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中醫養生小常識

  樹立養生的正確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盲從,不要偏激,真正的讓大家都身體健康,正確養生才是王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秋季中醫養生常識

  從養陽到養陰

  養生專家們介紹,立秋後天氣依然悶熱,嚴格說在氣象學上還不能算真正的秋天。可以說,此時正是夏、秋交替時期,養生既要照顧到夏末的炎熱,又要力求平穩過渡。

  專家說,《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記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也就是說,人們在養生時,應順應四時,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自然規律。立秋後,天氣從炎熱轉為寒涼,中醫理論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立秋正是從養陽逐漸轉為養陰的時刻。

  疾病 冬病夏治最後一伏

  “冬病夏治”是依據自然界陰陽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推算出氣血執行在每個節氣的變化,並依此制定出的傳統治療方法。中醫的養生保健理論,由於特色突出、療效確切,獲得了很多人的肯定。

  如今冬病夏治進入最後一伏,患者應抓緊疾病治療的最佳時機,冬病夏治適合於慢支、骨關節病等慢性病,常用的手段有膏藥、內服中藥等。另外,部分面板病如牛皮癬患者也可以嘗試夏季溫泉洗浴,這也是被實踐證明對部分患者確有療效的輔助療法。

  預防 秋季常見病

  中醫專家介紹,往年立秋後,臨床上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腹瀉、胃腸炎等病例較多見。主要原因是秋季經常出現氣溫突變,冷熱不均,人體新陳代謝受到抑制,不能及時適應變化,因此人們應當提早準備、預防為主,結合食療保健,真正做一位身健體康的養生達人。

  飲食 偏酸潤肺

  據《素問·髒氣法時論》記載:“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專家說,酸味起到收斂肺氣的作用,而辛辣則起到發散瀉肺的不良作用。秋天是“收”的季節,不可發散,因此可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比如可常吃些小麥製品、李子、桃子、橄欖、菠蘿、芹菜等。

  另外,《金匱要略》有“秋不食肺”之說。專家介紹,夏天對人體消耗極大,秋季雖然氣溫有所下降,但又有了燥氣,也就是常說的秋燥。“燥氣當令,易傷津液。”因此,飲食上還應注意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木耳、扁豆、枸杞、兔肉、黃鱔、鯽魚等。《飲膳正要》說:“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禁寒飲”。秋季可以適當食用具有滋陰潤燥功效的生地粥。當然,也不能忘記去除體內溼邪。因為溼邪易困脾,使脾陽不暢,運化不利,損傷脾氣,生痰,傷肺。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枇杷、芝麻、糯米、粳米、蜂蜜、菠蘿、乳製品等柔潤食物,養脾生津。

  進補 防燥不膩

  很多人認為秋天應該進補,貼秋膘,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夏季出汗多,易“苦夏”,人體體能消耗很大,使人心煩意亂、疲倦乏力,尤其是體質偏弱或者有慢性病患者更甚,可在秋季適當進補,以補充一夏天的體能透支,提高體質,迎接冬天的來臨。

  但由於剛剛立秋,此時進補與中秋、深秋還有所不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循序漸進,以飲食營養的調理和水分的補充為佳,不提倡過早過多食物油膩食品和羊肉等過於溫熱的補品。否則極易使原本傷津的胃腸道負擔過重,誘發感染,引起急性胃腸炎、胰腺炎等。可以用蓮子、桂圓、黑芝麻等煮成湯粥食用。

  運動 不在冷水中游泳

  立秋之後,雖然初秋氣溫依然較高,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氣溫溫差逐漸加大,應注意增減衣服,特別是老年人、體質虛弱者更應注意。俗語有“立秋十八天,河裡無澡洗”的說法。專家們強調,立秋後再過十八天左右,雖然氣溫依然很高,但是河水和室外泳池,特別是深水處的水溫逐漸變低了,不適合像夏季一樣在河裡游泳了,否則容易受寒得病。

  秋季中醫養生禁忌

  無病亂進補。一方面會增加自己的經濟負擔,花一些沒有必要花的錢,另一方面,是藥三分毒,還會危害你的健康。比如說如果沒有什麼身體上的需求的話,過多的服用魚肝油會引起中毒,過多的服用葡萄糖則會引起膽固醇增多誘發病症和心血管疾病。所以要明白缺什麼,補什麼。

  不要認為吃肉就是補。肉中含有較高的營養,但是吃多了卻不容易消化,對於腸胃而言無非是一種負擔,而且過多的脂肪會引發心腦血管疾病,如果需要大量的進補,可以選用維生素片,有針對性的進行補充。

  不要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是一種科學的觀點,藥物中本身會含有其獨特的功效,如果沒有病症就吃藥進補,會在體內積攢不利於身體健康的物質,相反地,很多蔬菜都有治療的作用,例如蘿蔔可以健胃消食,山藥可以補脾胃。小食物有大功效,通過飲食的調養,同樣可以變得健康起來。

  秋季預防疾病

  慢性支氣管炎。秋季天氣由熱轉涼,很容易就發生呼吸道感染,容易造成“老慢支”的復發。

  傷風感冒。氣溫降低,且變化無常,容易因為衣物增添不及時導致傷風感冒。

  胃病。氣溫降低,人受涼後,血液中一種叫做組氨酸的物質會增多,引起胃酸分泌的增加,容易使腸胃發生痙攣性收縮,致使胃病復發。

  中醫養生食譜

  生地粥。

  用25克生地黃、75克大米和適宜量的白糖,煮成白粥進食,可以滋陰益胃,對肺結核、糖尿病患者十分有益。

  清補瘦肉湯。

  用5兩瘦肉、2錢生熟薏米、蓮子百合和玉竹茨實各1錢、2錢淮生煲成清湯即可食用。可以祛溼開胃,適宜身體瘦弱的人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