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畜牧獸醫畢業論文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農村的畜牧業產值逐年上升,畜牧獸醫隊伍的畜牧業的穩定發展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探多媒體技術在畜牧獸醫專業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資訊科技在教育領域中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到現代教育的各個方面。現代教育理論的提出是我國素質教育前瞻性改革的創舉,同時也是現代教育向社會化和實用化發展的強有力保證。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畜牧獸醫學專業也是畜牧業發展的一次創新和進步。畜牧獸醫專業的種種教學特點決定了其“教學資訊化”的必要性及重要性,將“多媒體教學模式”引進此專業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開展教學會帶來許多科技優勢,以及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促進作用。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畜牧業,獸醫學

  一、畜牧獸醫專業的教學特點與“教學資訊化”的必要性

  傳統的教學方式老師儘量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本專業所涉及的教學內容進行描述,或者用圖片和簡易模型道具等來提高學生的感官認知性,如動物疾病的病理變化、青貯飼料加工過程、雞的人工授精等知識點,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無法做到教學生動,更難以讓學生記憶深刻從而掌握專業技術要點。這一弊端在學生畢業後的工作中凸顯出來,許多學生在工作初期無法很快投入到工作第一線,無法真正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迅速應用到實踐中,甚至造成一些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高素質人才質量產生質疑。而多媒體教學可以使教學內容形象、直觀、生動。

  畜牧獸醫專業進行教學實習、實訓時,門類品種龐雜、投入巨大、執行成本高,這是各高職院校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即使是最簡單的教學實驗也面臨實驗動物和器材等高昂教學成本的問題:微生物學研究具有微觀性、傳染性,臨床獸醫學研究方向具有高風險性等,這些特殊的實踐教學難點難以使學生觀察到真實的現場、複雜的工藝過程,而多媒體教學可以通過網路共享視訊,實時互動地輕鬆解決這一問題。

  二、圖文並茂,增加教學直觀性

  畜牧獸醫課程不同於文化基礎課,它要使學生建立起一個立體的動態的生物概念,但目前很多課本內容僵化,特別是一些圖片資料不能充分說明問題,致使學生形成了片面的理解,而現代的多媒體技術可使呆板的課本知識生動起來。例如我們在講“家兔的品種和習性”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在網上查閱不同品種的家兔圖片資料,把能說明問題有代表性的圖片貼上下來,組成一系列不同品種的圖片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讓學生自己說出它們的體貌特徵,特別是讓學生自己分析和比較,得出不同品種家兔的體貌差異,這樣通過學生自己分析和觀察得出的結論就很容易被學生接受,這部分知識掌握起來就容易的多。在講解家兔的習性時,可播放一段教學短片,展示家兔的幾個生活習性,讓學生從感官上認識,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實現教學過程從難到易的轉變。

  二、資訊廣泛,拓寬專業知識面

  畜牧獸醫課程與其它的專業課程也有著較大的區別,其原因在於畜牧行業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新的養殖技術、疾病以及產品都在不斷的發展,特別是疾病知識整理方面經常出現新的疫病,同時人們也在不斷探索對付新型疫病的辦法和手段,因此只靠課本上對疫病的描述和防治是遠遠不夠的。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彌補書本上的不足,多媒體技術可以隨時採集資訊服務教學。

  比如在講“禽流感”一節內容時,我們可以從報紙、雜誌、廣播、電視、 網路等各種媒體上採集資訊,及時瞭解國內外禽流感發生 發展和蔓延的趨勢,掌握其發病規律、發病機理和發病特徵,並且掌握防治措施。這些知識是課本上沒有的,但這些知識對教學 工作是相當有利的,可以使學生及時瞭解某些疾病發展的動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利用多媒體技術所得到的資訊來源之廣、資訊量之大是其它的資料不可比擬的,也為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結合實際,增強探索求知慾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把基礎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還要將新出現科技知識介紹給學生。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教師可以在每節課的最後五分鐘利用多媒體手段介紹畜牧獸醫行業發生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比如近年來通過致病病毒和細菌的更新換代,不斷出現新型微生物和高致病性微生物,導致各種家畜的傳染病頻發。從2003年牛羊豬的口蹄疫到2005年的雞鴨禽流感,從2006年的豬藍耳病到目前牛布氏桿菌病,無不使畜牧業一次次遭受重創。很多疾病的發病機理和防治措施我們不是十分清楚,在課堂上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和研究動態展示給學生,給學生創造一個想像空間,讓他們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識,不斷增強探索新知識的慾望,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

