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經絡養生之道

  經絡養生是很好的一種養生方式,經絡不通對我們的身體是很不好的,那麼我們可以如何正確疏通經絡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經絡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經絡養生之道

  手

  手神門穴:手腕橫紋處,從小指延伸下來,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處:幫助入眠,調節自律神經,改善心悸。

  內關穴: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治頭暈目眩。

  暈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邊:手心拇指肺經、中指心包經小指心經手背食指大腸經、無名指三焦經、小指小腸經:抒壓/解除疲勞。

  合谷穴: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或著食指拇指併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往後走為山谷凹陷處,即是此穴: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避免「中痧」,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曲池穴: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髮危機,可讓肌膚迴圈改善,避免「中痧」。

  勞宮穴:中指及無名指往下延伸交會的凹陷處,位置大約在握拳時,中指點於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腦、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無名指第一指節中點:解除掉髮危機。

  頭

  百會穴:位置在頭頂,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髮危機。

  風池穴: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髮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痠痛,偏頭痛。

  臉

  承泣穴: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睛明穴:眼頭起點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

  攢竹穴: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轉折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魚腰穴:眉毛中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絲竹空穴:眉尾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太陽穴:眉梢與眼角之間,向後方約一指寬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髮危機。

  耳

  耳穴中的脾、胃兩穴:針對腸胃不適、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門位於耳上方三角窩處、心區、內分泌及皮質下等穴:針對疲倦且睡眠品質不好。

  耳穴中的髖點、膝點及頸椎點等處:針對腰痠背痛。

  腿

  足三裡穴: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陰陵泉:膝蓋下方,拇指與食指由膝蓋往下,扣住脛骨兩側縫隙可壓到一凹陷處,小腿脛骨內側緣,往上推到盡頭的地方: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三陰交穴:腳內踝最高點上方約四指幅:改善失眠。

  陽陵泉穴:小腿外側,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頭附近:改善腿痠腿粗

  承山穴:踮起腳尖,足跟輕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現凹窩處:改善腿痠腿粗。

  湧泉穴:位於腳底人字中心,往下約1/3處的凹陷處:改善失眠。

  身體

  水分穴:肚臍上2公分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關元穴:肚臍正下方4指寬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膻中穴:位於兩側乳頭正中間與胸骨中線的交接點:情緒鬱悶、心悸、焦躁等有緩解作用。

  肩井穴:位於第七頸椎下與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鎖骨肩峰端連線中點:消除肩膀痠痛,幫助入眠。

  經絡養生緩解疲勞的方法

  最易操作:小腹和腳底

  揉小腹,有助健脾胃。肚臍是精氣比較集中的地方,也是中醫裡的一個重要穴位“神闕”。

  周圍分別還有中脘、關元、氣海等穴,輕輕揉按,對調整人體氣血、改善體內臟腑功能都有好處。

  捏腳底,促進血液迴圈。腳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此處穴位較多,有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人體各個臟器的健康密切相關,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隔兩三天用熱水泡泡腳,每次半小時,是非常簡便易行的一種保健方法,可以起到溫經通絡、促進血液迴圈的作用。

  功效最全:雙耳和脊椎

  搓雙耳,全身都受益。中醫講“腎開竅於耳”,做好耳部保健,對強腎效果更好。

  按摩耳朵應用力輕柔,通常以揪、揉、拉為主,時間以5分鐘為好,不要超過10分鐘。

  向上揪揪耳朵,可以調節和促進人體各系統生理功能,有益於增強體質;輕揉雙耳並摩擦,可疏通經絡,對全身臟器均有保健作用。

  最易忽略:腋窩和前胸

  按腋窩,寧神寬心胸。中醫認為腋窩處有一個重要穴位,名為極泉,鍼灸或按摩極泉有寬胸寧神的功效。

  按摩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揉按。用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的指腹,先順時針、後逆時針按摩腋窩各15次,然後換左手按摩右側腋窩,每次持續3~5分鐘即可。

  二是彈撥,抬高一側手臂,把另一隻手的拇指放在肩關節處,用中指輕彈腋窩底,可時快時慢變換節奏,並左右交替進行。

  拍前胸,提高肺功能。前胸是人體陰氣所匯之處,做好前胸保健,不但可以起到寬中理氣的作用,還對改善人體肺部功能、提高抵抗力有重要作用。

  以虛掌輕叩輕拍的方法來保健,將五指併攏、掌心中空,對準胸部正中間的胸骨以適當力度拍擊。每次拍3~5下,停10秒左右,每天3~5分鐘。

  由於各種原因頸部問題是現代人的通病,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頸部都存在不適感。

  按摩手法

  1、摩法:掌摩法是環形而有節律撫摩著人體需要按摩的地方,又被稱作是摩腹。在摩腹時,我們通常可以按照這樣的方法進行撫摸按摩:上腹,臍,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指摩法、中指、無名指、小指指面附著在治療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律撫摩。本法用於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擦法:掌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大,產熱低且慢,主要用於腰骶、四肢、肩部。側擦法,是需要做直線的來回並快速擦動的。這個方法的接觸面積小,產熱比較高,也比較的快,可以用於腰骶、肩背及四肢。魚際擦法,做往返直線快速擦動。本法接觸面積小,產熱較快,主要用於上肢及頸肩部。

  3、推法:掌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推動時應輕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多用於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指推法,進行單方向的直線推動。本法用於肌腱及腱鞘部位。肘推法,是單一的方向,但需要我們要直線的推動我們需要按摩的地方。通常我們用於脊柱兩側。

  4、抹法:用雙手拇指的羅紋面著力於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帶動遠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單方向移動。本法用於前額部。

  5、掃散法:醫生手指屈曲置於患者頭部兩側,做前後方向的快速滑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