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歷史典故素材積累

  語文作文教學的重點在於如何積累素材,高中學生需要重視,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中語文作文歷史典故素材,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作文歷史典故素材***一***

  寇準從小聰明好學。十九歲那年,他考上了進士,先後在地方上和朝廷裡做官。他耿直剛強,辦事果斷,但也得罪了不少人。

  公元1004年8月,宋真宗任命畢士安為副宰相。畢士安向宋真宗謝恩,宋真宗說:“不用謝恩了,我還要任命你為宰相呢。”宋真宗又說:“我還要任命一個人跟你一道擔任宰相,你看誰最合適?”

  畢士安說:“寇準為人忠義,能處理大事,我不及他。”

  宋真宗說:“聽說他剛強任性。”

  當時,遼國正不斷出兵侵擾北方邊境。畢士安就說:“寇準忘記自己,一心為國,堅持正道,反對奸邪,所以不少人討厭他。如今遼國不斷入侵,百姓不得安寧,正應該重用像寇準這樣的人。”

  宋真宗認為畢士安講得很有道理,就同時任命畢士安和寇準兩人為宰相。

  寇準擔任宰相才一個月,遼國蕭太后和遼聖宗率領二十萬大軍,入侵宋朝。這年十一月,遼軍很快打到澶***chán***州***今河南濮陽***,威脅宋朝的都城汴京。

  邊境的告急文書,一天中向東京發來五次。這些告急文書到了寇準手中,都被扣了下來。寇準談笑自如,好像沒有這回事。

  第二天,人們把這事報告宋真宗。宋真宗又驚又怕,就把寇準召來,問他處理辦法。寇準說:“陛下要遼國退兵,不過花幾天時間。”

  於是,寇準乘機提出,要宋真宗御駕親征,前往澶州。宋真宗不敢前去,立起身來,想退回內宮。寇準說:“陛下一進去,群臣不得見,大事就完了。陛下不能入內。”

  宋真宗只得留下來,陸續召見一些大臣,商議對策。副宰相王欽若是江南人,主張遷都金陵。另一個大臣陳堯叟是四川人,主張遷都成都。這兩個人都想逃跑,暗地裡勸宋真宗遷都,躲避敵人的鋒芒。

  宋真宗問寇準說:“有人勸我遷都金陵,有人又勸我遷都成都,你看該怎麼辦?”

  寇準知道這是王欽若和陳堯叟出的鬼點子,就假裝不知道,大聲說:“誰給陛下提出遷都的主意,罪該殺頭!現在上下齊心,要和敵人決一勝負。陛下御駕親征,定能打敗敵人。要是遷都逃跑,京城一失,人心崩潰,敵人長驅直入,天下還能保得住嗎?”

  在寇準的勸說下,宋真宗決定親征。這年十一月,北宋軍隊從東京出發,來到韋城***今河南滑縣***。

  守衛澶州的宋軍聽說皇上親征,士氣高漲,打退了遼軍的進攻,還打死了遼國大將蕭達蘭。蕭達蘭一死,遼軍的銳氣受到了很大的挫折。

  不料就在這時候,北宋統治集團內部的主和派又提出遷都金陵。宋真宗膽小怕事,又想後退了。寇準勸告他說:“陛下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後退一寸。如果這時候撤軍後退,百姓失望,軍心渙散,勢必瓦解,敵人乘機殺來,恐怕連金陵也保不住了。”

  宋真宗還是拿不定主意。寇準又和殿前都指揮使高瓊一道去勸說宋真宗,宋真宗這才勉強同意前進。

  宋真宗只得下令進軍,渡過黃河,進入澶州城。他在北城門樓上,召見眾將。遠近將士望見宋真宗的御蓋、龍旗,齊聲高呼“萬歲”,宋軍的士氣高極了。

  宋真宗把軍事大權交給了寇準。這時候,幾千名遼軍騎兵前來攻城,寇準下令開城出擊。宋軍奮勇衝殺,一下子消滅了一大半敵人。

  宋軍得勝以後,宋真宗命寇準留在北城,自己回行宮去了。他回到行宮,還不放心,又派人去看寇準在幹什麼。只見寇準正跟官員在飲酒,有說有笑,根本不把遼軍當一回事。宋真宗這才放下心來,高興地說:“寇準這樣從容不迫,我還擔心什麼呢?”

  宋真宗本來就沒有決心抗遼,早在出徵前,就派一個叫曹利用的官員,跟遼國談判。遼軍因為不斷受到挫折,處境越不利,就同意跟宋朝議和。

  寇準堅決反對議和,主張乘勝收復燕雲十六州。一些主和派就放出謠言,說寇準想利用軍隊,奪取權勢。在這種情況下,寇準沒有辦法再堅持自己的意見,只好同意議和。

  這時,遼國派使者跟曹利用一道來澶州,請求議和。為了議和,宋真宗打算每年給遼國一些銀絹。他對曹利用說:“如果不得已,即使每年給一百萬,也可以答應下來。”

  曹利用動身去遼營訂立和約,寇準把他召去,說:“雖然皇上答應百萬銀絹,可是,你答應的數目不得超過三十萬。如超過這數目,我就殺你的頭!”

