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的三大境界

  學習太極拳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練習中,不斷提升太極境界。太極拳的境界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太極拳是從低層向高層的學習方式,靜心練習太極拳不僅能提升太極拳境界,也能提高自身思想境界。

  境界一、有為境界的太極拳

  動作姿勢標準劃一,眼神、手法、步伐、重心、用法等要求得詳細認真,一招一式,甚至每一套拳的演練時間都有明確要求,此為有為境界的太極拳。此類太極拳,被太極拳明家稱之為太極操,但普及面最廣,社會影響最大,屬於體育運動的範疇。

  境界二、有無境界的太極拳

  實際上,進入了有無境界才算是功夫層面的太極拳。有和無同修方為真正的太極拳。這裡的“無”其實並不是什麼都沒有,只是肉眼看不到。這看不到的“無”,傳統內功太極拳稱之為神、意、氣,神、意、氣構成了太極拳架的陰,動作姿勢和皮肉筋脈骨骼構成了太極拳架的陽。陰陽蘊含其中。

  太極拳沒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通過學習太極拳能達到修身養性和陶冶情操的目的。

  境界三、無為境界的太極拳

  太極拳架、內功心法、太極道統融而為一,有化歸於無,萬法歸一法,把握動靜之機,知至至之,實現無拳架、無內功心法、無意之中有真意。

  如何達到這種無為境界呢?必須是修煉具有無為智慧的太極拳,這樣的太極拳,體現了用自身本具的重量和地心吸引力,捨己從人的思維和實證,柔軟可變之流體、風體,進退往來之點、線、面、體和超立體等八門五步之“軟十三不敢粘”的精髄。

  這樣的太極拳,研修起來,在開始階段,好像是不可入,無門可進,不可思議,難以理解,但是,一旦進入,則無所不得,無為而無不為。

  修煉太極拳的過程也是對自身進修的過程,太極拳要求心靜體鬆,可緩解精神壓力,修復病灶。

  提升太極拳境界的方法

  第一、練心靜

  打太極拳要心靜,不想雜事,只想“無人似有人”。怎麼講?就是好比有一個人陪你玩太極,當你的配手,進行對練。

  要一招一勢到位,舒展開;要重心移動有著有落,一步一個腳印;要穩中又穩,腳不實不走,手不到力點不收。

  練太極拳時心情不能太激動,心態坦然放鬆。把拳架擺正,不能駝背、彎腰,練太極拳要跟樹一樣,要長期堅持下去,方能提高太極境界。

  第二、練鬆肩

  打拳時,要鬆沉肩,肩關節鬆開,想象兩臂脫臼了,又象繩系掛在身上,可以輕輕左右搖晃一下身體,看看胳膊是不是有風擺楊柳的感覺這是入門第一關。

  然後才是鬆腰鬆胯。把鬆肩找好了,後面鬆腰胯就容易,不要忽略鬆肩,直接找腰胯。但是要注意鬆沉肩不能形成鬆懈,怎麼辦?要腋下旋空,不能夾死,要開肩,兩臂要棚漂起來,鬆而不懈,沉而不僵。

  第三、練找感覺

  首先找手沉的感覺,慢慢體會,手是不是有發沉、發脹之感。如果沒有,繼續從鬆肩上找。有了手沉如臂掛磚的感覺,就等於摸到太極大門了。

  其次是要有骨肉分離的感覺,肉放鬆下墜,但是骨架堅挺,沉而富有彈性。

  三是打拳空氣阻力感,手腳有如繩抻著,想走抻著,抻著還得走。手腳又如膠沾,動作有黏性。上面二、三會讓你看到太極殿堂之輝煌。

  四是內氣感,練到一定程度,身有氣感,身如氣囊,人似氣包著。如果說有沉了,又有粘了,那不就動著費勁了嗎?馬權友告訴你:練到有氣感,會氣託身,打拳如氣球滾動,又如太空行走,這時反而沉穩又輕靈了。此時,你才算蹬上了太極大雅之堂。

  太極拳的三大特點

  一、神情安詳、意識主導

  練習時要保持神情安詳,排除思想雜念,避免情緒干擾,以神領氣,以氣領形。這樣做是因為只有神靜才能以意導氣,氣血才能周流暢通。

  二、氣沉丹田、含胸拔背

  含胸,即胸略內含而不挺直;拔背,即指脊背的伸展。能含胸、拔背,氣則更能沉于丹田。

  三、全身放鬆

  身體自然放鬆到上要沉肩墜肘,下要鬆胯放腰。體鬆則可使經脈暢達,氣血周流。

  太極拳的學習技巧

  一是要講“虛領頂勁”也叫,“頭懸頂”

  具體做法是:下頜內收,頭頂***百會穴***虛上領,想像我們的頭上頂著碗或書,使頸椎拔起鬆豎,頭不能擺動,但可轉動,想像不能讓腕和書掉下來。功效是生氣勢,主精神,產靈感。

  二是要講“鬆沉”

