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教學

  結合初中學生學習散文的習慣,總結出高效率的散文教學策略,通過匯入、品讀、情景教學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帶領學生走入散文營造的情感世界中,品味散文獨特的魅力。以下是小編要與你分享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

  語文課本里的現代散文***含當代散文,下同***,據統計篇目佔到課文總數的四成左右,分量如此之大,自然需要格外重視。王漫老師專門為研究開設講座,針對主要的教學矛盾加以解說,道理剖析得清晰透徹,密切結合教學案例展開探究和指導,為推進散文教學改革作出了新的探索。

  王漫老師將散文閱讀教學定位為“審美閱讀”,批評盛行多年的一種認識***“散文的基本特點是形散神不散”***,提出:***1***散文的本質特徵是“貴在有我”;***2***散文發展的趨勢是日益重視“理趣”。語文教師要引領學生深入文字,體會個性與情思,高質量地學習語言,從理解走向鑑賞,完成審美體驗。

  我準備對該講座中的一些重要見解,作出提示和補充,談一些個人意見。依次是這三項內容:一、散文教學略說;二、精讀過程探究;三、“筆述”功能簡析。

  一、 散文教學略說

  這裡所說的“散文”,限制在的範疇之內,指用白話寫成的現代散文。認定它屬於“文類”概念,主要包括寫人記事、寫景狀物和闡發哲理等三種,這是有道理的。另一個“文類”概念是“實用文”,主要包括記敘、說明和議論等三種。這兩個“文類”,目前還混雜在一起,顯得比較混亂。

  簡言之,實用文類屬於“文章”範疇,散文類屬於“文學”範疇,最好能夠作出區分。從教學任務來看,前者側重於管理解***解析***,後者側重於管語言的學習、積澱及作品鑑賞;從教學功能來看,前者側重於學習作文方法,後者側重於學習語言、學習散文的鑑賞方法。這樣處理,能減少一些教學的盲目性。

  散文教學,要不要涉及“形散神聚”的問題呢?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我贊同這種意見:不要再把“形散神不散”當作散文的主要特點,把分析如何散、如何不雜湊為教學主務了。理由補充如次:

  散文屬於“文類”概念,散文作品屬於文學創作的產物,現代散文的品種林林總總,文學筆法靈活多變,側重於從某一種構思形式方面去概括特點、分析條理、闡釋內容、欣賞特色,顯得比較被動,很難抓住命脈,獲取豐滿的教學效益。

  現代散文作品的命脈是什麼呢?用郁達夫先生的話來揭示,即凸現作者本人的“個性”。***“現代散文之最大特徵,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裡所表現的個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來得強。”***這也就是王漫老師所概括的:散文的本質特徵是“貴在有我”。接著要問:究竟有“我”的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真正讀到作品的文字深處去,讀到作者的心靈深處去。而一味注重分析散與不散,或者首先把閱讀的重心偏移到分析散與不散,這不利於準確有力地抓住命脈,踏上解讀的正確路徑。

  還有一層意思,我要補述一下:內容與形式乃是結合在一起的,甚至可以說它們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現代散文創作,最大的特色便是袒露高度真實的自我、揮灑高度靈活的筆法、運用富有個性化色彩的語言,內容與表現形式相應而生、相隨而行,“隨心所欲”而已。側重於從形式***“形散”云云***入手,很難真正讀進去,讀出氤氳於文境中的情調、情思、情懷,倒是比較容易滑向另一側:站在作品外部,試圖用手術刀切分其骨架與神經。

  散文教學最大的教學價值是什麼呢?這也是思考問題的一個角度。我的看法:就而言,其最大的教學價值乃是學習語言和學習鑑賞方法。通過運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如美讀、咀嚼、批註、評點、賞析、仿寫等***,充分發揮課文應有的教學功能,使學生能夠高質量地感受、領悟和積澱那些語言標本,汲取漢語文精華,提升自己的語言的含量和層次。這一點,恰恰是以前所忽略的。回想“散不散論”盛行之際,強化理性分析、弱化語言積澱,用大量時間提取文章作法,試圖快速遷移到指導文章寫作的訓練區域,那些教訓應該認真記取。

