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收藏的八戒律

  紫砂壺是泡茶喝茶的一種工具,紫砂壺也是很多人都喜歡收藏的一種藏品,你聽說過紫砂壺收藏的時候也是有戒律的,你想知道都是哪些戒律嗎,那就看看下面小編為你推薦的。

  紫砂壺收藏八戒律

  一、戒嗜財。

  只所以將戒嗜財,列為八戒之首。是因為今天的商業社會,一切都和利益掛鉤,生活中的所有,幾乎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很多朋友最初介入收藏的目的,並非是因為喜好,而是出於一種當前媒體宣傳中經常暗示的所謂巨大利益的驅動。很多朋友很快進入收藏品領域又很快的退出,發現並非想象的那樣,買一個罐子,買一張畫,轉手可以賣幾十萬,上百萬,房子、車子、票子一夜俱來。有的還損失了鉅額的財產,被騙子迷惑。更甚者參加違法的勾當,盜挖古墓、濫掘遺址、走私文物出境,使自己走入萬劫不復之地,皆因嗜財。

  二、戒虛妄。

  收藏中有許多的故事。可以說每一個收藏愛好者,都是從聽故事開始的。慢慢自己也加入了講故事的行列中去。講故事對收藏的用處有三。

  1、可以通過故事的述說,將精品變為普通品,將珍寶變為舊貨破爛,可以便宜到手。這類手段多出於高水平的玩家,大家通常叫做“撿了”,但此不同於“撿漏”。***此手段的獲得需要鍛鍊,專家們不完全提倡使用,不過一切因人而異。就此有句俗語大家要一定記住那就是"貨賣識家",能體會此中滋味,你就會有許多老交情,否則你只能買一個人一次的便宜貨***。

  2、通過故事的述說,將普通品變為精品,將舊貨破爛甚至贗品變為珍寶,將去年的新東西,說成婆婆的媽媽的舅舅的姥爺從宮裡帶出來的工藝品,聽完了,你信了,你兜裡的銀子就變成別人的了。

  3、通過故事的述說,而博得名聲,這就如同章克標先生描述的"登龍術"一樣,在收藏這行當裡,名聲的價值非常大,不怕不懂,就怕沒名。有了名聲,就有了………不說大家也明白。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分的清虛實。不要最後自己也被虛進去。

  三、戒痴愚。

  痴,為迷。愚,為矇蔽。收藏一定要有度,無度則萬事俱廢。《笑林廣記》中那費千金而得之,左手執虞舜之碗,右手持周公之杖,身披孔子之席,“求賜太公九府錢一文。”的富豪,大家不應該忘記。他的確並非是一個笑話,今日藏界確有如此者,想來都令人心酸澀。

  四、戒恚嗔。

  自忿為恚,忿他為嗔。“收藏是和人打交道的事,多是買他而賣她,求於彼而釋於此,所以閒言碎語,我非你是,你是我非,各是其非,各非其是,不絕於行裡。終至互不相讓,惡語誹謗,責罵怨憤,令到人人大生不快。收藏本為雅緻之道,調心養性之術,如因恚嗔而日日不悅,則得不償失”。

  五、戒慳嫉。

  “氣量”對一個期望有所成就的收藏愛好者而言,無疑於夜路的燈,河上的橋,海納百川故而能成其大,山聚萬土故而能成其高。收藏本身就是一種吸納,所吸納的不單是物,也包括人。每個收藏愛好者都會有其成功和出色的一面,嫉妒別人的成功,竊喜別人的失敗,是萬萬要不得的。學習他人之優,而為己之優,則會日登一步,山高雲青。

  六、戒貪念。

  在收藏活動中,一旦動了貪念,則自己就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獵物。不貪利、不貪物,一切隨遇,你的收藏才會有躲過陷阱的警醒和更多快樂的回憶。

  七、戒自欺。

  有不少朋友,收藏經年,室中堆滿了罈罈罐罐瓶瓶碗碗。一說起自己的收藏就去翻目錄圖冊,元青花和這博物院的一樣,明官窯和那美術館的一樣,玉石器和英國收藏的一樣,青銅器和日本收藏的一樣。別人好意勸說,質問東西存疑。就大發雷霆直言別人不懂、嫉妒、詆譭自己的成就。以後有所感悟,發現自收藏藝術品的蹊蹺後,也不願意承認,殊不知自欺這會影響一個藏家的一生。

