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高產種植技術

  香菇種植是現代農民發家致富的一個重要途徑,那麼你們知道香菇如何高產種植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香菇的生物特性分析

  香菇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真菌門,擔子菌綱,同隔擔子菌亞綱,傘菌目,白蘑科,香菇屬。香菇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香菇的營養器官,由許多菌絲集合連結而成的群體,呈蛛網狀。菌絲由孢子或菇體上任何一部分組織前發而成,白色,絨毛狀,纖細有橫隔和分支,細胞壁薄,粗2~3微米。菌絲體生長髮育到一定階段,在基質表面形成子實體。香菇的生活史是從孢子萌發開始,經過菌絲體的生長和 子實體的形成,到產生新一代的孢子而告終,這就是香菇的一個世代。

  2 種植季節和原料配方

  在河北省任丘市,香菇種植主要採用大棚種植的方式,其種植季節也有著比較嚴格的要求。一般情況下制菌袋裝袋接種在2月5日~4月1日進行,發菌主要是在3月5日~8月末,要求環境溫度維持在24℃~26℃,總共150天~180天。袋入棚 8月末~9月上旬、出菇期 9月~11月20日、4月~6月20日8~18℃160天、越冬管理 11月末~3月末 120天。香菇菌袋的製作經常使用的配方是石膏1%+木屑78%+是麥麩20%+1%的豐菇素配置而成,菌袋製作過程中應該選擇優質的石膏粉和豐菇素,這樣才能保證香菇種植的品質和產量。

  3 種植技術分析

  3.1 拌料的製作

  在拌料製作過程中,第一步應該將木屑的頂尖從上到下的倒下,然後將其均勻的播撒在周圍。然後配比好的乾料均勻的攪拌在一起。同時還需要向其中新增少量的水,保證水的含量在55%~60%左右。然後手工將拌料捏成團,其中的水擠出,直到擠不出水來為止。

  3.2 裝袋

  在裝袋過程中,為了防止已經培養好的養料變酸,應該在拌料工作結束之後及時的進行裝袋,應該爭取在4個小時之內裝袋完畢。在裝袋過程中所使用的袋子為低壓聚酯聚乙烯筒袋,每袋裝入拌料2.1~2.3公斤,拌料在袋子內的鬆緊程度應該適宜。裝袋結束之後,應該使用繩子將袋口雙道反折繫緊,這項工作完成之後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滅菌工作了。

  3.3 加溫滅菌

  將捆裝好袋子裝鍋之後,應該保證在4~6小時之內,鍋內的溫度能夠持續達到100度,並且保持這個溫度在10個小時左右。然後再燜一整夜之後,當養料的溫度降低到60度之後應該及時的出鍋,並將滅菌好的養料迅速的拿到接種室內進行進行接種。

  3.4 接種處理

  當養料的溫度降低大28度左右之後,就可以進行接下來的接種工作,接種工作的最好安排在晚上進行,在接種之前應該對接種的用具進行嚴格的消毒。在接種室使用過程中還應該使用消毒劑進行燻蒸消毒四十分鐘後,接種人員才能進入室內進行新一輪的接種。接種人員在進入到室內時應該穿著潔淨的工作服,雙手用醫用酒精進行消毒處理。

  3.5 發菌管理

  成功接種之後,將菌袋以井字形的方式進行排列,保證接種點朝下的基礎上可以疊放8~10層左右。在菌種培養過程中,應該保證培養室內的環境為難度控制在15~25度左右,在培養過程中為了有效的避免菌絲萌發以及對環境造成汙染,在接種後的以後之內都不能對菌袋進行挪動和搬運。然後平均一發菌一週以後進行一次翻動。

  3.6 出菇期的管理

  首先,轉色步驟。對於已經脫袋後的菌袋需要大概12天的時間進行轉色步驟。然後再經過3~4天的內外溫差的鍛鍊和刺進,已經脫落的菌袋就會逐漸變為萌發的菇蕾;其次。催蕾管理,一個是要做好溫度的管理。在整個香菇種植過程中,出菇階段的環境溫度應該保持在15~20度比較合適,最高溫度不能超過30度,最低溫度不能低於8度,連續進行3~4天的溫差刺激,菇蕾就能夠長出。還有一個就是要做好變溼刺激,出菇階段應該維持空氣中的相對溼度保持在 80%~95%左右比較合適,菇小少噴水,菇大多噴水,陰天應該少噴水,晴天應該多噴水。此外,除了每天自動變溫之外,每天早晚都應該進行一次通風,每次通風三十分鐘左右。在春末夏初時節,由於環境氣溫上升,應該及時的增加大棚棚頂覆蓋物的厚度,這樣有利於誘導原有的基因分化。

  3.7 轉潮管理

  首先,養菌。掀膜通風,降溫降溼半天,使傷口稍幹癒合,防止汙染,以後棚膜蓋低,每天通風1~2次,每次10~20min,養菌7~10天,若天氣乾燥,掀膜時適當噴霧;其次,注水催蕾。當有許多原基出現,即可再次催蕾。但常常在第二潮後菌袋失水,已經變得很輕、乾燥,則應注水催蕾。注水一般用注水器注水,使菌袋的含水量達到60~65%即可。菌袋錶面排幹水後,棚膜蓋嚴,密封悶菌袋3~4天,出現菇蕾後按照第1潮菇出菇管理技術即可,袋栽香菇一般可收5潮菇。

  3.8 越冬管理

  要做好保溫養菇工作,保溫養菇總的原則是創造一個溫暖溼潤的環境,使菌絲體繁殖復壯且不受嚴重霜凍的損害。低溫時一般不要掀膜通風,同時要將薄膜放低罩密。晴天氣溫回升,可在中午掀膜通風1~2次,通風時間不宜長,每次10~20分鐘為宜。一般情況下菌筒不宜噴水,保持溼潤不幹燥即可。若菌筒很乾燥,選晴天適當噴水,增加溼度。

