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趙堡太極拳的中正

  趙堡太極拳是形成於河南溫縣趙堡鎮的漢族傳統拳術。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趙堡太極拳由清末武術家和兆元***1810---1890***所創編,素有“三合一”拳架之稱,即拳架、推手、散手三者有機結合,拳架如老梅之枝,質樸無華,卻技擊性極強,招招蘊涵搏擊之意,勢勢技法鮮明。

  與人交手時粘連粘隨,隨曲就伸,捨己從人,輕靈之間“聽”得準對方虛實、輕重、攻擊之意,引淨落空,在得機得勢之間,柔化剛發對手於無形,技法上注重靠、擲、打、跌、拿,充分運用上、中、下三盤二十四法技巧。

  練精化氣,練氣歸神,練神還虛,使精、氣、神渾然一體,由外帶內,由內達外,內外合一,勁力潛轉,如充氣之球,飛天之箭,蓄而後發,無絲毫遲滯。

  “有意帶形隨人動,有意無形神意真”,形與意完美結合,進而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來犯者應手立僕之神妙境界。

  技擊是中國傳統武術的靈魂,也是眾多研習者數年苦求的主要目標,太極拳尤其如此。趙堡太極拳自和兆元創立以來,歷代高手輩出。

  在和敬芝、和慶喜、鄭伯英乃至當代名師和定乾、和有祿等不斷創新、充實、提高、發展拳理技法,大大加強了趙堡太極的內涵,使之汲身中國太極拳六大流派之列。

  但要想在技擊上追求隨手應物,來犯者應手立僕的效果,必需朝夕盤打,細心揣摩、體會,絕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諸多需修煉要旨之中,“中正”首當其衝。

  “中正”是各流派太極拳均十分注意的問題,且論述頗多。趙堡太極拳中的“中”,是指人體的中心軸線,由頭頂百會穴、會陰延伸到地面的連線,趙堡太極拳理論體系中稱之為“中正線”。

  “正”者是指走架與技擊時審機度勢,辨證把握動態的平衡。

  “中正線”中正與否是衡量身法好壞的重要標誌,也是提高技擊水平的必由之路,即拳論所謂的“身法以中平為宜,以正直為妙”。“中正”在趙堡太極拳有以下含義。

  1、行拳走架要“求中”

  趙堡太極拳素有“打拳如坐轎”之說,不論拳勢進退側移,身體始終像端坐轎中一樣“端的”***趙堡鎮方言,即規矩、端正之意***。

  在行拳走架出手之時,周身均無定向,要想在多維空間內、在動態中尋求平衡,必然先建立自己在這個多維世界中的座標與原點,然後才能夠確定前後左右,進退反側,否則習拳走架也就無從談起。

  這個座標、原點就是自身的“中正”,因此“求中”是趙堡太極拳行拳走架時的重要要領,身體不能前俯後仰,左歪右斜,需中正安舒,方能支撐八面。

  “三直四順”也是趙堡太極拳走架“求中”的要求。三直: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順腿、順腳、順手、順身。

  頭直則意能領得起,身直則頸自然順直,精神能貫得起,頂勁可上領,肩頸部血脈通暢,意氣通達則周身輕靈;腰脊中正順直,可使脊椎形成反弓之勢,是太極拳修煉之“勁力”的源泉。

  “牽動往來氣帖背,斂入脊骨,則力由脊發”;趙堡太極拳又名“代理架”,是指由外帶內,由外達內,由內及外,內外合一。

  三直四順能夠順外形,外形順暢則意氣通達,意氣順暢則周身相隨,進而周身一家;“氣以直養而無害”,自然能夠健身益壽,身順則易於鍛鍊“丹田”內氣,這樣才能夠練好拳架。

  2、意念要“守中”