  四、言簡意賅,提高學生專業技能

  多媒體技術還 應用於實驗、 實習、實訓過程中,由於某些技能知識需要靠專業教師和實習指導教師做演示實驗才能完成,這就從某種意義上說強調了演示試驗的規範性,而一些專業音像資料可以代替教師完成,使學生獲取技能知識。再有,學生提高技能需要一個從書本知識向實際操作的過渡,有些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的較好,一旦接觸 實踐就表現的很茫然。目前比較規範和標準的音像資料大量存在,教師可根據學生應掌握的技能知識有選擇地找出具有代表性的資料,在學生實習實訓前利用多媒體進行播放,使學生在頭腦中有個比較完善的認知,學生再進行操作時就避免了盲目性。比如在講“雞傳染性喉支氣管炎”一節內容時,需要學生掌握疫苗點眼技能,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疫苗點眼技術操作規程,對學生強調技能要領,再讓學生實際操作,這樣就可以使學生很快的掌握這部分內容,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目的。

  總結

  在職業教育教學過程中,特別是畜牧獸醫專業的教學工作,多媒體技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媒體課件可以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課 堂效率,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課件創設誘思情境,展示相關知識背景,引導學生獨立地探索和發現、相互討論和研究,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經過長期潛移默化,提高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認知水平總是由低到高,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也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因此,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創造了有利條件,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培養其探究意識和創造性思維。作為專業教師應深入教學一線,掌握畜牧獸醫行業動態,瞭解新的科技知識,通過多媒體技術傳播新知識新內容,培養出更多的畜牧科技人才。

  篇2

  淺析家庭牧場奶牛養殖業發展

  繼“三聚氰胺”事件之後,中國奶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乳品安全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有學者認為,安全事件的根源之一在於奶牛散養戶分散和落後的生產方式,由此帶來奶牛疫病防控難度加大、個體奶站摻假等問題[1].另一方面,全國各地區規模化奶牛場正在悄然興起。整體來看,規模化奶牛場生產過程更為集約化,單產、奶價較好,整體經濟效益佔優勢,但盲目發展和規模過大帶來的周邊環境汙染、飼養成本增加、疾病防控困難等各方面壓力也在不斷加大。如何實現奶牛養殖“高效、生態、安全”的基本要求,養殖模式和生產方式起到決定性作用。針對我國現有國情,發展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是社會轉型期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創新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要求和未來奶牛養殖業的發展趨勢。

  1 我國家庭牧場的概念內涵

  家庭農場是一個泊來詞,含義類似於我國的專業大戶。從國際視角來看,美洲、歐洲等地區的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中佔有重要的地位。1984 年,法國已有農場 126 萬個,農業勞動力 180 多萬人,平均每個農場只有 1.5 個勞動力,絕大部分都是家庭農場[2].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資料,2007 年美國的家庭農場約 190 萬個。2010 年,美國收入超過 100 萬美元的農場有 88%屬於家庭農場,而生產的農產品佔全美農產品總量的 79%.家庭農業在巴西國家經濟中的比重和作用也越來越凸顯,已經佔到農業總產值的 1/3.

  在我國,家庭農場的發展尚處於積極探索的階段。現階段我國對家庭農場並無明確統一的概念,農業部《關於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並以農業經營收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家庭牧場屬於家庭農場的一種型別。1996 年,我國學者提出家庭牧場的概念,道爾吉帕拉木[3]認為,所謂家庭牧場就是以草場和牲畜的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商品畜牧業生產為目的,具有一定基礎設施和畜群規模,能夠獲得穩定的經濟收入的畜牧業生產單位。此家庭牧場概念提出較早,但不失前瞻性,與我國現階段發展家庭牧場的基本要求吻合。邱青瑞[4]認為,家庭牧場是以家庭經營為單位,遠離村居,從事單一類別畜禽專業化養殖,具有適度規模,達到“場合標準化、場區園林化、設施現代化、種養迴圈化、糞汙零排化”要求的畜牧生產經營模式。王薇[5]提出,家庭牧場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自主經營的奶牛養殖生產方式。