  香菇高產栽培技術

  1 菌袋製作

  選擇適宜栽培時間。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香菇種植的最佳季節。配料準備:按38.5%的木屑,10%的麩皮,1%的石膏,0.5%的糖準備,培養料含水量以55%~60%***以手握成團,丟下散開***為宜,保持中性pH值。材料裝袋:選用均勻一致厚度的食用菌專套袋,強度適中,耐高溫。將其截成60釐米長條,一端以均勻小褶紮緊,另一端則用火燒化。然後將先前拌好的材料裝袋,鬆緊適當,以專套袋兩端平穩為準4消毒滅菌。裝袋後將其放置在蒸鍋上,使用大火猛燒,達100℃後保持溫度20小時,以起到滅菌作用。

  2. 菌袋接種

  菌袋接種時,將料袋與接種用具一同放入接種箱內,使用氣霧進行消毒。打穴時,可用酒精將料袋錶面進行消毒擦拭,然後等距離在袋面上使用木錐打3穴,翻至兩側側面以同樣方式分別打3穴。口徑為1.5釐米,深為2釐米。打穴結束後應立即進行接種,菌種多為木渣種或枝條種,首先使用酒精將菌袋錶面消毒清理乾淨,撕開菌袋後將菌種以一條一穴按入穴內。接穴後即刻套上外袋,並使用皮筋紮緊。打穴、接種以及外袋套入連續性操作,並將已成功接種的菌袋送往發菌室,進行下一步的菌袋培養。

  3 發菌培育

  3.1 發菌操作

  發菌從接種到成熟約為2個月時間,接種成功後應做好以下工作:①接種前6天內不可隨意翻動菌袋,檢查菌袋是否出現漏氣情況,加強密封工作。室溫應比菌袋溫度高1~3℃,室溫控制在28~30℃,不可過高或過低。菌袋點種後要每日測量溫度,門窗遮陰,保持暗光,該項工作需持續約2個月,不可少於50天。②接種10天后,菌絲成長,此時可翻動菌袋進行檢查,具體檢查菌絲髮菌情況,並及時處理周邊雜菌,而沒有接種成功的菌袋應及時補接。隨後每週均可翻動菌袋,首先翻動時應輕拿輕放,再次翻動時可加重力道,以刺激菌絲成長。這一階段中也可做好通風通氣工作,2~3次/日,30分鐘/次。③待菌絲旺盛生長時,約半個月後,可加大通氣通風力度。④一般情況下,菌絲在20天后便可大量繁殖生長,此時可調整室溫為22~24℃。⑤將菌絲連線起來,藉助揭孔、刺孔讓菌袋在氧氣含量加大的情況下自行加速升溫,此時應作好散堆降溫、通風工作。

  3.2 菌袋翻堆

  科學翻堆,調溫通風,保持適宜溫度與溼度。發菌結束後5天應撤除門窗遮擋物,讓光線照射到菌袋,促進菌袋成熟。實施脫袋前4天應將溫度提高至27~28℃,讓菌絲可充分分解,積累營養物質。

  3.2 刺孔增氧

  菌種脫袋後,袋菌穴的直徑加大至8~10釐米,可開始進行刺孔增氧。第一次,可刺孔5個,刺入深度為1釐米;第二次,待菌絲圈連線時可刺孔8個,深為1.2釐米;第三次,可刺孔25~30個,深度為1.5釐米。每次刺孔後要注意菌袋溫度的變化,及時做好降溫通風工作,以防燒菌。

  3.3 轉色管理

  轉色是香菇營養物質生長向生殖生長過渡的關鍵環節,是香菇培育的特有特徵。轉色工作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著香菇的生長。①菌袋脫袋後仍保持密封,4天內不可翻動菌袋,此時室溫應調至18~22℃,溼度為85%,並做好門窗遮陰工作。②8天后即可揭膜進行通風工作,及時給菌袋噴適量水,並將菌絲表面黃棕色水珠沖洗乾淨,待到菌袋錶面的菌絲完全乾燥後可再次覆蓋薄膜,靜待8~12天至香菇轉色完成。③待香菇的轉色過程基本完成,可每天給予菌袋實施溫差及乾溼差刺激,室內早晚溫差保持在10℃以上,為香菇萌發提供適宜溫度。

  3.4 變溫催蕾

  原基形成需適宜的乾溼差與溫差,應注重做好催蕾變溫工作,具體措施如下:提高的室內溫差,採用變溫與低溫進行催蕾。8~22℃是催蕾的最佳溫度,因而溫度可保持在8~22℃,然而也要將溫差保持在10℃以上,乾溼差在15%以上。保持好這樣的乾溼差及溫差,可連續處理菌絲3~4天,將菌絲相互堆積及纏繞形成原基。及時向出過茬的菌袋補充水分,以防缺水而影響到香菇的品質。

  4 及時採收

  完成轉色後,菌袋可進入征程出菇的管理階段。香菇傘蓋直徑長4~6釐米,且不開傘便可進行香菇採收。不開傘是香菇採收的佳時,此時的香菇品質最佳,商業價值也相應性較高。採收中也應注重手法,從菌袋上摘下香菇根部,可防止根部發生毒變而感染到菌袋,保證香菇產出的品質。

  5 病蟲害防治

  種植過程中還應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嚴格按照“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防治原則,以物理防治、農業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治理措施為主,加強早期的預防。在香菇形成原基至採收前都不可使用高度、劇毒及高殘留的任何農藥消除蟲害,因而應有針對性對綠黴菌、青黴、鏈孢黴以及菇蚊、跳蟲等進行有效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