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每一位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老外”們也不例外。讓我們放眼世界看看世界各國的父母是怎麼教育他們的“龍”、“鳳”的,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外國家長教育孩子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外國家長教育孩子方法

  美國父母重視孩子的獨立性

  對孩子獨立性的培養以美國最為突出。美國兒童自兩三歲起便獨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懼心理,大人便買一種專門的燈,安在孩子的臥室裡,徹夜亮著驅逐黑暗。父親或母親臨睡前到孩子房間裡道一聲晚安就走了,孩子則抱著娃娃之類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佈置、整理自己的房間。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獨自喝奶,2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

  英國的餐桌教育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庭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一般兩歲時孩子就開始系統學習用餐禮儀。英國人杜絕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個勁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孩子喜歡的這道菜收起來。他們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不好的性格。

  英國“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使其具備各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通過孩子對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也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

  法國父母從小就尊重孩子

  在法國,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大部分父母總是先問事情原因,問問孩子當時是怎樣想的,聽完事情經過,父母才開始對孩子進行教育。

  他們從來不逼孩子做這個做那個,或者對孩子指手畫腳,告訴孩子應該這樣做應該那樣做。他們明白讓孩子理解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另外父母在決定買一些日用品的時候通常會徵求孩子的意見甚至讓孩子來選擇,孩子在從小被人尊重的同事也學會了尊重別人

  國外兒童教育的四個典範

  從小培養責任感

  教育典範:1920年,有一位11歲的美國男孩在踢足球時不小心踢碎了鄰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賠12.50美元。闖了大禍的男孩向父親認錯後,父親讓他對自己的過失負責。他為難地說:“我沒錢賠人家。”父親說:“我先借給你,一年後還我。”從此,這位男孩每逢週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經過半年的努力,他終於掙足了12.50美元還給了父親。這個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里根。他在回憶這件事時說:“通過自己的勞動來承擔過失,使我懂得了什麼叫責任。”

  點評:父母要教育孩子從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替孩子承擔一切,否則會淡化孩子的責任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恰當應用期望效應

  教育典範: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她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並千方百計鼓勵愛迪生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後來之所以能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與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點評:父母的期望應當與子女的實際情況相適應,並且要結合孩子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父母的期望是家庭教育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捕捉成才的敏感區

  教育典範: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物件是插滿秋菊的花瓶。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則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和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

  點評:發育正常的孩子在五六歲時會對某一方面表現出極特殊的敏感和強烈的好奇心。父母要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區”,順勢予以引導,為孩子的成才打開通道。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教育典範:在德國,6~10歲的孩子要幫助父母洗碗、掃地和買東西;10~14歲的孩子要參加修剪草坪之類的勞動。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是自己吃飯,幾乎看不到父母端著飯碗追著孩子餵飯的情景。

  點評: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已經成為國內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弊端。事實證明,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質與健全人格的欠缺,已經是我們目前教育再也不能忽視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