  意念守中是趙堡太極拳修煉之心法。行拳走架動作規矩端正,不貪不欠,無過不及,不離不即,輕靈圓活,這些是意念的訓練。

  拳架是意念的載體,我們通過盤架來強化大腦皮層運動中樞對於拳架動作的感知,長期積累這種感知在技擊時就可以形成本能反應。

  趙堡太極拳練習時要求鬆心凝神,心平氣靜,意念守中,本心與意念抱元守一,方能夠心動意出,意動形隨,意到勁到。

  趙堡太極拳第三代宗師和慶喜***1857—1936***在教拳過程中,要求學生拳架功夫沒有達到自然圓轉的程度時,不能學推手練技擊,就是怕影響意念守中的鍛鍊。

  心貴靜,意守中,現場臨敵反應時間最短是太極拳後發先至的基礎,也是意念的自然狀態。

  若意不能守中,心就不能靜,在形則有貪欠偏倚之弊,技擊時容易犯呆滯不活的毛病。

  只有自然而然練就的技法,用時才可達到信手捻來、隨手應物的無意識狀態。

  3、技擊要“用中”

  趙堡太極拳拳理體系尊崇先天太極圖,行拳走架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

  技擊時則要起於中,落於中,守己疆土也在中位,出手臨敵佔據中央之地,意在對手之先,就已經搶佔先機,即所謂“腳踏中門搶中位,就是神仙也難防”。

  進可以攻,退可以守,轉換靈活,捨己從人,從人由己。同時攻於中,取彼也在中。集自己之力在正中就某一處發出,是身體渾圓整勁,也是致勝的根本。

  中正線是太極拳運動中人體的公轉軸。

  人體前面上自百會下至會陰經過丹田的一線為“前中線”,背後與之對應為“後中線”,兩側身百會至足心湧泉穴為兩條“側中線”。

  前後中線和兩側中線所在平面正好在“中正線”相交,此為人體運動的重心所在。

  同時也是人體重要臟器和諸多要害所在,任督二脈運行於此,如受重創輕則傷殘,重則斃命,因此趙堡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目標就是“取中”,即進攻對方正中線或側中線。

  虛領頂勁,下頜內收,含胸拔背,裹臀吊襠,氣沉丹田,上領與下沉在意念上形成對拉之勢,從而使身體中正。

  脊柱中正則腰軸旋轉靈活自如,任督二脈流轉通暢,不會產生絲毫停滯,肢體關節進退反側屈伸過程中可以遊刃有餘。

  脊椎成反弓之勢,才能使脊柱成為勁之源泉,勁力透過梢節發出,曲中求直,蓄而後發,如皮燃火,水銀洩地。惟如此才能攻於中,守於中,取於中,漸至隨心所欲!

  趙堡太極拳的功法特點

  趙堡太極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為立式畫圓,走立式化圓,是本拳種的核心與特徵,整個拳架是從先轉大圈後小圈,猶如春蠶抽絲連綿不斷,裡有順圈逆圈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圓,以肘化圓,以胸腹化圓,以膀化圓和以胯化圓。丹田轉動,此乃一圓化太極。

  想要將趙堡太極拳學好,我們就得牢牢掌握這些招式和要領。

  拳架的演練遵循,***三直******四順******六合***和***意貫四梢***等規則,***三直***即頭直、身直、小腿直、***四順***即腿順、腳順、手順、身法順,六合即手與足合、膀與胯合、肘與膝合此乃外三合,內三合有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四梢***為牙為骨梢,舌為肉梢,發為血梢,毛孔為氣梢。

  趙堡太極拳架輕靈圓活,動作舒展大方,演練時,步活圈圓,環環相扣,無明顯發力動作,套路貫穿,有柔有剛,在掌握套路後,即逐步化圓為圈、由簡到繁,提高技巧,難度,在演練過程中,練至數趟,一經啟動,旁人觀之、見走圓畫圈,卻找不到頭與尾,猶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

  趙堡太極,在走技方面擅長拿、跌、擲、打、靠諸藝,又有各種擒拿與反擒拿動作,融於套路中,使其技擊特點甚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繃、履、擠、按、之動作,活步推手,以練採、列、肘、靠、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