  可見,家庭牧場是我國現代農業經營模式的一種創新,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無不以農戶和家庭為基本經營單位,其經營形式的基本脈絡為兼業戶到專業戶再到專業大戶。在我國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可能是未來畜牧業經營的主要形式之一。畜牧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的演化過程,決定了現階段我國家庭牧場的實質內涵和階段特徵。

  1.1 以農戶家庭為經營主體

  據統計,截至 2012 年年底,我國農村承包集體耕地的農民家庭約 2.3 億戶,仍在耕地上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家庭約 1.9 億戶,他們經營的耕地面積***包括流轉來的耕地***佔農村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 92.5%.陳錫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裡,農戶家庭無論在主體數量上還是在經營土地的數量上,都仍將佔據絕大多數。這表明,無論怎麼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必須堅持集體土地的承包權屬於農戶家庭,不能忽視農戶家庭經營這個基本面,這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根本[6].

  1.2 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

  家庭牧場在經營和生產的具體過程中,主要經營者和勞動力來源以家庭成員為主,即主要依靠家庭成員而不是僱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這也是家庭牧場和養殖企業的主要區別之一。家庭牧場的經營者需要具備一定的養殖知識和技能,並具有維持家庭牧場正常運轉的經營管理水平。與大田生產類種植業不同,畜牧業的勞動物件是動物,一般需要每天飼養,不存在勞動的間斷期,而且動物的生長髮育受氣候條件的影響小於植物,所以畜牧業的勞動季節性一般遠遠小於大田生產[7].因此,為滿足適度規模家庭牧場的生產要求,除家庭勞動力以外,一般還需要僱用長期穩定且具有一定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

  1.3 集約化生產

  家庭牧場的生產方式不同於農戶的分散飼養,主要進行養殖業的專業化生產,即通過土地流轉,適當的勞動、資本和技術投入,建立標準化的養殖場所和設施,實施統一管理和生產,使家庭牧場的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均達到較高水平,實現可持續的牧場發展。國外家庭牧場集約化生產過程中,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草地資源豐富的國家,以土地資源投入為主來發展畜牧養殖;美國和歐洲國家多以資本和技術投入為主;許多發展中國家仍以勞動力投入為主,養殖模式較為傳統。

  1.4 商品化經營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畜牧業常表現為農作物生產的副業,僅用以滿足家庭生活的需要。隨著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畜牧業產品產量逐漸增加,除滿足家庭生活需要外仍有剩餘,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向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轉化,畜牧業發展逐漸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經營產品也逐步多元化。隨著我國城鎮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及其製品的需求快速增長,促進了乳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家庭牧場將是奶牛養殖、乳品生產的重要載體和組織形式,可根據市場需求,通過進行專業化、集約化養殖,商品化經營,為城市及周邊地區提供產品,且以利潤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實現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

  1.5 適度規模養殖

  現階段,個體養殖戶分散、落後的養殖方式無法實現現代機械化、資訊化設施裝置投入生產和形成奶牛養殖規模效益,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序。因此,適度規模經營是家庭牧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內涵。現有家庭農場一般以土地經營面積來反映其種植規模,家庭牧場以牲畜存欄量或出欄量反映其養殖規模,事實上適度規模經營不僅指土地面積和牲畜數量需控制在適度範圍內,更要求家庭牧場的經營質量達到適當水平,在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以及帶動當地農村勞動力充分就業的前提下,保證現有要素合理組合和充分利用,實現家庭牧場的利潤最大化,從業農民收入與城鎮家庭收入水平基本相當。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有諸多影響因素,就養殖業來說,土地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完善程度、勞動者素質以及風險都是影響經營者對生產規模決策的重要因素。這也決定了適度規模並無統一標準,而是因地而異,視不同情況而定。

  2 我國奶牛養殖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奶牛養殖的發展,是隨著不同歷史時期和特定的環境政策而不斷演化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物質資源極度匱乏,國家處於百廢待興之時,迅速恢復生產成為首要任務。因此,政府鼓勵私人養牛,奶牛養殖的主要模式為個人散養,奶牛養殖的區域差異也十分突顯,主要分佈在大城市郊區等。由於生產條件簡陋,飼料供給嚴重不足,再加上管理落後,導致奶牛單產水平低。

