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茶道的視訊

  紫砂壺是中國茶文化大環境陶冶下的突出成果,同時也是中國茶文化發展變革的必然產物。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

  明代文學家王稚登在***《荊溪疏》中關於宜興陶土有這樣的記載:“蜀山黃黑二土皆可陶,陶者穴火負山而居,累累如兔窟。以黃土為胚,黑土傅之……”說的是黃土為胎,黑土用作化妝土粉飾在黃土坯體表面。幾百年後的今天,宜興紫砂壺的製作仍然在使用此種方法。

  稍晚,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中對宜興陶土也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嫩泥,出趙莊山,……石黃泥、天青泥、老泥,白泥等,在談及燒成後的作品,泥色有海棠紅、硃砂紫、定窯白、冷金黃、淡墨、沉香、水碧、石榴皮、葵黃、閃色、梨皮諸名。種種變異,妙出心裁。”

  宜興有著豐富的陶土,當地一般把陶土分為白泥、甲泥、嫩泥三大類。甲泥礦層中的一種以紫色為主的雜色粉砂質黏土是紫砂陶的主要原料。

  宜興紫砂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綠泥及紅泥三種,統稱為紫砂泥。其中紫泥是甲泥礦層中的一個夾層,產量較大。綠泥又是紫砂礦層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由於綠泥數量不多,也不適合製成大件產品,函而僅有歲數產品用綠泥製作。團山泥則是紫泥和綠泥’『昆雜共生在一起的泥料,可製作大件產品。紅泥是位於嫩泥和礦層底部的泥料,通常也是用來製作小件產品及化妝土。

  幾千年來,宜興的製陶業一直延綿不斷,勤勞智慧的宜興陶工更是將當地的陶土充分利用,各盡其能,發展到極致。民國期間,宜興製陶業根據宜興陶土的特點,將宜興陶器分為六大門類,即青、黃、溪、砂、粗、黑。青,即:紫砂類,放在六類之首。

  紫泥、綠泥及紅泥,有其固定的化學組成、礦物組成和工藝特點。當一種泥料,從礦層中採出,泥似塊狀岩石,需經堆放、風化,待其鬆散,即可用粉碎機粉碎;手工作.坊,可將風化後的紫砂顆粒.小塊用石磨加工成粉末,再用篩子進行篩選分級,加水調合成生泥,再用木槌捶打成熟泥,或將生泥裝入真空練泥機捏練,製成熟泥,即可使用。近些年來,為了豐富紫砂陶的表面色澤及滿足工藝變化和創新的需求,有人將不同的泥料進行配比,也有在泥料中加入金屬氧化物著色劑,是產品燒成後色彩更加豐富。如加入粗砂、鋼砂,產品燒成後顆粒隱現,變化就更多。

  紫砂壺茶道的茶藝步驟

  茶道鼻祖陸羽作《茶經》後,煮茗,就成了一門專業的學問與藝術了。當年大文豪蘇東坡用紫砂陶烹茶,便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的詩句。

  論茶講道,要講究茶道的內涵,中國茶道便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中國茶道正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達到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這就是藝術性的飲茶。其遠遠超出生理需求而進入一種精神藝術領域裡的精髓了。

  中國茶文化是世界文化叢書的一朵奇葩。茶道就是品茗的方法和意境,即通過飲茶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把思想昇華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茶藝的簡單解釋,就是泡一壺好茶及喝一杯好茶的方法和意義。即在泡茶的過程中,要遵守一定的程式、規範,用比較文雅、高尚的方式來喝茶,因此,喝茶的規矩和樂趣,就是茶藝。茶藝分為兩個範疇,一為科學***製茶時茶葉用量、水溫、浸泡時間等***,二為藝術***茶具搭配、環境佈置、服裝、音樂等***。這些程式是統一的,記得小時候讀《紅樓》,很欣賞妙玉譏笑賈寶玉一折,一杯為品,二杯為飲***讀上聲,意為解渴***,三杯為飲***讀去聲,主人飲牲口之意***,看來品茶亦是關鍵。

  一位真正的茶人,能從茶中領悟世道人心,能以清明之眼遙望人生絢爛之後的平淡,“惟寧靜以致遠”即是茶人所信奉之道。如果一定要為茶道下個定義的話,只能感嘆:“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了。

  你可以閉上眼睛去感受:烹茗、製茶、品味,這個藝術過程,創造出了一種寧靜的氛圍和空靈虛靜的心境,當茶的清香靜靜地浸潤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個角落相交融時候,你的心靈便在這虛靜中得以昇華、淨化。你將在這虛淨中與大自然融涵玄會,達到“天人合一”的“天樂”境界了。

  紫砂如詩,靈氣中盡藏溫婉;紫砂如畫,質地處更傳淡泊。詩畫之餘,補之以茶道;茶之中、道之蘊,盡顯紫砂。不管青絲少女閨閣裡的春夢,還是白髮漁樵江渚上的回眸,孰不愛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