  有一層意思必須強調:高度關注學習語言,這並不意味著忽略精神涵育、文學表現方法之類。

  第一,散文的思路、條理、結構、筆法,或者統稱“藝術構思”和“行文理路”,這些,只要讀進去了,發現並提取出來,不是很難,至少不是最難,經過教師指點,學生一般是能夠理解的。有人打比方,說詩歌宛若露珠,散文更像小溪。山間溪流彎彎折折,在哪裡轉彎,在哪裡形成小潭,在哪裡映照了花紅月白,哪裡又應和了黃鸝鳴出的淙淙歌語,這些,往往有語言標誌作出提示,稍稍用心便能拎出一條文脈來。

  關鍵是在“散”嗎?恐怕不是,或者不全是。當代散文家韓少華先生80年代指導中學生鑑賞散文,他寫道:***散文***“表現上注重情真意切,意在境中。散文一般不像小說那樣以人物形象的相對完整的塑造為能事,雖然也並非輕視人物情態的傳神。散文更著力於人物***有時候就是作者自己***所處環境的描繪、人與人之間所釀成氣氛以及整體意境的形成;而這一切又都無不浸含著某種真摯的情思和意緒。”***1986年人教版六年制重點高中實驗教材《文學讀本》上冊所含現代散文鑑賞專論,作者韓少華******韓少華先生提出散文的“整體意境”這個概念,提示我思考“意境”、“詩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意境”,三者之間的聯絡與差異。“散不散論”和“散文的‘整體意境’”,兩者不無關聯,可畢竟不全是一個思路,尤其不全是同一個教學思路。我更傾向於簡化教學概念,著力於教學實際需求。“散出去”不是或不全是實質,聚攏成“整體意境”或許體現了更深一層的美學追求。其中,“文脈”擔當了什麼角色,這還是需要再加斟酌的。

  第二,學習語言和涵育人文精神,打語言的底子與打精神的底子,——很難分割,或許本來就無法分割。散文裡的文字是有溫度的,激情燃燒中的語言學習,乃是最佳的語感積澱的教學狀態。此略。

  二、 精讀過程探究

  ***一*** 要義提取:關於散文解讀的三種“意識”

  王漫老師在專題講座中,對於散文作品的精讀要領作了深入分析,並結合教學例項加以闡釋,這為糾正以往散文閱讀教學的某些偏向,提出了明晰的思路。我先從針對王漫老師的講授內容中,提取一部分要義,暫且概括為三種“意識”。

  第一種是“獨特意識”,即本著現代散文的特徵***“貴在有我”***,去潛心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體驗一定會融化在作品之中,凝結成一份這篇作品的“獨特與深刻”的“情思”。這,便是作品中的那個“我”,體現出“我”的個性。

  第二種是“鑑賞意識”,即拾級而上,從“感受”走向“鑑賞”。王漫老師對解讀的層級與程序作出區分:***1***審美閱讀能力,包含審美感受力與審美鑑賞力,前者是前者的基礎,後者是後者的深化;***2***散文的審美閱讀,分解為兩個步驟,前一個步驟稱“審美的感受”,後一個步驟稱“鑑賞”。如此區分,便解開了曾經困擾文學作品閱讀教學的一個“結”,——不分學段,不分年級,一律籠統地提出理性思辨的較高目標,強行實施“鑑賞”層面上的教學操作。如此操作,帶來許多弊端,比如概念化的架空分析等等。***也有不恰當地止於“感受”、疏於“鑑賞”的現象,這同樣有可能阻礙教學的縱向推進。***對“鑑賞”這個層級的教學內涵,王漫老師界定為:在感受的基礎上,著重進行“理性認知”——“比如讀到一段優美的文字,不僅感受到它的美,而且能從遣詞造句、音韻節奏、文脈氣勢、修辭手法上分析它何以產生美的效果”。也就是說,從“感受”走向“鑑賞”,乃是經歷一個“讀進去感悟”再“跳出來反觀”的過程,而所謂“反觀”,要求閱讀者依託審美的感性認識,逐漸上升到審美的理性認識,把相對朦朧的感受體會提煉為相對清晰的辨析鑑別。在這個走向更高的教學層級的過程中,一般也需要改變學習的方法方式,比如從默讀、美讀、聯想和想象,變為查考、比較、品評和分辨;從個體的冥思體會,變為群體的交流碰撞;從用心想,用嘴說,變為用筆寫,用文字凝固鑑賞的成果,細化其文字變化的縝密精微之處,深化其思想涵義的深刻精妙之處,精化其人文情懷的感人之處。

