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有哪些原則

  陳式太極拳是我們大家都非常喜愛的拳種之一,只有瞭解太極拳的原則,才能更好的進行相對的練習,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那麼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講解下陳式太極拳的原則吧。

  陳式太極拳的重要原則

  一、練理不練力

  所謂“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想要練好陳式太極拳首先就要對“理”字進行充分的理解,才能少走彎路。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換。

  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

  練習陳式太極拳要講究循規蹈距,順其自然,千萬不可以急於求成,那樣只會適得其反,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

  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區域性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

  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

  “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區域性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

  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

  太極拳主要是1ll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捨己從人,隨機應變,並不拘泥於一招一勢。

  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

  陳式太極拳勁路的兩大要領

  勁路在太極拳實戰中佔有重要地位,勁路的熟悉程度決定勝負,因此,我們一定要熟記以下勁路要領。

  一、勁路的目的在於造勢

  譬如一根有彈性的橡膠管,將之按某一方向擰轉,使之盤旋曲折成一根彈簧,然後鬆開手,它便自動展開,恢復形變,即重新變直,變長,變勻稱,變鼓脹。我們將盤旋曲折的過程叫順纏,將重新展開的過程叫逆纏,從這個意義上看,順纏是真纏,內合而柔蓄,逆纏是解旋,外開而剛發。

  太極拳的勁路,說到底,就是這樣一個盤旋與解旋的互變過程。換句話說,太極拳就是這樣一個以形生勢,以勢運勁的造勢藝術。 所以,太極拳又稱十三勢,其套路簡而言之,就是一個起勢,運勢,用勢,收勢的過程。與人較技,也全在以勢合勢,以節擊節,借人之力,順人之勢。故拳論有“得機得勢”四字真言。

  太極拳是中華武術,太極拳曾經被人們視為老年人的運動,其實太極拳是一種靈活的拳術。

  什麼是勢,《孫子兵法》回答很明確:“故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與此不謀而合,拳論雲:“棚勁義如何,如水負行舟。”棚勁是太極拳的母勁,其如水負行舟,與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同為造勢,一目瞭然。 太極拳始終強調,勁路的目的是造勢,即以形生勢,以勢運勁。

  二、勁路要求整體螺旋纏絲

  老子云,摶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按照這個思路,可以想見,人在母腹,初為胚胎,與母同息,無思無慮。逐漸發育,生手生腳,展開成人。這其實是一個DNA雙螺旋結構解旋,而翻譯出蛋白質,並逐步構建出機體的過程。再按照“順則凡,逆則仙”的思路,佛道之人往往都是以天地為母腹,合手盤足,打坐修真。

  即生長髮育為解旋,打坐修真為盤旋。 仔細研究人體解剖學,肌肉、韌帶、骨骼等的組織結構以及連線方式,具有整體上的螺旋盤曲的特點。當我們端碗吃飯,就是向內盤旋,即順纏。當我們揮手說再見,正是向外解旋,即逆纏。這些動作做出來,總是毫不費力,不思而得,極其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