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混養技術

  青蟹單養型別已不多見,特別是在潮間帶圍養青蟹者則是多品種混養,混養型別比較複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青蟹混養方法大全,歡迎參考。

  

  1、蝦類。如中國對蝦、長毛對蝦、斑節對蝦、日本對蝦、刀額新對蝦和池內自繁的脊尾白蝦等品種。蝦苗的放養規格要求經暫養後的3釐米以上苗,放苗量一般在1000~2000尾/畝左右,生長速度比在潮上帶蝦池快,水溫適宜時,放苗1個月後便可開始起捕。

  2、魚類。主要品種有:鯔、梭魚類、黑鯛、彈塗魚等,池內凝聚的有機物質為這些魚類的優良餌料,一般放苗量在20~500尾/畝不等。

  3、貝類。主要是混養一些底棲性貝類,如縊蟶、泥蚶、毛蚶、菲律賓蛤子、青蛤等;如混養縊蟶為例,放苗灘塗面積以掌握在池塘面積的20%以下為宜,養貝塗面每年要輪休,選擇平坦的中央灘面經深翻、平整後即可放苗,每畝塗面放苗量在30~50千克為宜。

  4、藻類。臺灣的青蟹與江蘺***臺灣稱龍鬚菜***混養比較普遍。混養適量的藻類,能吸收消耗水體大量的溶解有機質,並能增加水體的溶解氧,更有利於池內青蟹與其他經濟動物的生長。

  青蟹混養注意事項

  1、混養的密度不宜過高,品種不宜過多,應以養殖青蟹為主,日常管理方法也按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如混養其他品種過雜和過高密度,則成了喧賓奪主而影響青蟹生長。

  2、選擇混養品種時要根據池塘條件,特別是池底質條件型別是符合養殖品種的棲息,如跨年度養殖品種則不可取,特別是魚類品種,一般不能在圍養池內越冬。進行移養的傷亡會很大,只能是提高放苗規格,在低溫來臨前能夠起捕者的符合混養條件。

  蟹池建造

  1.場地選擇養殖青蟹池***塘***應選建在周圍無工農業生產廢水、無有毒物質、無農藥及生活汙水汙染,海水清新、水體交換自淨力強、理化因子穩定、潮差大、內灣風平浪靜,有一定量陸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區,海水比重在1.007~1.021之間,pH值7.8~8.5之間,水溫在10℃~30℃以內,透明度20釐米~30釐米,化學耗氧量4毫克/升~17.6毫克/升,銅離子濃度不超過0.488毫克/升。

  2.池灘底質蟹池灘塗地的土質好壞,既關係到青蟹的潛伏棲息,又直接影響著建池堤壩的牢固度,所以應選擇保水、不滲漏,保粘固性高,不易塌陷的均質土塗地為宜。

  3.池塘面積單養青蟹的池塘面積以3畝~5畝為佳,蝦蟹類混養的池塘為10畝~20畝之間較合適。若對面積過大的養殖池塘,則要求採用竹籬或攔網分隔成若干小區,以便於個體大小不同的青蟹分檔***級***養殖。

  4.池形與水深池子的形狀,一般是長方形或方形***長方形池之長寬比為5∶3~3∶2,水深1米~1.5米***,池的朝向一般以東西長、南北短為佳***但不強求***。池底構造通常有平坦底,略斜底和鍋形底三種。

  5.池灘與池溝池底部應開挖順水溝***中央溝、環溝、十字溝***,灘與溝之面積比例以3∶1左右為佳。溝的深度一般要在0.5米以上,溝上口面寬3米~6米,溝壁***邊***坡比降1∶2~1∶2.5,主溝道***中央溝***要與控調閘相通,以利於進排水調節方便。灘中須留有一定的空地作"蟹島",可供青蟹棲息與隱藏,減少其相互殘殺傷害。

  6.防逃設施池塘堤壩的四周內側,必須做好防逃圍欄***可用水泥薄板、竹籬笆、硬塑料片等材料製作***,其設施高度應高出池內最高水位面50釐米以上。設施板、笆片的上端應向池塘內略傾斜,設定一定要嚴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7.隱蔽物設定為防止和減少蟹與蟹之間的接觸機會,使其安心蛻殼成長,應在池內布放一些障礙物和隱蔽物,如插上若干行梅花樁形的竹枝、樹枝,枝竿扦插距為30釐米~50釐米之間,放置部分陶管,水泥涵管,竹筒,磚瓦片,人造洞穴等設施作隱蔽物。設定隱蔽物,可以增加青蟹隱藏和活動棲息的空間,達到分散、疏離青蟹群集,減少相遇的目的,又可使青蟹在不同季節,不同生長期自由選擇適應的棲息場所。

  8.進排水設施養蟹池要構建進排水可調節的控制閘1座~2座,以方便池中水體交換和順對流。為節省建設成本,也可安裝水泥涵管洞閘。建議有條件的蟹池,最好能設計安裝由上、中、下三疊式組合閘或上、下兩樞塊組成閘。這樣可根據養殖池水體變化情況及時按層調換水。但對潮位較高的池塘,必須配備提水泵,以確保在不同季節和不同生長期,供水方便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