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語文必修五第二單元檢測試卷

  在大家複習語文過程中,要做好哪些測試卷的複習準備呢?讓我們來看看這套試題卷能不能幫助到你!以下是由小編收集整理的,歡迎閱讀!

  及答案

  第Ⅰ卷***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從陶淵明看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魯樞元

  “樊籠”是陶淵明詩文中的核心意象之一,象徵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難以忍受的生存處境,如:“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人類自己創造的文明,支撐了人類的現實生存,卻把人束縛在文明的種種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盧俊***1712—1778***的《社會契約論》開篇第一句話便是:“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國際歌》曾唱遍全世界:“讓思想衝破牢籠”“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從後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實踐看,把“舊世界”打個落花流水倒不是太難,“新世界”要完全衝破牢籠卻難辦得多,哪怕僅僅是衝破思想的牢籠。

  如果說陶淵明生活的農業時代“樊籠”***“樊”字從木***還是由“木頭”製作的;那麼,到了工業時代,在馬克斯•韋伯***1864—1920***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木籠”變成了“鐵籠”:“這個鐵籠是機器般的非人格化的,它從形式理性那裡借來抽象力量將人禁錮其中”,它“冷靜超然,邏輯嚴密,等級森嚴,龐大無比”,“它最終要無情地吞噬一切”,“一直持續到人類燒光最後一噸煤的時刻”。人類文明在不斷髮展,人對自然的控制力在不斷加大;但更糟糕的是,人們對自然、對他人的控制力量越是強大,人們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確實有一套自我粉飾的招數,能把牢籠打理得如同五星級賓館,使囚犯忘記自己還是囚犯,使囚犯們積極踴躍地甘當囚犯。牢籠固然可惡,對於現代人來說,更可怕的是失去了“走出牢籠”與“迴歸自然”的自覺意識。

  現代人普遍相信“進步論”,相信現在比過去好,未來比現在好。這種進步論若是以地球生態的尺度來衡量,是不足以證實的。我們的地球生態不但現在不比過去好,未來更讓人擔憂。儘管如此,現代人還是一心“向前進”,沒有人願意“向後退”,哪怕是後退一小步。

  詩人陶淵明則不同。陶淵明的一聲長嘯“歸去來兮”,實乃對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應該說這是一種詩人的哲學,或曰:迴歸詩學。

  現代人一心期盼乘著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甚至宇宙飛船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如此的“飛速發展”,現代人果真距離幸福美滿的天堂越來越近了嗎?那也許只是一廂情願罷了。我們急促前進企望切近前方的目標,但當我們走近看到它時,它卻與我們更加疏遠了。

  一線希望在於:新時代的災難與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將會再度把人們逼上回歸之路,即所謂希望正在於絕望之中。正如現代西方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1899—1973***說過的:“當人類走到現代性的盡頭,實際上就必然會回到‘古代人’在一開始就面臨的問題上。”

  ***摘自魯樞元教授在臺灣淡江大 學的講演,原文有刪節***

  1.下列關於“牢籠”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牢籠”是指被限制了身心自由的、令人難以忍受的生存處境,與陶淵明所說的“樊籠”本質意義相同。

  B.現代社會的“牢籠”是指人類自己束縛在文明的種種框架之中而不得自由的生活狀態。

  C.在“新世界”中,現實“牢籠”容易衝破,想衝破思想“牢籠”卻難辦得多。

  D.工業時代的“牢籠”變成了“鐵籠”,是一種冷靜超然、邏輯嚴密、等級森嚴、龐大無比的非人格化文明。

  解析:C項理解錯誤,由第二段結尾“‘新世界’要完全衝破牢籠卻難辦得多,哪怕僅僅是衝破思想的牢籠”可知。

  答案:C

  2.下列不屬於“現代人的生存困境”的一項是***  ***

  A.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B.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是對自己前半段人生道路的沉痛反思,值得現代人學習借鑑。

  C.現代社會文明進步了,科技發展了,但若是以地球生態這一尺度去衡量,卻並不是真正的進步。

  D.現代人一心期盼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一路向前,可真正的幸福 美滿卻與我們更加疏遠了。

  解析:B項是說陶淵明的思想值得現代人借鑑,並不是說“現代人的生存困境”。

  答案:B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人對自然的控制力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髮展也在不斷加大,與此同時,人們自己被囚禁的程度也就越深。

  B.現代人失去了“走出牢籠”的自覺意識,所以用一套自我粉飾的招數,把牢籠打理得如同五星級賓館,心甘情願地陷入其中。

  C.現代人一概相信“進步論”,相信現在比過去好,未來比現在好,所以他們一心“向前進”,沒有人願意“向後退”,哪怕是後退一小步。

  D.新時代的災難與現代人的生存困境將會再度把人們逼上回歸之路,當人類走到現代性的盡頭,必然會恢復古代人的生活方式。

  解析:B項,強加因果,“所以”說法不當。C項“一概”說法絕對,原文是“普遍”。D項“必然會恢復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不當,原文是“回到‘古代人’在一開始就面臨的問題上”。