  鬆沉要做到“肩沉”、“腰沉”、“氣沉”。

  “肩沉”不併不是用力沉肩,而是鬆肩肘墜。怎樣才能做到呢,應該讓鎖骨、前胸、後背使勁下沉,而肩處就像用繩系的一樣鬆達拉。這時兩臂如系磚一樣的沉重。

  如要達到“肩沉”的真正效果,就需要大家經常性的做鬆肩練習。

  “腰沉”實際就是“鬆腰”,是腰腹整體向下放鬆,氣柱下墜。不講胸背放鬆,單要求鬆腰是不可能的。“鬆腰”有利於氣沉丹田,力貫足下,氣扎地下,下盤穩固。

  同時使腰更好地起到“主宰”作用,有利於斂臀、蓄勁,但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塌腰撅臀。

  “氣沉”要有兩沉,一沉丹田。這裡的丹田指的是前後丹田,前丹田既前下腹,也就是臍下三寸處,還有後丹田,也就是命門處,這個很關鍵,也叫後撐命門。

  氣沉丹田,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運氣,使內氣通暢。

  二沉氣勁入地,當你能將氣沉命門處時,也就是後腰氣下沉,再通過放鬆,就會讓內氣順兩腿經絡下沉地下。反過來地面就還給我們一個反作用力,反勁再意守丹田,就會讓拳架更正,身體更穩。

  三是要講“撐胯”、“膝扣”、“足蹬”

  “撐胯”是上身穩定的前提,有人說胯要鬆,值得研究,鬆胯要適當,鬆到一定程度要合胯。

  如陳式太極拳中的掩手肱拳,要打出爆發力,就要身體下沉,下沉就要放鬆,全身放鬆,鬆胯是鬆的一部分,但不能鬆到底,鬆後要合胯,否則就沒了合力整勁。

  在一般情況下,應體現“撐胯”,撐的目的是為了托住上身,這樣才會讓上身放鬆。

  “膝扣”也可叫“襠圓”。通過兩膝內扣,讓襠口撐圓,防止了身體重心後仰,促使含胸拔背,保持了身體的穩定。同時又有利於內氣意守丹田,氣柱下沉,形成“千斤墜”。

  “足蹬”是內功產生關鍵。足蹬能和撐胯形成合力,共同支撐上體。

  同時,腳蹬地能讓地面給我們一個反作用力,反勁迴流到丹田,更加大了內勁,可促使內氣爆炸形成強大的爆發力。

  足蹬以後腳跟一點和大腳肢為著地點,湧泉穴要空,不要全腳掌著地,那樣受力面積大,內氣,也就是內勁沒易扎入地下,那樣會不穩。

  只要照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持之以恆地練習,就可“階及神明”之境,將太極拳練到最高境界,產生虛靜狀態,人入無之境,天地人合一,身輕無分量,身動漂自如,身穩氣入地,身懷爆炸力,身功誰能敵!練的漂亮的太極拳是這樣練的。

  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1、打太極拳要衣著寬鬆

  練太極切記上衣和褲子不宜穿得過緊,褲帶也要扣得寬緊適度;鞋子要穿得舒適,不宜穿太緊或太寬鬆的鞋子。

  2、選擇好鍛鍊場所

  春、夏、秋最好在庭院、走廊、公園、樹林、河邊、空場等空氣清新和安靜的場所。在戶外習練太極拳時,要避免在過堂風、大風、霧雨、煙塵中進行。

  選擇好的場地,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入靜,能全神貫注練習起來,提高太極境界的同時,也提升了自身修為。

  3、遵循動作規範,量力而行

  如在習練太極拳過程中,無論弓步或下蹲時,膝蓋都要保持不超過腳尖,不可過度扭擰,中老年人不可拳架過低,也不可強下腰、猛下蹲、硬壓腿、強劈叉等,以防傷膝及腰腿扭傷。

  初次學習太極拳的中老年人,常會感到兩腿痠疼。每次鍛鍊的時間、次數應因人制宜,身體健康的可以打一遍或幾遍太極拳;體弱的可做一組或幾組動作,也可以打幾個動作,主要應視自身的實際情況酌定。

  4、循序漸進,持之以恆

  練習太極拳“千遍熟,萬遍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在短時期內顯現療效,需要至少堅持數月以上甚至數年方有效果。

  學習太極拳貴在堅持,切不可急於求成,否則不僅練不出武術,反而會傷了自身元氣,長期練習太極拳健身效果令人驚訝。

  5、速度要均勻

  太極拳時宜慢不宜快,從慢上練功夫,打基礎,先把動作學會,把要領掌握好。熟練以後,不論速度稍快或稍慢,都要從頭到尾保持均勻。

  打一套“簡化太極拳”,正常的速度是4~6分鐘,有的人慢練,可長達8~9分鐘,但也不可太慢。打一套“四十八式太極拳”為8~10分鐘,“八十八式太極拳”需要20分鐘左右。

  6、架勢高低均衡

  初學時架勢可以高一點,也可低一點,但在起勢時就要確定高低程度,以後整套動作,要大體上保持同樣的高度***除“下勢”以外***。

  體弱者最好採用高一點的架勢練習,隨著動作的熟練和體質的增強,再練中型架勢或低一些的架勢。年高體弱的,可採取姿勢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壓、心臟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勢”等動作時,千萬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

  7、姿勢中正平衡

  習拳者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樑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古書有傳,拳術精湛者頭頂碗水、書本而不震盪濺出和翻落。說明姿勢中正的習拳者能始終保身軀平衡,久而久之,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前俯後仰、東搖西擺。

  8、病情不穩定時不宜打太極拳

  太極拳雖能夠防治多種疾病,但當病情不穩定時則不宜操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