  曹利用不敢違抗寇準的命令,到了遼營,終於按照三十萬這個數字談定下來了。

  曹利用回來後,還沒有來得及向宋真宗彙報,宮廷內誤傳為三百萬。宋真宗大驚,說:“太多了!”過了一會,又說:“姑且了事,這樣也可以。”

  沒有多久,宋真宗就知道了確切數字,不由得喜出望外,不住口地稱讚曹利用能幹。

  公元1005年1月,宋遼雙方正式達成協議,規定北宋每年給遼國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不用說,北宋百姓的負擔又加重了。不過,這還是由於寇準堅持抗遼,北宋才沒有遭受更大的失敗。因為這次和約是在澶州訂立的,所以歷史上稱為“澶淵***就是澶州***之盟”。

  高中語文作文歷史典故素材***二***

  六國中,齊國和楚國比較強大,兩國結成同盟,對付秦國的“連橫”。這成了秦惠文王的一塊心病,他千方百計想破壞齊、楚兩國的關係,以便使秦國漁翁得利。

  相國張儀瞭解秦惠文王的心思,對他說:“大王請放心,我有把握叫齊、楚兩國反目成仇。”

  秦惠文王便派張儀到楚國去實施離間計劃。張儀先用重金買通了楚懷王身邊的寵臣靳尚,然後才去拜見楚懷王。

  張儀對楚懷王說:“現在天下雖然一分為七,但能夠稱為大國的,也只有楚國、齊國和秦國。秦王派我來貴國,就是為了我們兩國之間修好。大王如果肯與齊國斷絕往來,我國願意把商於地方總共方圓六百里土地送給您,讓我們兩國世代結為友好鄰邦。”

  這商於之地原來是楚國的領土,被秦國奪去了幾十年,聽說現在能夠收復,楚懷王當然很高興,便答應了張儀的條件。

  大臣們紛紛向楚懷王表示祝賀,只有大夫屈原皺著眉頭說:“我看這未必是好事,不要高興得太早。”

  楚懷王板著臉問他:“我們不費一兵一卒,白白得到六百里地,為什麼不是好事呢?”

  屈原回答:“現在秦國這樣看重楚國,是因為我國與齊國結成了聯盟。如果我國與齊國斷交,有事就孤立無援,秦國還會把我國放在眼裡嗎?”

  楚懷王說:“不要管這麼多,我們先把六百里土地拿下來再說。”

  屈原擔憂地說:“只怕這六百里地也只是張儀的一個誘餌,不一定能夠到手。大王不妨先派人跟隨張儀到秦國接受商於,等到手後再與齊國斷交也不遲。”

  有人叫陳軫的大臣也站出來說:“張儀是出了名的出爾反爾的小人,大王千萬不要中了他的詭計啊!”

  靳尚收了張儀那麼多賄賂,就幫秦國說了許多好話,竭力慫恿楚懷王按張儀的條件去做,堅決與齊國斷交。

  楚懷王聽慣了奉承拍馬的話,認為靳尚的話很有道理,武斷地說:“張儀是秦國的相國,怎麼會說話不算數呢?我們要得到那六百里土地,當然要馬上與齊國斷交!”

  於是,楚懷王一面與齊國斷交,一面派逢侯醜跟隨張儀到秦國接受商於。

  到了秦國後,逢侯醜向張儀催討六百里土地,想不到張儀翻臉不認賬,半真半假地說:“你不要搞錯,誰肯把六百里土地送人?我是把秦王賞我的六裡地送給楚王,這是我自己的封地。”

  逢侯醜強忍著怒氣,鄭重其事地對張儀說:“我奉楚王之命來貴國接受商於之地六百里,而不是相國所說的六裡!”

  張儀把眼珠一翻,冷冷地說道:“大概是楚王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都是祖先恩德傳下來的,怎麼可能送人呢?”

  逢侯醜發覺大事不妙,連夜動身往回趕。

  楚懷王聽了逢侯醜的報告,氣得差點吐血,大罵張儀是反覆無常的小人。接著,他又氣急敗壞地下令發兵十萬攻打秦國,要用武力奪回商於六百里土地。

  陳軫連忙勸阻道:“現在我國已經和齊國斷交,如今孤軍去攻打秦國,不一定能夠取勝,還是從長計議的好。”

  楚懷王剛愎***bì***自用,哪裡聽得進,結果楚軍損兵折將,一敗塗地,不僅沒有奪回商於,還失去了漢中六百里土地。楚國大傷元氣,楚懷王只得忍氣吞聲向秦國求和。

  此後,張儀又先後到齊、趙、燕等國,說服這些諸侯“連橫”親秦。

  高中語文作文歷史典故素材***三***

  魏國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鄉,經常有愛裝扮成鄉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沒。有一天,家住黎丘農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裝做自己兒子模樣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邊假惺惺地攙扶老人,一邊左推右晃,讓老人一路上受夠了罪。老人回到家裡以後,不脫鞋、合著衣,倒在床上就睡著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後,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時在路上吃的苦頭,把兒子狠狠訓斥了一頓。他氣憤地對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你有孝敬我的義務。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讓我吃盡了苦頭。我問你,這究竟是因為我平日對你不夠慈愛,還是因為你生了別的什麼壞心?”

  老人的兒子一聽這話,像是在晴天裡聽見一聲霹靂。這到底是哪來的事呢?老人的兒子感到十分委屈。他傷心地落著淚、磕著頭,對父親嘆息地說:“這真是作孽呵!我哪能對您做這種不仁不義的事呢?昨天您出門不久,我就到東鄉找人收債去了。您從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陣子,我還在東鄉辦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東鄉去問一問。”

  老人知道自己的兒子素來誠實、孝順,因此相信了他的話。可是那個長得很像自己兒子的人到底是誰呢?老人想著想著,一轉念記起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說:“對了,一定是人們常說的那個鬼怪作的孽!”說到這裡,老人忽然心生一計。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個爛醉,然後趁著酒興在回家的路上刺殺那個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他一個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兒子因為擔心父親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這個時候從家裡出來,沿著通往集市的那條路去接父親。老人遠遠望見兒子向自己走來,以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個鬼怪。等他的兒子走近的時候,老人拔劍刺了過去。這位老人由於被貌似自己兒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終竟誤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