  答案:A

  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

  ***一***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7題。

  歸田賦

  張衡

  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徒臨川以羨魚,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從唐生以決疑①。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王雎鼓翼,倉庚哀鳴;交頸頡頏,關關嚶嚶②。於焉逍遙,聊以娛情。

  爾乃龍吟方澤,虎嘯山丘。仰飛纖繳,俯釣長流;觸矢而斃,貪餌吞鉤;落雲間之逸禽,懸淵沉之 。

  於時曜靈俄景③,系以望舒。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注】 ①蔡子,戰國時燕國的辯士蔡澤;唐生,即唐舉。蔡澤遊學諸侯,未發跡時,曾請唐舉看相,後入秦,代範睢為秦相。②王雎***jū***,鳥名,即魚鷹。倉庚***cānɡ ɡēnɡ***,鳥名,即黃鶯。頡頏***xié hánɡ***,鳥上下飛翔的樣子。③曜***yào***靈,太陽。俄景,日影偏斜,指天色將暮。

  4.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無明略以佐時       佐:匡扶

  B.俟河清乎未期 俟:依靠

  C.爾乃龍吟方澤 方:大的

  D.雖日夕而忘劬 劬:勞苦

  解析:B項,“俟”的意思是“等待”。

  答案:B

  5.下面六句話中,全部能表現“歸田之樂”的一組是***3分******  ***

  ①超埃塵以遐逝,與世事乎長辭 ②原隰鬱茂,百草滋榮 ③仰飛纖繳,俯釣長流 ④極般遊之至樂,雖日夕而忘劬 ⑤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⑥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知

  A.②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⑥ D.①④⑥

  解析:①是歸田的想法。⑥是議論句,不表現歸田之樂。排除這兩句即可。

  答案:A

  6.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賦文開篇交代了歸隱的真正原因是在京都做官時間已久,沒有高明的謀略輔佐君王。

  B.“交頸頡頏”“關關嚶嚶”,形象地描繪了田園山林那種和諧歡快、神和氣清的景色。

  C.“觸矢而斃,貪餌吞鉤”,既反映了作者野外捕獲獵物的悠閒之情,又頗含自誡之意。

  D.這篇小賦雖然篇章短小精悍,卻準確地表現了張衡在仕途遇到挫折後歸隱田園之志。

  解析:A項,“真正原因”說法不當。“在京都做官時間已久,沒有高明的謀略輔佐君王”只是張衡歸隱的藉口,不是真正的原因。

  答案:A

  7.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原隰鬱茂,百草滋榮。***5分***

  譯文: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5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兩句話翻譯的重點是文言虛詞的用法和意義。“於是”,在這時;“苟”,只要;“安”,怎麼,哪裡;“乏”,的。“所如”是“所字結構”。

  答案:***1***正是仲春二月的好天氣,氣候溫和,天氣晴朗,在野外,無論平原還是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

  ***2***只要我置身於世俗是非得失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參考譯文:

  在京都做官已經很久了,沒有高明的謀略去輔佐君王;只在河旁稱讚魚肥味美,要等到黃河水清還不知是哪年;想到蔡澤的壯志不能如願,要找唐舉去相面來解決疑題。知道天道是微妙不可捉摸,要跟隨漁夫去同樂;丟開那汙濁的社會遠遠離去,與世間的雜務長期分離。

  正是仲春二月的好天氣,氣候溫和,天氣晴朗,在野外,無論平原還是低地,樹木枝葉茂密,雜草滋長。魚鷹在水面張翼低飛,黃鶯在枝頭婉轉歌唱;河面鴛鴦交頸,空中群鳥飛翔,鳴聲吱喳,美妙動聽。逍遙在這原野的春光之中,我心情歡暢。

  於是我就如蛟龍長吟於大澤,如猛虎咆哮于山丘一樣,自由自在。仰首上射空中的飛鳥,俯身往河裡撒下釣絲;鳥不高飛則中箭而死,魚若貪餌必上鉤;天空落下了鴻雁,水中釣起了游魚。

  不多時夕陽西下,皓月升空。嬉遊已經極樂,夜來還不知疲勞;想到老子的告誡,就該駕車回草廬。彈奏五絃琴指法美妙,讀聖賢書滋味無窮;提筆作文,發揮文采,述說那古代聖王的法度。只要我置身於世俗是非得失之外,哪管它榮耀與恥辱的所在?

