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穴位是養生大穴

  沒有事情的時候掐掐自已身上的穴位,所謂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哪裡痛就掐哪裡,多掐幾次就不痛了,血脈也就通了,讓自已的血液正常流通。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哪些穴位是我們不知道的養生大穴,供大家參考。

  養生大穴有這些

  手神門穴:

  手腕橫紋處,從小指延伸下來,到手掌根部末端的凹陷處:幫助入眠,調節自律神經,改善心悸。

  內關穴:

  位置在手掌面關節橫紋的中央,往上約三指寬的中央凹陷處:幫助入眠,可調節自律神經,抒壓/解除疲勞,改善胸痛、心悸、盜汗,舒緩腹脹感,治頭暈目眩。

  各手指指甲旁邊:

  手心拇指***肺經***、中指***心包經***小指***心經***手背食指***大腸經***、無名指***三焦經***、小指***小腸經***:抒壓/解除疲勞。

  合谷穴:

  先以右手拇指內側橫紋,對應左手虎口,拇指下壓所按之處即是,或著食指拇指併攏,虎口處出現隆起肌肉,狀若山丘,往後走為山谷凹陷處,即是此穴:抒壓/解除疲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避免「中痧」,增進免疫力,提神醒腦,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

  曲池穴:

  在手肘關節彎曲凹陷處:抒壓/解除疲勞,有疏風清熱的作用,助排便,解除掉髮危機,可讓肌膚迴圈改善,避免「中痧」。

  勞宮穴:

  中指及無名指往下延伸交會的凹陷處,位置大約在握拳時,中指點於掌心的位置:提神醒腦、清心安神。

  手指的肺穴:

  無名指第一指節中點:解除掉髮危機。

  手指的肝穴:

  無名指第二指節中點:解除掉髮危機。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髮危機。

  風池穴:

  雙手掌心貼住耳朵,十指自然張開抱頭,拇指往上推,在脖子與髮際的交接線各有一凹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改善頸部僵硬,消除肩膀痠痛,偏頭痛。

  承泣穴:

  眼球正下方,眼框骨凹陷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睛明穴:

  眼頭起點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

  攢竹穴:

  約眉頭附近,眉稜骨向眼眶凹陷之轉折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魚腰穴:

  眉毛中點: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絲竹空穴:

  眉尾處: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

  太陽穴:

  眉梢與眼角之間,向後方約一指寬的地方:消除黑眼圈、眼部減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髮危機。

  耳穴中的脾、胃兩穴:針對腸胃不適、控制食慾。

  耳穴中的神門***位於耳上方三角窩處***、心區、內分泌及皮質下等穴:針對疲倦且睡眠品質不好。

  耳穴中的髖點、膝點及頸椎點等處:針對腰痠背痛。

  足三裡穴:

  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往下約4指寬處: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陰陵泉:

  膝蓋下方,拇指與食指由膝蓋往下,扣住脛骨兩側縫隙可壓到一凹陷處,小腿脛骨內側緣,往上推到盡頭的地方:修飾曲線,恢復窈窕、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促進代謝。

  三陰交穴:

  腳內踝最高點上方約四指幅:改善失眠。

  陽陵泉穴:

  小腿外側,膝下1寸之凹陷,腓骨小頭附近:改善腿痠腿粗。

  承山穴:

  踮起腳尖,足跟輕提,在小腿肌肉正中出現凹窩處:改善腿痠腿粗。

  湧泉穴:

  位於腳底人字中心,往下約1/3處的凹陷處:改善失眠。

  水分穴:

  肚臍上2公分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關元穴:

  肚臍正下方4指寬處,腹部中線上:修飾曲線,恢復窈窕。

  膻中穴:位於兩側乳頭正中間與胸骨中線的交接點:情緒鬱悶、心悸、焦躁等有緩解作用。

  肩井穴:

  位於第七頸椎下與肩膀外高骨突起***即鎖骨肩峰端***連線中點:消除肩膀痠痛,幫助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