  第三種是“語言意識”,即“批文入情,高度重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高質量地培養語感。要求教師自己要具有強烈的“語言意識”和敏銳的語感,能夠抓住散文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學價值的語言加以咀嚼,注意引導學生關注那些標題用語,首尾處的語句,議論和抒情的語句,包含比喻、對偶、排比、反覆等修辭手法的語句,某些特點鮮明的句式,以及獨句段、獨詞段等,熟練掌握和運用鑑賞語言的方法。

  對於“獨特意識”“鑑賞意識”和“語言意識”,教師應該在備課和施教過程中給予高度重視,不斷強化,形成習慣,積累經驗。其中,潛心體會作品所體現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通過閱讀作品實現與作者的“對話”,閱讀者獲取帶有自己個性特徵的閱讀體驗,這是基本追求;從“感受”走向“鑑賞”,培養審美感受力和審美鑑賞力,這展示了學習的基本過程;而“披文入情”,品味語言,這乃是高質量地完成作品精讀的基本依託。

  經過比對,我發現這三種意識之說,與葉聖陶先生當年所倡導的解讀作品的要義具有一致性。下面,依照相關的路徑引導,作一次解讀演示,並探究教學方案的設計思路。

  ***二***“遵路”“入境”與“悟神”之演示

  葉聖陶先生1962年寫出《語文教學二十韻》,闡釋了精讀作品的要義,這對於鑑賞現代散文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詩云:“甚解豈難致?潛心會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樑與津。”

  總則,即“潛心會本文”,以“文”為津樑,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閱讀境界。實現這種“對話”的條件是什麼呢?一是順著作者的思路進入作品,去感受所寫的內容、領悟蘊含的真意,這就是讀進去,真正讀到作品的文字深處去;二是通過文字的媒介,進入作者胸中之“境”,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這就是讀到作者的心靈深處去,形成情懷的“會晤”。這一切,需要藉助對於作品語言的細讀涵泳,即“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所謂“潛心”“會”“親”“神”“通”諸語,無不強調閱讀者主觀情感的高度投入,人文情懷的和諧與共。

  擬先舉一個精讀的例項,展示“潛心會本文”的真實過程,引發相關的思考。篇目: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濟南的冬天》。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老舍先生的這篇隨筆,最感人的地方是什麼呢?作者與讀者親切地交流,描述濟南奇異的景色,訴說自己的真切感受。全篇都彌散著一種濃濃的親切感和親和力,彷彿是向自己的老朋友***讀者***介紹自己的新朋友***冬天的濟南***,似乎該文神韻就集中於此,輻射自此。閱讀的時候,要細心感受和體會這個總的特色。

  這種描述、交流是漸進的。

  第一段距離尚遠一些,請看原文:“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頭兩句,雙重的比較,參照物是北平的風聲、倫敦的日光。第三句,比較熱帶與北中國對於“日光”的需求,引出總評:溫情的濟南“真的算個寶地”。

  自第二段起,面對面似的談話漸漸展開了,親切感漸漸變濃了。第二段描寫陽光溫暖著的濟南城,側重連線小山與老城、城中居民之間是怎樣相互感應的。

  向故人描述,所選取的物件之一是“老城”,用了擬人的寫法:“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所選取的物件之二是“小山”,也是擬人,而且套著一重“對話”,即“小山”與濟南人的交流呼應:“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著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溫暖,今天夜裡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著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作者向故人訴說;小山呵護著濟南,並向那裡的人們承諾,而濟南人也呼應著慈善的小山、慈善的濟南的冬天。看看,文字裡包含了多麼濃郁的情味!閱讀時,若掩蔽這一番情意,未免太可惜了。