  計劃經濟時期,國營和集體經營奶牛場逐漸代替私營和公私合營養殖場,成為奶牛養殖的主要模式,最為典型的有上海牛奶集團的前身上海市牛奶公司。國營、集體經營形式使我國奶牛存欄量有較大的提升,奶牛規模養殖模式開始佔據主導地位,且使奶業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組織形式。但因我國飲食結構特點,牛奶消費量仍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我國奶牛養殖仍在探索中前進。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奶牛養殖有了快速全面的發展。奶牛養殖業經營主體涵蓋了企業、合作社、農戶等,且近年來一些外國乳品企業開始在我國投資建設奶源基地和牧場,奶牛養殖模式更加多元化,全國牛奶產量和奶牛存欄量呈現大幅度增長。

  小規模散養奶牛的生產方式落後,質量難以控制等弊端,奶源質量和農民效益得不到保障,此種養殖模式日益萎縮。同時奶牛養殖小區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出現在各地,且小區建設曾受到各級政府的補貼,但又因其在管理執行和防疫安全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面臨著升級或調整的局面。隨著我國逐步推行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企業注入大量資金自建牧場,100 頭 以 上 規 模 的 奶 牛 養 殖 比 例 從 2008 年 的19.54% 增長至 2012 年的 37.25%,2013 年佔比達到 41%.然而小規模散養模式比例在我國奶牛養殖業中有一半以上,2012 年全國奶牛存欄1 493.9 萬頭,其中養殖規模在 100 頭以下的養殖戶所養奶牛佔總存欄數的 62.75%,2013 年佔比約為59%.

  3 家庭牧場與其他奶牛養殖模式的比較

  3.1 散戶飼養

  散戶飼養的規模多在 20 頭以下,養殖戶大多以家庭為生產單位,養殖管理粗放,主要利用自家承包的土地種植奶牛飼料作物,一般不僱用其他勞動力,粗飼料基本能夠自給,優質粗飼料使用率低,營養結構不合理。農戶散養奶牛具有精細化程度高、農副產品利用充分、固定資產投資少等特點。但分散的飼養方式不能形成規模效益,由於經濟因素或資源有限,難以投入先進生產技術和裝置,加之奶農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科學管理的經驗,奶源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且奶農幾乎沒有承擔質量風險的能力,導致奶站和乳品加工企業壓低收購價格甚至拒絕收購奶源,奶牛養殖效益較低下。隨著現代農業發展逐步推進,該模式將逐漸被削弱。

  3.2 奶牛養殖小區

  奶牛養殖小區模式最早出現在天津市武清區曹子裡鄉華明畜牧場,其運作模式是將分散的養牛戶適度集中起來,便於實現機械化擠奶,利於提高生鮮乳質量,增加養殖效益。奶牛養殖小區模式的特點在於養殖小區的管理者與養殖戶共同分享利益和承擔風險,增強了奶農抵禦風險的能力,使奶牛養殖行業發展更穩定。另外,奶牛養殖小區實行統一管理、集中建設,可投入適應當前生產力水平的設施裝置,便於實現現代化、機械化奶牛養殖。缺點在於入住小區的農戶分別飼餵自有奶牛,飼餵方式等仍採用傳統形式,生產水平改善程度有限,養殖仍較為粗放。因責任分配機制不健全,監管力度不到位,一旦奶源質量出現問題,往往會出現小區管理者和奶農之間互相推諉,對養殖效益造成很大影響。因此,養殖小區只是傳統奶牛養殖向現代養殖過渡的一種中間模式。

  3.3 規模化養殖

  我國正在大力推行奶牛標準化規模養殖。規模化奶牛場具有設施完善,技術、裝置先進,勞動生產率高,tmr 日糧保證奶牛營養水平,管理水平較高等符合現代農業要求的優勢。但對於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以及生產力水平來說,並不能盲目地迅速推廣奶牛規模養殖,因其前期資金投入巨大,奶牛頭均固定資產投資約 2.6 萬元,若發展規模養殖必定有大量工商資本進入奶牛養殖行業,農民利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且規模奶牛場需保證飼料來源充足,並有足夠的糞汙消納場地,而我國仍面臨農村人地關係緊張,土地流轉存在一定困難的局面。

