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縮性財政政策是什麼意思

  緊縮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抑制或壓縮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它往往是在已經或將要出現社會總需求大大超過社會總供給的趨勢下采取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緊縮性財政政策的意思

  緊縮性財政政策是國家通過財政分配活動抑制或壓縮社會總需求的一種政策行為。它往往是在已經或將要出現社會總需求大大超過社會總供給的趨勢下采取的。它的典型形式是通過財政盈餘壓縮政府支出規模。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執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政府可以採取緊縮性財政政策,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給經濟降溫。因為財政收入構成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而財政盈餘意味著將一部分社會總需求凍結不用,從而達到壓縮社會總需求的目的。實現財政盈餘,一方面要增加稅收,另一方面要儘量壓縮支出。如果增加稅收的同時支出也相應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財政盈餘,增加稅收得以壓縮社會總需求的效應,就會被增加支出的擴張社會總需求的效應所抵消。

  緊縮性財政政策的具體做法

  擴張性財政是一種學術委婉語,其實質含義是赤字財政。這種財政政策源於凱恩斯主義理論。按凱恩斯本人觀點,經濟蕭條的原因在於有效需求不足,這是市場本身無法克服的,只有通過增加財政支出的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才是出路。

  但增加財政支出的同時,如果保持財政平衡,則勢必要增加稅收。導致有效需求減少,抵消財政支出帶來的國民收入增加的效果。因此,為了刺激有效需求,只能是在增加財政支出的同時,不增加稅收,也就只能實行赤字財政政策了。但直接說赤字財政,太刺耳,太可怕,一般民眾難以接受。於是,改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模糊、委婉提法。這就好比,說一個人“死了”,不中聽,要說“逝世了”,“人沒了”,“人走了”,“人不在了”一樣。

  按上述說法,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必然會出現財政赤字。也就是財政收入少,財政支出多。那麼多出來的錢從哪裡來?一般有兩個途徑可供選擇,一是向中央銀行透支,二是發行公債。向中央銀行透支,意味著增加貨幣供給量,可能導致通貨膨脹,引起民眾普遍不滿,因此通常慎用;於是,發行公債,向民眾借錢,就成了政府經常採用的一種做法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 國對赤字財政基本上是持否定態度的,認為是資本主義國家政府掠奪民間財富的手段,是弊政。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客觀上,每當經濟不振的時候,就需要政府採取措施刺激內需,於是赤字財政也就很自然地成為政府的一項政策選擇。不過,考慮到以往政策宣傳在人們頭腦中留下的影響,不直接提赤字財政,而換一個好聽的名詞,叫“積極的財政政策”。實際上也就是赤字財政。

  緊縮性貨幣政策

  緊縮性貨幣政策是指央行通過削減貨幣供給的增長來降低社會總需求水平。即當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經濟增長過熱,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時,中央銀行通過緊縮銀根,減少貨幣供應量,以抑制總需求的膨脹勢頭。

  具體做法有:提高法定準備金率,提高貼現率,在公開市場上拋售政策的債券等。

  擴張性貨幣政策,通過增加貨幣供給來帶動總需求的增長。貨幣供應量較多地超過經濟正常執行對貨幣的實際需求量,其主要功能在於刺激社會總需求的增加。貨幣供給增加時,利率會降低,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因此經濟蕭條時多采用擴張性貨幣政策。

  中性貨幣政策,是指貨幣供應量大體等於貨幣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