  第三段描寫“小雪”,仍然採用向故人訴說的口吻,而大量比喻之內,擬人的意味也還在延續著。

  先是描寫靜態的景色:“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然後再來描寫動態的景色:“……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再往後,又收束在對“雪”的評說上,訴說一個溫柔的心願,似乎不無祈求的情味含在其中:“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第四段好像是一小段兒“變奏”。遠景,鏡頭轉向狹窄的古城。搖動,漸漸展現出城外寬敞的山地。鏡頭裡出現山坡上的“小村莊”、小村莊房頂上那一層薄薄的雪。——“古老的濟南,城內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樹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需要想象出來,這一段***句***,乃是承接著上一段,這個長鏡頭之前所呈現的小雪、矮鬆、山坡、斜陽,與這裡所呈現的城裡城外、小村薄雪,之間存在著映襯與重合的關係。所謂重合,是指需要把小村莊放置在那樣嬌美的“山坡”之上,整合在一起復現出來,如此體會和想象,情境會更加妙曼瑰麗。

  另外,關於“小水墨畫”的比喻,頗值得玩味。

  聯絡和比照:前兩段是什麼“畫”?第二段寫小山與老城與濟南人,比較實的正面描寫只有一筆:“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這是極為簡約的線條勾勒,主要內容側重於“想象”,彷彿在講述童話世界裡的奇異情境,溫暖祥和的情緒瀰漫其中。第三段寫山間雪景,宛若一幅溫馨明麗而靈動的水彩畫。第四段則變換視角,從城裡延伸到城外、從山坡延伸到小村莊,從小村莊延伸到房頂薄雪,而後定格於此。其用墨極為簡煉清淡,隱去了明豔的色彩***沒有上一段那些斑斕的用語***,在畫面上留下大片空白,交由讀者去想象、填補,——這正是古代水墨畫追求的意境和韻味。

  第五段:主要寫濟南的綠水藍天。注意作者與上文的呼應,這是很容易忽略的。上文說,“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著陽光”。山寫過了,這裡則轉而寫“水”,承接雲:“那水呢……”***類似的情況第二段行文裡也有,文脈前後連貫:“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人們在冬天……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 ***

  這段文字,像是色調更為豐富的水彩畫,甚至畫出了一些油畫的鮮潤明豔的效果。請看: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藻上冒著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擬人的意味依然延續著,形成水與水藻與柳樹之間的聯絡,變無知無覺為有情有意,乃是妙筆。

  再接著看:“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裡,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兩句,完成了一組特殊的比喻。其特殊之處是什麼呢?***1***引領著讀者的目光從地上慢慢轉向天上,去感受偌大空間中的“清亮”和“藍汪汪”,逐漸生出瑰奇的想象,——“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彷彿這個比喻是由訴說者***老舍***與傾聽者***讀者***共同想象出來的,形象感、交融感極強,富於感召的魅力。***2***這兩句話之間內在的連線、輝映,也很有趣味。是不是類似影視藝術裡的“重合”法?聯絡本段上文,鏡頭先是轉向河水、水藻和柳樹,極力凸顯景物的“綠色”,這是底色;再把鏡頭從河上搖到天上、繼而從天上搖到河上,幻化出“藍水晶”的瑰奇想象,這是主體空間;最後,將“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移進來***重合交匯***,呈現出一個完整的鮮豔明麗的立體形象。

  最後一段,只有一句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用語簡練,收住全文。***有的版本把這一句併入前一段,緊接“水晶”句,又別有一番意味了。***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

  從狹義上看,老舍先生向讀者介紹濟南的冬天,在他指看之間,有沒有一個比較固定的立足點和視角呢?似乎看不大清楚,更接近於古代繪畫的“散點透視”吧。大致是立足在濟南城裡往城外看、立足在山下往山上看、立足在河畔往天上和遠處看。作者以“溫晴”“慈祥”與秀美作為景物的總特點,分成四組畫面,對陽光照耀下的老城與周遭小山與居民、雪後的山坡、山坡上的村落、城中的河水藍天,依次描述,行文親切優美,流露出脈脈溫情。

