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

  送走了暑假,我們又迎來了新的學期,作為八年級的科學教師,如何制定工作計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關於八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八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篇一

  八年級上教科書共四章:“生活中的水”、“地球的外衣——大氣”、“生命活動的調節”、“電路探祕”。八年級上教科書與七年級下教科書都屬於學習物質的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包含了地球運動、機械運動、光運動、聲運動、水和大氣的運動、神經和激素對生命運動的作用、電的運動等。

  第1章“生活中的水”,水是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物質之一。在小學階段已學習過水在自然界分佈於海洋、河流、湖泊和地下,知道一些物質能溶解於水,水與生物的關係非常密切,要保護水資源、防止水汙染等。過去學習水是割裂為:地理學中學習水的分佈和迴圈;生物學中學習水與生命的關係,如根吸水、蒸騰作用、光合作用、新陳代謝等;化學中學習溶解性、溶解度、溶液、懸濁液、乳濁液;物理學中學習水的壓強、浮力、阿基米德定律,使這一內容顯得支離破碎,而十分重要的水的淨化、水資源的保護等卻很難放在哪一門學科中。在《科學》教科書中,用“水”這個主題把過去分散的內容綜合起來,很自然使這些內容聯絡在一起。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氣”。大氣也是與人類關係十分密切的物質,沒有大氣就沒有生命。小學階段已學習過空氣的存在,人類對空氣的利用,知道空氣對生命的意義。知道溫度、風力、風向、降水量、雲量等描述天氣的可測量的量。初步瞭解雨、雪成因,大氣汙染和大氣保護等。地球上的風、雨、霧、雪等與大氣運動密切相關,天氣和氣候的變化直接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對農業、交通、建築等行業也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對大氣運動和變化原理是必須要了解的科學常識。

  第3章“生命活動的調節”主要內容是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對人的生命活動的調節作用、生長素的發現、植物感應性的產生等。小學階段是從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學習植物的向光性、向地性和向水性,知道大腦是人的生命活動總指揮部。小學階段只提出現象,沒有學習生理作用的機理。學習這一章可以用來解釋動物的行為和植物的感應性。對於生物激素的作用,考慮到學生的可接受性,僅做常識性介紹。

  第4章“電路探祕”學習電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小學階段已學過簡單電路,知道電源、導線、開關、電池、燈泡這樣組成一個簡單電路。本章學習了電流、電阻、電壓、歐姆定律,知道了電流、電阻、電壓三者的關係。發電、輸電、用電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的文明和進步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而進一步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重點、難點:

  第1章“生活中的水”重點:水的重要性及水迴圈的過程和特點;水的密度、壓強及阿基米德原理;物質的溶解性、溶解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

  難點:地球上水迴圈產生的原因、溶液的概念、溶解度概念及溶質質量分數的計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建立對水重要性的認識、樹立保護水資源人人有責的思想。

  第2章“地球的外衣——大氣”重點:大氣的垂直分層;氣溫的觀測;氣壓的觀測;大氣壓存在的證明;氣體和液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係;氣壓對天氣的影響;風的觀測;相對溼度的觀測;凝結與降水的形成;怎樣看天氣預報;天氣圖上的常見的天氣系統;天氣圖與天氣形勢;不同物質的比熱;海洋和陸地的性質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季風的形成;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和西部乾旱氣候的特點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活動與洪水;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難點:對流層的特點;探究對流的形成;探究為什麼氣象觀測中溫度計要放在百葉箱裡;氣體和液體的流速與壓強的關係;風的形成;目測風向、風速;相對溼度與水汽凝結和降水;天氣圖上的等壓線和天氣系統;簡單的天氣預報;比熱的概念;海洋和陸地的性質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季風的形成;我國東部季風氣候和西部乾旱氣候的特點分析;人類活動與洪水。

  第3章“生命活動的調節”重點:植物的感應性現象;生長素與植物向光性的關係;胰島素與血糖濃度的調節;動物的內分泌腺與激素;神經系統的組成、反射與反射弧;動物行為分類、體溫的控制。

  難點:動物激素的反饋調節;神經系統的結構:反射活動中訊號傳導。

  第4章“電路探祕”重點:電流的測量;電壓的測量;電阻的相關因素;歐姆定律;電路連線。 難點:電壓的概念:研究電阻的相關因素的方法;電路連線的計算:滑動變阻器接入電路的方法。

  學情分析:

  大部分同學能及時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上課發言積極,同學的依靠性較強.學習的目的性不夠強,對科學缺乏興趣愛好。科學與生活的聯絡較多,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教師要正確引導,以期讓學生對科學充滿熱情。學生雙基情況從其上課情況看,他們的基礎不夠紮實,很多簡單操作做得不夠充實,缺乏實踐能力,以至於影響其創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會的能力較弱;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有待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認圖能力和動手實驗的能力較弱。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髮展進步。

  教學措施:

  ***一***提高課堂效率的措施: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以新課程標準為準繩。面向全體同學,同時促進個別同學優勢的提高,在抓好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基本技能的發展和提高。

  2.認真學習和領會新課改理念下的教學,做好資源共享,在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3.抓好課堂教學,做到嚴厲、活潑、緊張的學習氛圍。 ***二***提優補差的措施:

  1.面向全體同學,以目標抓優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競爭促中等學生。

  2.與中差生做好溝通工作,認真開展他們的思想工作,改變他們厭學到好學軌道上來。

  3.因人設題,因題選人,做到全體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同時肯定優生,鼓勵中差生,達到促進師生關係和諧的發展。 ***三***其他措施:

  1.定期進行知識落實的檢測,及時反饋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補漏工作。

  2.進行章節知識的回顧,對已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使之做到系統化,便於學生的把握和鞏固提高。

  3.加強實驗教學

  教學進度:

  制定教學進度表

  八年級科學教學計劃篇二

  一、教學目標

  本學期主要通過網路基礎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對計算機網路有個基本的瞭解;通過實踐操作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掌握網上收集、交流資訊的基本操作;通過程式設計初步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初步瞭解程式設計的基本思想與方法,初步學會把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轉換為程式。除此之外,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了解資訊科技相關的文化、道德,國家有關因特網管理及資訊保安的法規;讓學生學會評價和識別電子資訊來源的真實性、準確性和相關性,抵制不良資訊,正確使用資訊;培養學生積極探索、刻苦鑽研與人合作共事的精神,能夠與他人協作或獨立解決與課程相關的問題,完成各種學習任務。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教材實用性強,圖文並茂,但難度增加,這部分的內容對學生的數學知識、邏輯推理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對於村鎮學校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

  2、教材內容:八年級的《資訊科技》總共有六個模組的內容,模組一是《多媒體素材的獲取與處理》,模組二是《簡報》,模組三是《flash動畫製作》,模組四是《網頁設計與製作》,模組五是《QBASIC程式設計》,模組六是《智慧機器人》。

  3、重、難點:重點在於對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的瞭解及應用;難點在於對模組二的內容要在學會操作之外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

  三、教學方法和主要的措施

  針對以上幾點,主要措施如下:

  1、關注學生髮展,注重學習過程的精細化。採用“平時分積分制度”。

  2、注重教學活動過程的精細化。機房的機器基本上可以實現每人一臺電腦進行操作。在上機時,要求每位同學嚴格按照學號坐在自己的坐位上。詳細制定機房紀律在班上宣佈,如上機時不得下位、調位,不得大聲喧譁,有問題時舉手提出來等;如有違反則扣除平時分。

下一頁更多精彩“八年級科學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