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方法

  閱讀學習要有一個逐步的過程,我們要引導學生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閱讀,避免盲目的自學閱讀,應付式的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學到知識,得到創新,從而逐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一、讓學生熟讀課本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將自己課本上的知識熟讀,吃透,而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課外閱讀層面。我們所學的課本教材,收錄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因此,丟開課本去尋找閱讀的捷徑,豈不是枉走了彎路嘛?

  我們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以《觀潮》中的章節為例:“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米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通過由遠到近的細節描述,生動動形象,恰到好處的比喻,讓人有種深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不僅僅是要學生因學習而閱讀,更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生動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對於洶湧澎湃潮水描述。

  二、讓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書

  學生是學生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讀好書,會讀書的前擔是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我們應該鍛鍊學生對感興趣的書目進行閱讀,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能力。其次要明確自我閱讀目標,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有了限,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取較多知識。必須有一個閱讀目標,即指導學生,首先了解一本書的序言後記,或雜誌的目錄,瞭解文章的大概結構,熟悉其內容,然後篩選出自己要閱讀的內容,學生在閱讀前要明確這些目標,分階段逐漸完成,這樣就會擺脫閱讀是一種負擔這一心理壓力。

  三、要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

  面對市面上,課外閱讀書籍林林總總,老師和學生都面臨著選擇的問題,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需要我們學會精讀和略讀。

  何謂精讀?精讀其實就是將課外閱讀中的部分章節進行肢解分析,字,詞,意等等,學生在熟讀文章之後,抽絲剝繭的對章節進行反覆推敲。通過仔細的研究,從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內容,精讀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思考學習過程,在精讀課外讀書物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略讀是閱讀的策略,文章中總有重點,我們精讀重點,對一般的情節內容可以採用略讀的方法,瞭解故事片的大致內容就可以,甚到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及完全忽略過去,這也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之一。

  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餘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餘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於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誌,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面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們不妨採用文化沙龍的形式,每週在班上舉行一次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之後學會思考和欣賞,在交流活動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時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總結自身認識的不足,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