯人的生活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趙建峽,李樂民《中外民俗》 俄羅斯民俗。

  2、韓振乾,張雙鼓《世界風情大全》 蘇聯民俗。

  3、 中國期刊網,俄羅斯茶文化的特色及歷史演進。

  4、俄羅斯百科。

  茶文化方面的論文2

  淺析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差異

  摘要:茶發源於中國,最初被當作藥草使用,後來受到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影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16世紀茶葉傳入歐洲,很多國家開始消費使用,唯獨歷史悠久的英國枸建起了有別於中國的英國茶文化,不僅改變了其本土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其國民的精神生活。本文擬通過比較中英兩國茶文化的內涵,加深對兩者的理解,並引起讀者關於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

  關鍵詞:茶文化;內涵;差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製茶、用茶、飲茶的國家。相傳茶“發乎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而盛於宋”,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茶葉在我國最初是被當作藥草使用的,後來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在人們細斟慢飲的過程中,受到儒、道、釋三家思想影響的茶慢慢與文化因素結合,衍生出了獨具一格的中國茶文化,將人類的精神引導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同時也促進了人際關係的融洽以及人類文明的程序。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英國在茶葉傳入歐洲後,不僅納為己用,而且銳意創新,形成了不同於中國的英國茶文化。本文擬對兩者的內涵進行比較,以期在加深對兩國文化理解的同時,引發讀者對於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

  一、茶的起源及其傳播

  在中國古文化中,茶的起源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聯絡地最緊。相傳身為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為治病救人,常去深山採藥並親自試吃,以識別藥用藥效。一日,神農偶然嘗毒草,遂隨手拾起身後樹上飄落的葉子咀嚼,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不適感消失了,精神也隨之振奮。那些飄落的葉子便是茶葉。雖然時隔久遠,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通過對自然環境和歷史文獻的研究推知――茶的確起源於我國上古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曆史。據記載,唐朝時海內外交往繁盛,茶葉常作為禮品饋贈給來華僧侶、傳教士以及出使外國的中國使節,因而被傳播到世界各國,並於17世紀以奢侈舶來品的身份登陸英倫諸島。

  二、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茶的發現和使用並不等同於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在一定的階段,把飲茶當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於是,就隨之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社會功能,這才開始出現了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具體而言,我國早在神農時代就發現了茶,但直到兩晉、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樣,雖然茶從16世紀開始就已經向西傳播,但到18世紀才為英國社會所接受,逐漸從宮廷貴族的專享演化為社會各階層的飲品。在中國,茶葉在發現之初本是作為藥用的;後隨著對其認識的加深,至秦漢時,茶成為飲品;再至兩晉南北朝時,茶成為尋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東晉時,社會風氣浮躁,人皆以鬥富為榮,奢靡之風盛行。為抵制這股不良風氣,有識之士提出以茶為象徵的“養廉”。南北朝時,開明的南齊武皇帝曾下遺詔,喪事從簡,靈位前不準放三牲祭品,只放些乾飯、果餅和清茶,並令“天下貴祭,鹹同此制。”此時的茶早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飲品,而成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現出了自身價值之外的文化功能,進入了精神領域,中國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逐漸超過其自然實用功能。但這一時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還沒有形成專門的學問。直至唐代,我國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時,農業進步、商貿活躍,促進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佛教興旺、科舉初成、詩風繁盛、流行貢茶、令行禁酒。等時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會飲茶風尚。唐人陸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茶經》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書中不僅對有關茶的各種知識進行了詳盡介紹,而且首次將飲茶過程看作一種藝術,還將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內涵融入其中,創造出了一整套強調意境的中國茶藝。

  英國從未種植過茶葉,16世紀前更是隻喝咖啡和酒。茶葉在剛傳入英國的時候也是作為藥草使用的,真正把飲茶之風帶到英國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由於皇后的表率作用,雖然當時英國的紅茶價值黃金,但貴族們依舊爭相效仿,飲茶之風遂在英國宮廷流行起來,隨後進入貴族世家。中國茶由此轉為時尚奢華生活的標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英國政治安寧、經濟繁榮,很快確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進口大量的茶葉,茶葉因此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慢慢成為日常生活的消費品。英國人的早餐豐富、午餐簡單,而晚餐一般要到八點鐘左右。一些無所事事的貴婦人覺得午餐過於簡單,且與晚餐間隔太久,便輪流在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舉行餐會,吃吃甜點,喝喝紅茶。這種風尚逐漸流行,轉而成為維多利亞時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環節和正式的社交活動。19世紀40年代,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對下午茶更是進行了奢華設計和積極推廣,下午茶逐漸成為幾乎所有英國人的生活習慣。至20世紀初的愛德華時期,單純的家庭式下午茶難以滿足人們高漲的消費需求,外出飲茶成為風尚。富於本土特色的英國茶文化由此確立。

