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創新

  小學閱讀教學的創新是一項長久的工程,需要教師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養成積極閱讀、不斷探索的好習慣,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創新,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1

  一、建立閱讀情境,營造氛圍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利用新型的多媒體資源,為學生創設閱讀的情境,將抽象的文章變成生動、形象的圖片,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的藝術美,也能夠幫助學生更加細膩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比如在學習“白雪皚皚”詞彙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電腦向學生展示白雪的畫面或者圖片,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教師再輔以語言的講解,讓學生直觀清晰地看到詞語的內涵,這樣學生的記憶也會更加深刻。

  二、創新閱讀方式方法

  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同時也要讓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這樣學到的才是技巧和能力。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向學生進行灌輸式的教育,學生不需要思考就可以接受知識和資訊。而新課標下的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體的作用,帶動課堂氣氛,而教師則是指導性地幫助學生,通過朗讀、齊讀、領讀等多種方式,在理解文章大體內容的基礎之上,培養閱讀情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

  三、閱讀中積累優美語句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之上,用心感受作者的所思所想,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創作途徑、文采構思、優美語句,仔細研究每一句話,細細品味。教師還可以選取重點的段落或者句子精心細緻地講解和分析,引導學生學習和閱讀,將優美的語句進行積累,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

  2

  一、徹底摒棄“灌入式”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小學生自能讀書的良好習慣

  當今語文教學中,學生對課文的閱讀分析形成了一種對教師依賴的習慣,教師帶著他們閱讀,他們便一講就懂;可是如果拿一篇文章給學生自己閱讀,他們便不知道怎麼樣去讀。這是因為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也是難以提高。

  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反覆訓練讓學生形成良好的穩固的語文學習習慣,是語言功能發展和語文能力提高的必要條件之一,對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也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應徹底摒棄“灌入式”陳舊的教學方法,重視培養小學生自能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

  1、要從“人的培養”的高度來認識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的意義。培養這種習慣是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提出的基本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改變學生消極被動地接受教師灌輸的現狀,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求理解,自己品悟,這才能談得上養成自能讀書的習慣。此外,一個人的習慣養成同他的行為動機、興趣愛好、情感意志、性格心理等因素密切相關,確立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就能夠充分調動各種非智力因素的積極作用,從而有利於自能讀書習慣的培養。

  2、要確立閱讀教學常規,規範學生閱讀行為。建立閱讀教學常規就是要制約學生的閱讀行為,使正確的閱讀行為得到重複練習,得到強化,趨於穩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良好習慣形成,並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因而教師應長期堅持這些閱讀教學常規,嚴格要求學生堅持不懈地實踐。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作為一個教學環節參與到閱讀教學之中,抓好“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整體”是指一篇完整的文章,“部分”是指構成一篇文章的詞、句、段。從文章的結構來看,詞、句、段是服務於整篇文章的需要而從屬於文章的;從閱讀的目的來看,人們是為了理解整篇文 章的需要而去理解詞、句、段的。教師在教學一篇文章時,必須按照唯物辯證法中關於整體與部分統一的原理,正確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係,指導學生讀懂課文。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首先想知道文章寫了什麼,而不是想知道文章可分成幾部分。這跟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有關。

  1、要通過粗讀課文了解作者的寫作思路。只有把作者的思路弄清楚了,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也要從作者的思路入手,弄請作者運用了那些主要材料,初步瞭解作者有些什麼表達的意圖。

  2、要通過閱讀課文初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每篇文章都可以說是作者情感的結晶,無論它是以抒情為主,還是以寫景或者敘事為主,都或多或少地滲透著作者的情感因素,具有一定程度的感染力量。

  3、要通過讀課文了解文章的框架。框架是文章思想內容結構的外在表現形式,把握住文章的框架就可以?f是從整體上把握住了文章的基本面貌。閱讀理解一篇課文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精心設計一兩個中心提問,優化語文閱讀教學結構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思維從問題、驚訝開始。”我國明代學者陳獻章也說:“疑者,覺悟之機也。”可見,問題與認識緊密聯絡,如果沒有問題,認識也就停止了。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定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設計課堂提問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扣住重點引導點撥,可謂事半功倍;難點主要是指學生學習過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學上又必須落實的地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抓難點,體現了教師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它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教師針對重點、難點設計問題,猶如寫文章之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較乾脆利落。

  “主問題”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能減少無效、無謂、無用的提問,節省出一定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能一線串珠地整體帶動課文的理解品讀;能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於是,課堂氣氛將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要成分構成,因而使課堂顯得生動活潑。