  從廣義上看,老舍先生旅居英國數年,回來以後客居濟南,——他是以天涯歸客的身份、外鄉人的視角來觀察“濟南的冬天”。他對這裡的風光由衷地喜愛,其中自然包蘊著故國河山之戀,也透露出一個外鄉人對於外鄉水土風情的驚喜感。教學中,涉及這層含義,應該有益於深入感受作品的內蘊。不過,畢竟這只是一篇隨筆小作,主要圍繞文字自身展開解讀活動為妥,不能生硬地貼標籤,強拉硬扯,那樣會阻礙學生獲得真實的閱讀體驗。

  本篇描述的重心,可以歸結到一個“小”字上,這是非常奇特的,當視為作品的個性。我談談自己的閱讀直覺。我總有這樣一種感覺,好像站在一個沙盤旁邊,俯瞰冬天的濟南風景。

  你看,“小山”圍成一個“小搖籃”,讓“老城”安適地睡在裡面;城外的山彷彿是一個“秀氣”的女孩子,披著“帶水紋的花衣”,夕陽下還露出害羞的粉紅色的笑意;小小村莊、薄薄殘雪,構成一張“小水墨畫”;最後,青天碧水匯合成一塊“藍水晶”,將城裡的房屋、城外的野山和“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全都“包”在裡面了。——何其“小”也,那是精美的“小”、秀氣的“小”、彌散著溫馨至情的“小”。這“小美”之中,珍藏著無盡的欣喜與溫情,折射出作者真純的情懷。

  小美亦美,而且是一份獨特的美,幽雅而悠遠的美。這種美,負載於中國作派的優雅的文字表述,自然而明朗地從作者筆下流淌出來,成為心靈的寫照、情懷的輻射。文字中發散著那一份溫情,也能深深感染“潛心會本文”的讀者,使我們憑藉涵泳文字而“親和”於作者的情懷——那一份山水之愛、民居之親、真淳溫厚的民情之愛。

  “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

  前面,我們已經涉及了作品語言的涵泳。“遵路識其真”和“入境始與親”,對於作品之情思的感受、欣賞的過程,每一步每一層每一絲每一縷,都離不開依託品味語言,去領悟其神也,會晤其心也。再摘引出少量例子,體會如何強化“語言意識”,爭取細化語言咀嚼,提高含英咀華的精密程度。

  例一,第四段特殊的構句特色。

  請讀原文:“古老的濟南,城內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樹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全段只有一句話,這叫“獨句段”,不過一般的獨句段比較短,而這一個卻比較長。原本可斷成兩句或者三句的,為什麼當中不加句號呢?

  細細讀來,感覺似乎表現了電影拍攝中的“長鏡頭”的效果,當中沒有切換鏡頭,連續延伸而下,直至最後響起“畫外音”:“對,這是張小水墨畫,或者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這一段文字的朗讀,需要教師精心指導。語氣連綿,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的意味,還要讀出驚喜之意:“對,這是張小水墨畫”!彷彿忽然想到了這個最為合適的比喻,急忙插進來。

  例二,句子的長與短。

  當年過於歐化的造句毛病,這篇幾乎看不見痕跡。我作了一個統計,暫以第三段為例:加句號、歎號的,凡5個***組***句子,其各自的總字數依次是9字、43字、72字、37字、22字;其中,點號之間相對獨立的短語或單句等,各自所含字數,2字的2句,3字的1句,4字的2句,5字的2句,6字的1句,7字的4句,8字的1句,9字的4句,10字的2句,11字的3句,13字的1句,15字的1句,均不算標點符號。總起來看,句子比較短,句中停頓比較多,用語精煉典雅而不失親切自然,講究語句的節奏美和韻味感,很適合朗讀。這些特色通過朗讀,更能真切地感受到,從而在經典語言的學習和積澱方面多獲收益。

  全文超過15字的,只有這一句,——“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裡照個影兒呢!”這個凡19字的長句子,與所寫的具體內容有關聯,似乎作者刻意紓緩語氣,與垂柳長枝的妙曼搖動相應,由此可見其錘鍊語言的良苦用心。

