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配件有哪些

  茶具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中是點睛之品,在愛茶之友眼中更是一種藝術。那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茶道配件的介紹,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配件的介紹

  煮水器:水壺,爐茗。

  置茶器:茶則,茶匙,茶漏,茶荷,茶罐。

  理茶器:茶夾,茶針。

  分茶器:公道杯,茶蠱,茶海。

  品茗器:品茗杯,聞香杯。

  洗滌器:茶船,茶盤。

  茶道茶具的歷史

  用現在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用那麼多複雜的茶具似乎難以理解。但用古代人觀點來說,則是完成了一定的禮儀,是飲茶至好至精的必然過程。用器的過程,也是享受制湯、造華的過程。其實,現代烹飪所用器具較陸羽二十四器更為複雜,只不過廚師作,客人吃,不知其中艱辛而已。中國古代茶人,用這樣細膩的描述體味 自煎自食的樂趣,也從中表現實踐精神。陸羽當時便說明,所謂“二十四器必備”,是指正式茶宴,至於三五友人,偶爾以茶自娛。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是用點茶法,因而器具也隨之變化。宋代茶藝處處體現了理學的影響,連器具也不例外,如烘茶的焙籠叫“韋鴻臚”,自漢以來,鴻臚司掌朝廷禮儀,茶籠以此為名,禮儀的含義便在其中了。碎茶的木槌稱為“木侍制”;茶碾 叫作“金法曹”,羅合稱作“羅樞密”,茶磨稱“石轉運”,連擦拭器具的手巾都起了個高雅的官銜,叫作“司職方”。且不論這些名稱所表達的禮制規範是保守還是進步,其中的文化內涵則一目瞭然。可見,中國古代茶具不是為繁複而繁複,主要是表達一定思想觀念。宋代全套茶具以“茶亞聖”盧仝名字命名,叫作 “大玉川先生”。足見,僅以使用價值來理解古代茶器是難得要旨 的。今人蔘觀日本茶道表演,看見方巾、水方、小刷子等一堆器 物,而不知其義。不用說現代中國人,即便日本茶道師,使用這些器物也不一定盡知其中含義。因此只能從文化觀念上,才可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明清廢團茶,散茶大興,烹煮過程簡單化,甚至直接用沖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隨之簡化。但簡化不等於粗製濫造,尤其對壺與碗的要求,更為精美、別緻,出現各種新奇造型。由於中國瓷器到明代有一個高度發展,壺具不但造型美,花色、質地、釉 彩、窯品高下也更為講究,茶器向簡而精的方向發展。壺、碗歷代皆出現珍品,如明代宜德寶石紅、青花、成化青花、鬥彩等皆為上乘茶具。壺的造型也千姿百態。有提樑式、把手式、長身、扁身等各種形狀。圖案則以花鳥居多。人物山水也各呈異彩。我國唐代茶碗重古樸,而宋代由於鬥茶的出現,以茶花沫餑較品質高 低,需要碗色與茶色和諧或形成鮮明對比,所以重瓷器色澤,而明清以後,茶之種類日益增多,茶湯色澤不一,壺重便利、典稚或樸拙、奇巧,碗則爭妍鬥彩,百花齊放。所以,僅明清壺碗組成 一個大型展覽亦並不費難。

  清代京師,則自有獨特的高雅茶具。老北京大家貴族、宮室皇廷,乃至以後許多高檔茶館,皆重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下有託,中有碗,上置蓋。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 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 “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便寄寓一個小天地,小宇宙,包含古代哲人“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道理。

  蓋碗茶源於何時,至今無定論。茶托又稱“茶船”,民間相傳為唐代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女所造,始為木託,後以漆制,始稱茶船。但從目前考古發掘來看,茶托的出現肯定更早,所以崔寧之女創茶船之說也只能作故事傳說來看。益碗茶具有許多花樣,常繪山水花鳥,多出名人手筆。碗內又繪避火圖。有的連同茶托為十二式;也有的十二碗加十二託,為二十四式,以備茶會之用。清化茶托花樣繁多,有圓形、荷葉形、元寶形等等。北京氣 候高寒,茶具以保溫為要,所以蓋碗茶具一時風行,此風一起,影 響各地。尤其是四川等地,大街小巷,處處茶館皆備蓋碗茶,至今特色不減。

  明清以後,茶具不僅為實用,而且成為十分典雅的工藝品,許多家庭喜歡擺一套精美茶具,有客來沏一壺好茶,列杯分茗,既是親朋情誼,又是藝術品的陳列欣賞。中國人茶藝觀點可以說已深入千家萬戶。

  中國瓷器向來知名世界,飲中國茶,又用中國茶具方為完美。茶與茶具結合,推動了中國茶文化向外擴充套件。自明以來,我國出口貿易中茶與瓷器皆為大宗,近代更是如此。直至現代,中國茶具仍為世界各國所寶愛。今之東南亞國家,明明是自己燒製的茶具,卻以“中國瓷器”相標榜,以抬高身價。小小茶具對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