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菇高產種植技術

  平菇高產栽培的產量標準是每1公斤原料達到2公斤以上鮮菇產量。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營養元素合理配給

  平菇屬木腐菌類中的一個異養生物、體內無葉綠素,不能進行光合作用,自己製造養分,但它能依靠菌絲細胞分泌的各種酶的作用,來分解和利用自然界現成的營養物質或人工配製的多種“全營養”培養基。營養物質是平菇生命的能源和形成子實體的物質基礎,就廣義來講,凡能為其提供能量、合成細胞物質及在新陳代謝中起調節作用的物質,都是平菇的營養源。主要分為碳源、氮源、無機鹽類和生長素等。

  生產中,首先是主要原料質量要優。所選用的各種物質必須新鮮、於燥、無黴爛變質、無蟲蛀,凡是己被雨淋和黴爛變質的原料均不宜作培養材料,即使成功,也難高產。其次是培養基的碳氮比例要合理。合適的碳氮比為34~40:1。如果氮素不夠,會明顯影響產量,若氮素過高,輕則會導致菌絲徒長,營養生長週期延長,推遲正常出菇時間。重則若栽培方式不當,導致料內遊離氮不能有效揮發,將會嚴重抑制菌絲生長,甚至在料中生長大量鬼傘類雜菌。第三是新增無機鹽類營養***礦質營養***的比例不能失調。鈣能促進菌絲體的生長和子實體的形成;磷不僅是核酸和能量的組成部分,也是碳素代謝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鉀在細胞組成、營養物質的吸收及呼吸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新增比例分別為:鈣1.5%~2%,磷1%~1.5%,鉀0.3%。總而言之,營養是平菇高產的物質基礎,基礎打牢了,奪取高產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菌種基因應考核論證

  優良菌種是奪取平菇高產的重要條件,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但優與劣的鑑別標準呢?通常所說的菌絲長滿瓶或袋,菌齡適宜,外觀無雜菌、蟲害,菌絲潔白、濃密、粗壯即為優良菌種。其實這只是一種表面現象,並不能說明該品種***菌株***就優良。而真正的優良品種除具備上述外觀標準外,還必須具有優良的內在品質和潛在因素,即遺傳基因穩定。要求出菇溫度範圍廣,穩產高產,菇形美觀,柄短蓋厚,色澤亮麗,風味獨特,既要有抗雜性,又要有抗遺性。因此,引種時須嚴格考核,做好出菇試驗。如國平1號、國平2號、慶豐1號、三峽1號等菌株,均具備上述特徵,可稱為平菇中的新秀佳品。

  三、環境因子綜合調節

  平菇生長髮育,對外界環境條件有著特定的要求、只有掌握並滿足其要求時,才能獲得豐收,奪取高產。溫度是平菇生長髮育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環境因素之一。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髮育階段對溫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溫型的菌株出菇溫度差異顯著,不同生產季節的溫度相差明顯,生產中必須從實際出發,分門別類,採用靈活的管理措施,特別是在發菌期對料溫的有效調控,出菇期將溫度調控到該品種的最適範圍,這更是重中之重。水是萬物生命之源,平菇生產的成功與優質高產,關鍵在於水。料內水多則含氧量少,不利菌絲生長,水少則營養分解困難,不利出菇。發菌期基質含水量為65%,出菇期含水量達到68%~70%,空氣相對溼度保持在85%~95%時,長出的菇大而肥厚,色澤鮮豔品質好。空氣是控制平菇菌絲長速和菇體質最的“試金石”,發菌期和出菇期料內氧氣充足,室內空氣新鮮,菌絲體和子實體便生長旺盛,長速快,產量高,質量好。同時,空氣也可對原基分化取到調控作用,對料內減少供氧有利於分期定時出菇。適宜的光照既可刺激原基分化,又可調劑菇體的色澤及產品質量。pH值是影響平菇新陳代謝的重要因素,發菌期pH值在7~7.5時,既可以滿足菌絲生長,又可抑制雜菌發生。出菇期的PH值以5.8~6.2為宜。由此可見,綜合調節各環境因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管理技巧靈活應變

  俗話說“三分種,七分管,管理是重點。”管理的技巧在於應變靈活。在各個生產環節中,必須抓住管理重點,明確主要矛盾,當嚴則嚴,當活則活。如培養料的營養比例,基質含水量,消毒滅菌,發菌期和出菇期的溫度控制,出菇期的水分管理等工作,一定要嚴而又嚴,不能有絲毫馬虎,稍有疏忽,可能會導致全盤皆輸。

  平菇管理萬變不離其中,重點離不開“溫、溼、氣”三要素。在溫度管理中嚴禁一個“高”字,水分管理中切忌一個“多”字,空氣管理中牢記一個“暢”字。只要把溫、溼、氣三者關係靈活應用,把握準確,奪取高產便十拿九穩。

  春季平菇仿野生高產栽培技術

  1、菌絲體培養

  採用高壓或常壓滅菌,按常規法進行接種,培養達到生理成熟的菌絲體。也可以用高溫強鹼處理的發酵料培養菌絲體。具體方法:配料時加4%生石灰,以石灰水形式加入料內,拌勻。然後以1 000kg為1堆,堆積發酵。當料溫達到60℃時,維持24h,翻堆,反覆進行2~3次。當原料手握感覺有彈性、呈茶褐色、無異味、pH值為7.5、含水量65%時,攤開降溫。所用原料可以是棉籽殼、玉米芯或其他代用料。使用的菌種應是經試驗在當地綜合性狀表現良好的優質適用菌種。

  2、遮陽棚建造

  選擇菜園、庭院或沙壤土質的地方建棚。棚內挖長20m、寬1 . 3 m 、深0 . 2 2 m的畦,兩畦為一棚。畦中間留人行道,四周整實。起拱時用直徑4cm以上的毛竹對摺成拱,然後用橫竹加固,上覆薄膜並加蓋草苫。

  3、菌袋擺放

  把長30cm的袋子脫掉薄膜,按傾斜75度角擺放菌袋,直至滿畦。放袋時需認真檢查菌袋是否感染雜菌。若有,應用利器剔除,以防蔓延。

  4、覆土處理

  覆土材料以壤 土為佳,冬季和早春用1%的石灰粉處理,晚春、早秋及夏季用3%石灰粉處理。處理後的土壤可用來覆蓋菌袋,以袋上端土厚1.5cm為宜,並用掃帚掃平。

  5、灌水要求

  可用水泵抽地下水或其他清潔水,從畦的一端漫灌,直到畦內充分滲透,並讓水在畦內保持12h。經此法漫灌,覆土一部分可能下沉。待畦內水滲透完後,再撒一層土整平,然後潑營養水***由2%尿素、0.2%硫酸鎂、鋅及微量的恩肥、高美施或其他生長素、高效液體複合肥組成***。

  6、高產技術

  採用該技術,每採一茬菇可灌1次營養水,使菌絲體保持養分、水分充足,延長菌絲的生命和出菇期。在出菇過程中,土壤不斷供給菌絲體養分、水分,所以出2~3茬時仍然菇體肥大、鮮嫩。由於棚內溼度適宜,遮陽良好,從小菇蕾形成到成熟採收,克服了常規栽培空間溼度難以控制和菌袋難以補給養分、水分的弊端,加上微肥、激素、生長素可以隨灌水滲入土壤,便於菌絲體吸收利用,所以能獲得穩產高產,優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