  例三,結尾那一個獨句段。

  “這就是冬天的濟南。”後5個字,與文章標題“濟南的冬天”僅僅改變了詞序,將短語裡的中心詞對換了。我覺得,就對換而言,主要是造成了錯綜變化的修辭效果,使篇尾的點題之筆不和標題完全重複。

  這句話的作用在於收住全篇,呼應標題。使用獨句段,且句子還是簡短的單句,戛然而止,遂生意猶未盡的感覺。就本篇描述的親和感而言,訴說者本來還可以抒發許多感懷,卻止住不言,其潛臺詞似乎是:你看,濟南的冬天美不美、好不好呢?你來評說吧,我暫且閉口啦。似有期待聽者回應的意味。

  附註,課文語言方面可細加品味的地方很多,比如有好幾處加了“兒”字:“圈兒”“口兒”“髻兒”“道兒”“風兒”“天兒”“影兒”。其中一般讀兒化音,顯得很親切,帶著北京話的語音特色,個別的要作特殊處理,如“風兒”,“兒”字要讀出來。

  ***三***教學設計思路之思考

  參照“三種意識說”和“遵路”“入境”“悟神”說的鑑賞指示,我們初步解讀了《濟南的冬天》這篇美文,之後,再來思考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也就是試圖從閱讀者的角度轉變到執教者的角度,把鑑賞納入教學設計的軌道。

  王漫老師強調:要具有“鑑賞意識”,“遵循閱讀規律來設計教學流程”,讓教學流程沿著從“感受”到“鑑賞”的走向逐步深化,並具體介紹了一些操作要義:***1***“要先感知,而不是先概括”***如人物性格、景物特點、段意中心等***,以免“使學生初次閱讀的良好感覺喪失殆盡”;***2***要先讀懂“表層資訊”,再探究“深層意義”;***3***“要基於學生的原始理解展開教學過程”,把學生的感受、體會、疑問“作為教學的起點和資源”,“不能讓學生談話流於形式”;***4***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把主問題作適當分解***層層剝筍***”,“富有思維的層次性”。這些操作要義的提出,立足於對以往教學經驗教訓的提取與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建議語文教師們認真思索,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具體情況合理運用,並不斷加深認識,創造出新的經驗。

  王漫老師還提出一些相關的教學策略、操作方法,我擇要簡述。

  第一條,“要讓學生多讀書”。王漫老師說,她聽過的許多語文課,課上學生還是“讀得太少太少了”,所以一定要“重讀慎講,多讀少講,讓學生在親熟文字的基礎上再來討論、分析”。她告誡語文教師:“請牢記:學生並沒有像教師備課時那樣反覆研讀了多少遍!請牢記:朗讀,往往是感受情境、品味語言的最好方式!” 甚至於發出忠告:“極端做法:如果教師不知道怎麼教,就乾脆把時間還給學生自己讀。”並具體介紹了讀書的層次和形式,如初讀、細讀和深讀,通讀和跳讀,朗讀和默讀等。對此,我深表贊同。補充一點,“美讀”或許是最不應該忽略的一種讀法,其價值之大,怎麼估計都不會過分的。

  第二條,要讓學生練起來,多動筆,藉以“把模糊的體會化為語言表達”。她強調:我們的語文課“說”得太多了,“讀”得太少了,“寫”得太少了。而“提問的範圍總是有限”,“浮皮潦草地‘說一說’,沒有效果“。所以,要“加強任務驅動式學習”,實現散文閱讀的“課堂教學結構的革命性改造”,所憑藉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便是要求學生針對具體的語言,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每個人動筆寫一寫。具體的操作方式有:聽寫,記錄要點,圈點批註,評點妙語,筆談心得,乃至於仿寫、改寫,以及多種形式的延展性的文字演練。對此,我也深表贊同。課,本應該上得實實在在,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的收穫,追求真與實的教學效果。這方面,以往教訓很多,至今還存在比較大的問題,倡導多讀書、多動筆,這不僅僅是改變教學的操作方法,其深層涵義乃是追求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革命性改造”,——去靠近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