  三、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

  由上述可知,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過程導致了兩者的內涵也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茶文化根植於傳統的農耕文明,提倡心靈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國茶文化則是由工業文明衍生而出,在宮廷貴族的高貴優雅的基礎上,融注了工業社會所注重的務實性與目的性。

  中國哲學源於農耕文明。農時農耕尤不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而中國人視大自然為母親,對其有一種天然的崇敬、依賴之情,更極為推崇漢代的儒學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茶生於山川河流之中,中國人在發現利用的基礎上,自然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賦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中國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山林氣息。綠茶在眾多茶葉品種中最受人喜愛,原因就在於未發酵的綠茶一經沖泡,其形狀、顏色、氣味無不給人自然的氣息,或看、或聞、或品,都令人彷彿置身於蔥綠的自然一般心曠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種類繁多的茶具中獲得最多寵愛,是因為紫砂這一陶土精靈給人以質樸的泥土芬芳和無限的天地靈氣。中國曆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愛飲茶,雅興來時,常邀三五好友,於松風竹林間煮茗論道。數千年的文化薰陶,賦予了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等神韻。一方斗室,一豆青燈,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氣定神閒、物我兩忘,得以感受“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想境界。

  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張“天人兩分”,視自身為探索者和研究者,試圖通過掌握自然的奧祕來主宰自然。具體而言,英國人喜好發酵過的紅茶,還經常加入其他調料,製成奶茶方才飲用。在茶具的選擇上,英國人也沒有一直沿用中國瓷器,而是創造性地將動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進行燒製,製造出了飲茶用的骨瓷。英國茶文化還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比如,邀請別人來喝下午茶時,女主人們勢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費盡心思做出美味的茶點,還要換上最得體的服飾,從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

  面,獲得自我精神的滿足。此外,英國茶文化追求實用性。相較於中國茶文化隨時隨地皆可飲茶的傳統,英國人將茶與一日三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會在固定的飲茶時間才悠閒地喝杯茶,如傳統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體現了其嚴謹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國人還根據自身的飲食習慣製作了很多既能滿足口欲又能填飽肚子的茶點。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但其主導的思想還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禮”,主張通過飲茶反躬自省,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同時,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追求以簡為德,心靜如水,返璞歸真,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中國茶文化的謙和相比,英國茶文化就多了幾許霸氣。英國曾一度國力強盛,稱霸海上,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因而英國人普遍有一種自傲排外的島國心態。加之,英國文化中存在一股強大的向上的價值取向。因而,無論什麼時間、什麼場合,英國人總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環境一定要優雅舒適,衣著一定到典雅得體,茶點一定要高檔精緻,待客一定要體貼周到。一頓真正的下午茶彷彿變成了一場時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絲毫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服飾赴會,否則稍有差池,便會招來嘲諷。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衝擊著人們悠閒的傳統飲茶方式,人們很少有時間能夠靜心品味茶的內涵或者精心準備下午茶的服飾。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中國茶文化不再過分追求玄思靜想,英國茶文化也簡化了其過去花哨的形式和繁複的禮儀。中英茶文化逐漸出現交匯點,成為增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如今日漸低迷,而作為後起之秀的英國茶文化卻正風靡全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每個中國人深思。

  註釋:

  1.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P155.

  2.唐朝時科舉制度嚴格,考生千里迢迢赴考且考試時間過長,於是朝廷便將茶果送入試場,以解考生與考官的疲乏之苦.

  3.安史之亂後,社會動盪,農民無心種糧,因而釀酒原料短缺。唐朝統治者因而下令民間禁酒。並且,茶有益身心,不喜飲茶的人也開始飲用,飲茶的風俗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

  參考文獻:

  [1]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十機械雜誌》.2001***4***.

  [2]王從仁.《玉壺清茗》.上海古籍出版社[M].1991.

  [3]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資訊》.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