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鍛鍊方法

  肩周炎是肩關節疼痛及運動功能障礙的一種綜合徵,是肌肉和韌帶發炎。那麼肩周炎應該怎樣鍛鍊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背牆外旋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牆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面壁爬牆,患者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體後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並向後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並向上牽拉。越頭摸耳,患者屈肘,手指從患側耳朵向上,越過頭頂去摸健側耳朵,或從前額經頭頂摸腦後部,反覆進行。

  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後停10分鐘,然後回原處,反覆進行。

  肩周炎的注意事項

  在明確肩周炎診斷前,需排除中老年常見的心肺疾病和頸椎病,因為此類疾病疼痛症狀常牽涉和放射至肩周。在自我保健時,有必要去醫院就診進行相應的檢查,排除上述疾病。每次鍛鍊可能有區域性酸脹和輕微疼痛,但不宜引起劇烈疼痛。被動運動切忌使用暴力強制進行,以免引起區域性損傷。

  鍛鍊必須每日堅持,持之以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體療前配合熱療,如紅外線或熱水浴均可減輕鍛鍊時的疼痛,有助於體療中增大關節的活動範圍。不能單靠運動來進行康復,當疼痛嚴重時,還應結合其他治療方法,如超短波、超聲波、肌力訓練、被動關節活動等進行康復治療。

  肩周炎的鍛鍊器材

  體操棒,體操棒是一種主要用於鍛鍊肩關節活動功能的器械。手持體操棒在健側上肢幫助下,可帶動患側上肢完成肩關節的前上舉、外展、後伸、後背上拉等各項運動,在肩周炎運動體操中運用較多。

  火棒,火棒形如紡錘狀,主要是通過增加上肢運動的槓桿長度,起到更好地鍛鍊肩關節活動,改善動作協調性的作用。啞鈴,在肩關節的活動過程中,主要藉助啞鈴的重量和慣性,起到鍛鍊肩帶肌力和增大肩關節活動範圍的作用。

  實心球,一般利用實心球完成兩項運動:一是雙手抱實心球進行向上舉、側上舉、後上舉運動,以健側帶動患側;二是將實心球放在帶襻的網兜裡進行環行離心摔球運動。離心牽拉作用,有利於撕開粘連,增大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吊環滑輪,利用一滑輪裝置,兩端各有一個員環,在健側上肢幫助下牽拉下完成患側肩關節各個方向的運動。

  肩周炎穴位治療方法

  1、二間穴治療肩周炎

  取穴:我們取手上的二間穴,直接0.3寸,然後小幅度捻轉,留針半個小時,每天一次,經過五次之後你會發現這個症狀沒有了。

  按:手陽明經筋結於肩髃部,其分支懸繞肩胛部,夾脊柱,二間穴為手陽明大腸經滎穴,能行陽明經經氣,對本經經筋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2、條口穴治療肩周炎

  取穴:條口透承山,取患側,採用26號3~4寸毫針,刺入條口,針尖透向承山,得氣後施捻轉之瀉法強刺激,使針感放射到肩部,針感有痠麻脹熱,留針15分鐘而愈

  3、陽陵泉穴治療肩周炎

  取穴:陽陵泉穴,進針2寸,提插捻轉,手法強刺激,同時令患者活動患肢,10分鐘後頓覺肩部輕鬆,上舉、外展功能恢復正常。

  4、中平穴治療肩周炎

  取穴:左側中平穴。患者取坐位,區域性常規消毒,採用28號毫針3寸1根,行直刺法,病人感到針感閃電式傳至大腳趾,疼痛立即緩解,令其活動患肢,上舉達170°,外展達70°,1991年8月隨診,功能正常,未見覆發。

  5、頸中穴治療肩周

  取穴:“頸中”位於天鼎穴外斜下1寸,即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後緣,其深部為臂叢神經所在,患者取正坐位,頭後仰歪向健側,取患側“頸中”穴,用1.5寸32號毫針常規消毒後進針1寸左右,不可過深,然後針尖指向大椎穴方向,施以雀啄手法,以患側上肢抽動2~3次為度,患者自述電擊樣針感傳至指尖為有效,不留針。針刺要注意避免傷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