  3.4 家庭牧場養殖

  家庭式奶牛牧場可以看作專業養殖戶的升級版。具有一定奶牛養殖和管理經驗的專業戶,可以通過適當土地流轉,少量僱工,接管或收購散戶或小區農戶的奶牛,進行適度規模養殖,不斷完善和統一牧場建設和管理,優化牛群結構,通過採用先進技術和裝置,提升養殖效益,實現家庭收入與城鎮收入水平相當。其特點是飼料生產、飼養管理、擠奶等工藝完全由農戶家庭自行解決,並具備一定現代化和機械化技術水平。家庭式奶牛牧場很可能成為我國未來奶牛養殖的一種重要發展模式,但家庭式奶牛牧場的發展也受到一定因素制約,如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缺乏經過培訓、經驗豐富的管理、技術人員;缺乏融資渠道;中小型家庭牧場產品單一,不能形成多種特色經營,養殖效益受限等。

  懂技術、有經驗且會經營的家庭牧場經營主體短缺,是制約家庭牧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城鎮化進一步推進,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短缺現象仍會持續。加之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且現有養殖技術裝備不能完全實現自動化,僱用長期穩定的養殖管理人員是家庭牧場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就牧場主本身而言,其市場資訊採集能力、決策能力、管理能力普遍不足,風險承受能力明顯偏低,這將導致奶牛養殖行業整體發展的不穩定因素增加。因此如何培育新型農民是奶牛養殖業發展家庭牧場的嚴峻挑戰。在此過程中,完善奶牛養殖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是確保家庭牧場生產經營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建設社會化服務體系,首先需鼓勵發展適當且多元的社會化服務機構,充分發揮服務機構的作用,打破其發展的侷限性,例如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結合,公益性服務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其次服務內容要與牧場需求相符,為奶牛養殖生產提供專業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資訊傳遞和物質裝備等。

  一直以來,我國用於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佔國家基本建設的投資比重偏低,造成我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為發展符合生產力水平的現代化奶牛養殖牧場,根據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基礎設施和裝置投入將佔據越來越多的比重,資金短缺問題將不同程度地存在於家庭式牧場。另外,在我國乳品產業鏈中,乳品加工企業、飼料生產加工企業等佔有強勢地位,奶牛養殖環節的利益容易受到擠壓,更容易導致資金鍊斷裂。再者,我國政策正逐步為農村、農民放權,但因為相關金融法規不配套,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地、農產品抵押貸款仍持審慎態度,類似農民“急需貸款”和銀行“不敢放貸”的政策與法律暫時脫節的問題造成了家庭牧場融資渠道不暢,阻礙了其進一步發展。因此,在現有的法律和制度框架下,尋找突破路徑,幫助農民打通融資渠道,將無效資本轉變為有價資本,將對家庭牧場和奶牛養殖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4 結語

  本文通過解析家庭牧場的概念內涵,回顧我國奶牛養殖的發展歷程,比較分析了家庭牧場與其他奶牛養殖模式的優劣勢,認為家庭式奶牛牧場將是未來我國奶牛養殖的重要組織形式,並指出了發展家庭牧場的限制因素。近幾年,進口乳製品持續衝擊著我國的奶業市場,對奶牛養殖產業影響巨大,為了保證我國奶業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積極探索奶牛養殖模式,發展適合我國國情、保證奶源質量和養殖戶收益的奶牛養殖模式。

  參考文獻

  [1] 張永根, 李勝利, 曹志軍, 等。 奶牛散養戶長期存在的必然性和未來出路的思考[j]. 中國畜牧雜誌, 2009***2***:50-54.

  [2] 佐牧。 法國的家庭農場[j]. 財會通訊, 1984, s5:28.

  [3] 道爾吉帕拉木。 集約化草原畜牧業 [m]. 北京: 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 1996:142.

  [4] 邱青瑞, 高明堂, 張冬梅, 等。 家庭牧場的實踐與探索 [j]. 山東畜牧獸醫, 2013***10***:86-87.

  [5] 王薇。 加快推進家庭牧場建設[j]. 當代畜禽養殖業, 2013***5***:61.

  [6] 杜梅萍。 誰來種地怎麼種地---訪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j]. 前線, 2014***2***:81-83.

  [7] 賈文林, 徐恩波。 關於農業勞動季節性的幾個問題[j]. 經濟研究, 1963***7***:8-15.

  [8] 王書吟 .“ 政治掛帥 ”年代的牛奶供應 [n]. 東方早報 , 2014 -01-28***經濟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