  3

  一、強化朗讀和背誦能力

  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歸根到底就是通過閱讀,將字、詞、句、段、篇搞清楚,掌握必要的字、詞、句,瞭解文章的篇章結構,而要達到以上目的,關鍵在讀,閱讀一般分為朗讀、默讀及背誦。朗讀主要是為了訓練節奏、語感的掌握,體會作者的感情;默讀是消化的過程,在默讀中可以更用心地對原文加以感悟,把握作者情感動向;背誦是小學生的基本功之一,也是積累語言的重要方法。所以,在閱讀教學中要強化背誦訓練,交給學生必要的背誦方法。

  二、在閱讀中培養學生動筆的習慣

  朗讀也好,背誦也好,讓學生養成隨時動筆的習慣,尤其課外閱讀更是如此!這不僅有助於思考,而且有助於加深印象。

  三、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學生有沒有欣賞能力,這直接關係到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意境、情趣的理解、體會。作者寫文章是通過語言文字來表達思想感情的,如果我們沒有一定的欣賞水平,那精彩的文章也不會讀出味道。所以,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也是主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如何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呢?第一,就是要引導學生用心體會作品。

  聯絡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當時寫這篇文章的目的,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只有這樣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創作動機。第二,要善於聯絡實際,許多知識都有著內在的聯絡,如在閱讀教學中,能巧妙地組織這些聯絡,從知識的聯絡中發展學生的思維,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會有很大的幫助。第三,培養學生想象和聯想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想象豐富,不僅可以更充分、更深刻地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寓情於景,而且還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小學課本中的許多文章屬於形象文章,形象文章要用形象方式來讀。通過想象,把話變為畫,讓學生頭腦中浮現出優美的意境。這樣,就能更好地拓寬思維空間。

  4

  一、讓學生熟讀課本

  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在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將自己課本上的知識熟讀,吃透,而後才能在此基礎上拓展到課外閱讀層面。我們所學的課本教材,收錄的大都是名家精品之作,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因此,丟開課本去尋找閱讀的捷徑,豈不是枉走了彎路嘛?

  我們以小學四年級語文教,以《觀潮》中的章節為例:“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米多高的水牆,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通過由遠到近的細節描述,生動動形象,恰到好處的比喻,讓人有種深臨其境的感受。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中,不僅僅是要學生因學習而閱讀,更應該讓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生動形象的感受到課文中的對於洶湧澎湃潮水描述。

  二、讓學生多讀感興趣的書

  學生是學生的主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讓學生讀好書,會讀書的前擔是讓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我們應該鍛鍊學生對感興趣的書目進行閱讀,培養學生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能力。其次要明確自我閱讀目標,小學生課外閱讀時間有了限,要在有限的時間裡獲取較多知識。必須有一個閱讀目標,即指導學生,首先了解一本書的序言後記,或雜誌的目錄,瞭解文章的大概結構,熟悉其內容,然後篩選出自己要閱讀的內容,學生在閱讀前要明確這些目標,分階段逐漸完成,這樣就會擺脫閱讀是一種負擔這一心理壓力。

  三、要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

  面對市面上,課外閱讀書籍林林總總,老師和學生都面臨著選擇的問題,學習和閱讀的時間合理分配需要我們學會精讀和略讀。

  何謂精讀?精讀其實就是將課外閱讀中的部分章節進行肢解分析,字,詞,意等等,學生在熟讀文章之後,抽絲剝繭的對章節進行反覆推敲。通過仔細的研究,從而最大程度的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內容,精讀的過程也是一個由淺入深的思考學習過程,在精讀課外讀書物的過程中,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略讀是閱讀的策略,文章中總有重點,我們精讀重點,對一般的情節內容可以採用略讀的方法,瞭解故事片的大致內容就可以,甚到為了節省時間可以及完全忽略過去,這也是培養學生快速閱讀的方法之一。

  四、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

  只要形成了習慣,要改也更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我們要切實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我認為;除都學大綱規定學習的課文外,其餘的課外閱讀都應進行閱讀的訓練,即每個單元,重點,講解,研討一兩篇,其餘都進行篇章的閱讀訓練,而對於學生而言,要養成他們在生活中的自覺閱讀習慣,如報紙,雜誌,故事等,蘇東坡的“通讀,精讀,出神入化”,這三個階段我們也不妨拿來一用,讓學生們在閱讀中逐漸深入,知識面逐步擴大,從而對文章形成自己的理解。

  我們不妨採用文化沙龍的形式,每週在班上舉行一次主題閱讀活動。讓學生們在閱讀之後學會思考和欣賞,在交流活動中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不時的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來總結自身認識的不足,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