  建議語文教師們依據這些教學理念、教學策略和操作方式,吸納那些成功的教學經驗,以《濟南的冬天》等經典篇目為例,重新進行教學設計的思考與演練。在此,我針對《濟南的冬天》的閱讀教學設計,提一些參考意見。

  《濟南的冬天》適合多安排美讀。備課時教師先要投入地美讀幾遍,區域性最好反覆吟哦回味。執教者自己讀出了味道,讀出了心得,才有可能引導學生讀得心馳神往,搖曳生姿,口有餘香,不知不覺地實現了高質量的語言積澱。此其一。

  其二,不動筆墨不讀書。美讀與吟哦的時候,拿起一支鉛筆,圈圈點點,勾勾劃劃,標示出心靈涵泳的痕跡。同美讀一樣,教師如此備課,引導學生如此體味語言細節。以上這兩步,主要還是在感受這篇美文的內容,為鑑賞作一些準備。

  其三,從“感受”逐漸向“鑑賞”靠近。可做的演練專案比較多,比如:

  ***1***梳理行文的脈絡***文脈***,注意提取並標示出相關語句。第一段:“……北中國……溫晴……寶地”;第二段:“請***你***閉上眼睛想……濟南的人們……他們……他們”;第三段:“……叫你希望看見”;第四段:“……對,這是張小水墨畫”;第五段:“……那水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第六段:“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2***結合梳理文脈、標示相關語句,探究作者描述的特色。之一是擬人法的運用。老舍先生彷彿向讀者介紹自己新近剛剛結識的一位“老朋友”,採用“擬人”法娓娓訴說,自然而親切。

  描寫城外那一圈小山,說小山“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裡”,還低聲告訴城裡人“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云云。——小山彷彿就是一位慈善的老祖母吧。

  描寫山坡上草色雪色,說黃與白相間,像是“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而日落時分晚霞映照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云云。——這莫不是一位小姑娘秀氣柔美的風姿?

  之二是在描寫中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富於變化,能使人產生美的聯想。第二段寫小山,作者想象著山和濟南人在悄聲對話,彷彿開啟一扇童話之窗,那麼神奇而溫暖,也可以比喻成暖色調的年畫吧;第三段寫山間雪景,又把景色想象成穿著花衣服的小姑娘,彷彿展開一幅鮮穠明快的水彩畫;第四段文字簡約清淡,透露給我們水墨畫的淡雅韻致;第五段寫濟南的綠水藍天,既有水彩畫的透亮感,又有一些油畫的濃郁感。詩情畫意,給人帶來的美感真是豐富而生動。

  ***3***結合探究描述的特色,分析欣賞精彩語句。這一項,也可以分散溶解到前一項中完成。此略。

  ***4***結合欣賞精彩語句,用文字記述自己點點滴滴的閱讀心得,可採用寫旁批、寫感言等方式。

  其四,適當進行拓展遷移的演練。建議採用“筆述”法,讓學生每人至少寫出一段文字***短文***。提供兩類題目:第一類側重於評析,談一談鑑賞心得。比如,以“童話中的小搖籃”、“美文畫意談”等為題,論說個人的閱讀體驗。第二類側重於變換角度對課文某些內容進行仿寫、改寫。比如,採用擬人法,假設自己是濟南的小山、斜照著山雪的夕陽、屋頂上臥著的薄雪、河水中倒映著的長長柳影等,借鑑課文的筆法,結合閱讀的感受,帶著感情描寫相關景物,力求寫出一些個人特色。

  從以上演示和評析可以看出,王漫老師依從對於現代散文之文體特徵的認識及相關教學需求,強調“獨特意識”“鑑賞意識”和“語言意識”,並提出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教學方法的選用策略,這是在探求散文教學的“守正出新”的正路,為我們的教改實踐與研究提供了一份建設藍圖。這對繼承老一輩語文教育家的文學鑑賞理念,糾正以往的認識偏向、教學誤導,謀求教改的實效,都具有重要意義。我特別注意到,王漫老師在講授過程中,吸納了許多一線教學的新鮮經驗,對諸多教學案例作出點評,讓語文教師們感到親近、親切和“解渴”,這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