  八、戒自用。

  收藏的久了,見的東西多了,再有新手他人的誇讚。有些藏家就開始飄飄然。儼然大師風範,懷疑一切,肯定一切,自己所言皆為真理,自己所判皆是絕對。其它人的水平都不行,就自己的眼力高,什麼學者、行家、專家都是草木偶人,皆不值一提。這種心態對藏家而言絕不可取。一個優秀的藏家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標準,要有自己的主見,要有堅持主見的決心與能力,也要有力排眾議的魄力,但是一個優秀的藏家也不能剛愎自用惟我獨尊。一切藏品的判定要以事實為根據,理論為支撐,實踐為標尺,含糊不得,妄言不得。

  瓷器收藏的誤區

  一、越古越好

  陶瓷是民間最廣為熟知的古董,不少人認為,燒製年代越久遠的陶瓷一定越值錢。不過,在專業收藏家的心裡,這是非常錯誤的認識。姑且不論目前市場上流通的古瓷裡邊有多少贗品,哪怕我們假定這件古瓷是真品,其價格也未必就一定很高。譬如,在陶瓷文化裡邊屬於比較早期的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雖然老,但其工藝水平和觀賞價值均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相差很遠,因為來自這段時期的陶瓷製作工藝、造型和裝飾實在過於粗糙和簡單,難以獲得市場的普遍認可,更不會有多少升值空間。

  二、以文物等級論價

  前面說過,不是所有老東西都具有投資價值。因此,把文物等同於可以用來投資的收藏品也是不對的。一件陶瓷,能夠成為文物,不是因為其市場價值所決定的,而是其具有某種科學價值和歷史研究的價值。我國現存文物,是按其年份長短、藝術水平高低、學術價值、科學價值等不同情況,來劃分標準的。有些陶瓷,譬如仰韶文化階段的一些粗陶,在文物評定上達到了等級標準,但流通到市場上的價值卻不見得很高。加上珍貴文物是法律禁止買賣的,我不建議個人收藏國家重點保護的珍貴文物陶瓷。

  三、越貴越好

  不要說收藏古董,就算是到商場上去購買任何東西,也不能單憑價格去衡量這件商品的收藏價值。這是因為一方面,不誠信的賣家有可能利用市場資訊的不對稱,高價轉手一些沒有價值或者價值不高的商品;另一方面,賣家本身對這件商品價值的認知能力也可能影響到其定價的標準,尤其是面對陶瓷古董這種非常特殊的商品,需要經過非常專業的鑑定才能認識其價值所在。遇到不懂裝懂的賣家,他們常常會把一些贗品當成真品來賣。此外,在缺少參照系或者足夠市場競爭的情況下,交易價格也容易冒虛火。可見,遇到標價過高的陶瓷,我們反而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四、凡稀則貴

  認為“凡是存世稀少的陶瓷,市場價值必然很大”,與“越古越好”的認定標準犯的是同樣的錯誤。影響一件陶瓷市場價值的因素有很多,尤其是收藏古瓷器,其來自哪些重要的窯口?造型是否獨特?紋飾是否精美? 當這些不特定的條件均具備的前提下,這類作品的存世數量有多少,才會成為市場對其進行定價的重要參考。反之,如果其它必要條件均不具備,或者大部分不具備,那麼這類陶瓷就算存世只有一件孤品,也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

  五、必須完好無損

  這實際討論的是一件陶瓷上的瑕疵對其市場價格的影響。對於許多民間的收藏愛好者來說,他們的觀念都非常傳統,認為一件陶瓷只要有地方破損了,其價格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毫無收藏價值。實際上,這是一種吹毛求疵的標準。陶瓷作為一種易碎品,雖然其保藏比書畫要容易得多,但是在運輸、展示和交易等各種移動活動中,都有可能因為不確定的意外而受損。尤其是對於一些有著幾百上千年的古陶瓷來說,其經歷的天災人禍、時代變遷就更多,能夠流傳至今已非常稀少,而能夠保管得完好無損的就更是少之又少,哪怕在一些國家級的博物館裡邊,我們看到的也多是一些帶有各種瑕疵的殘品。對於名窯精品陶瓷來說,即使是殘片仍然價值不菲。

  六、無款不好

  沒有落款,即是無名作品。有些人認為只要是沒有落款的瓷品,都不會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實際上,這也是不對的。在中國陶瓷史上的許多重要時期,即使是官窯生產出來的精品瓷品,也是沒有落款的。根據考古研究,真正有官窯款瓷器始於明朝永樂年間,但因為當時是專為皇帝定燒的,產量不多,存世量更是極少,市場上也難得一見。在整個明清兩代,也存在大量無官窯款的瓷器,譬如空白期***正統、天順、景泰***、泰昌、崇禎,尤其在康熙前期,根本不允許使用本朝皇帝年號作為款識,這才出現了那時特有的“官搭民燒”的行業現象。這些無款瓷,同樣具有極高的市場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