  ***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

  閱讀下面的唐詩,回答8—9題。

  訪城西友人別墅

  【唐】雍陶

  澧水橋西小路斜,日高猶未到君家。

  村園門巷多相似,處處春風枳殼花。

  8.詩歌描繪了友人別墅的哪些特點?***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鑑賞景物特點的能力。作答時需要抓住詩歌中的景物“澧水”“橋”“小路”“村園”“門巷”“枳殼花”等,此外還要抓住題目中的“城西”“別墅”等關鍵詞,概括出“幽遠”“優美”“質樸”等特點。

  答案:寫出了友人別墅地處幽遠、景色優美的鄉村,格調質樸的特點。

  9.整首詩表現了詩人哪幾次情感變化?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鑑賞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題的關鍵是注意題幹中的“情感變化”四個字。“變化”包括情感的加深及情感的轉移,就這道題來說是情感的四次轉移,可謂一句一變。

  答案:全詩體現出作者四次情感變化:先寫作者見到城外的郊墅美景而產生的新奇之感,既而寫到會友的急切心情,然後是面對極為相似的村舍庭院的焦急迷惘,最後是面對潔白素雅、芳香四溢的枳樹花而產生的驚歎與陶醉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雲銷雨霽,彩徹區明。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________ ______。

  ***3***悟已往之不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覺今是而昨非。

  答案:***1***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2***老當益壯 不墜青雲之志

  ***3***知來者之可追 實迷途其未遠

  乙 選考題

  請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

  三、文學類文字閱讀***25分***

  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雨中登滕王閣

  熊召政

  登高騁目,總以晴好的天氣為宜。遺憾的是,此刻我登滕王閣,周遭是一片淅瀝瀝的雨聲。5月下旬,江南開始進入梅雨季節,站在滕王閣的七層之上,但見檻外浩茫的贛江,罩在濛濛的煙雨之中,雖然胭脂色的波浪顯得溼潤,但江的對面已是模糊一片;而飛閣之下車水馬龍的十里長街,除了喇叭聲的清脆,一切,也都幻化為浮動的剪影。但我仍覺得,眼下這雨中的憑欄,乃是別一番感受。雖然見不到落霞孤鶩、秋水長天,但雨來風掠,霧捲雲飛,更平添了登臨者悵然懷古的思緒。

  在滕王閣的樓下, 正準備登臨時,有人說“這是一個假古董”。言下之意,既為贗品,你何必登上這水泥澆鑄的樓梯?是的,昔日的滕王閣早已傾圯,眼前的這一座,是***動工修建,歷時三年而成。比之舊制,它更加峭拔,也更加壯麗。珠簾晃動在天闕,簷馬叮咚於青空。置身其中,哪怕是煙雨如潮飛雲似夢,你依然會有那種望盡中原百萬山的感覺。中國的古建築,都是磚木結構。它的好處是質樸、渾厚,沉靜中透出空靈的禪意。人住在裡面,若飲酒,則窗牖的花影可以助興;若彈琴,則木質的板壁可以讓絃音更加柔和。但是,磚木結構的建築,特別是使用了太多的木材後,不但易燃,而且耐腐性也很差。那些著名的亭臺樓閣,儲存百年尚且不易,何況它們的建築年代,非唐即宋,都在歷史的煙雨中浸泡了千年呢!就說這座滕王閣吧,自公元653年即唐永徽四年建成以來,已經歷了將近14個世紀。無論是霜天畫角下的鐵騎,還是暗夜秋風中的野火,都不可避免地一次次侵蝕它、焚燬它。所有香豔的記憶,其盡頭都不可避免是一把劫灰。滕王閣首建至今,已經歷了數十次的毀滅與興建。除了初唐的王勃,登臨層榭併為之留下千古美文,是正宗的滕王版的樓閣之外,自他之後的韓愈,自韓愈之後所有的文人騷客,所吟詠的滕王閣,都是在歌頌贗品。

  這些年來,各地的名勝古蹟都在恢復,這是民族復興的特徵。大至一個國家,小至一個人,若只能“苟全性命於亂世”, 則哪裡還有可能恢復名勝呢?亂世逃命,盛世建樓,這都是歷史的必然。眼前的滕王閣,雖然是假的古董,但卻是真的名勝。王勃的美文已經成了千古絕唱,我們豈能讓他的滿紙珠璣無法印證,讓後來人徒生惆悵呢?因此,南昌不能沒有滕王閣。它的千百年來的每一種版本,都不是贗品,都是南昌人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機緣以及不同風情的真實寫照。

  如今,我站在最新版的滕王閣上,在枇杷黃連葉青的季節,眺望變幻不定的江山風雨圖,沐浴天地間流動的勃勃生機,心情便如茶煙深處的月色,那份詩意,那份愜意,想壓抑都壓抑不住了。

  滕王閣留給我的記憶,一直與歌舞有關。蓋因修建此閣的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個兒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 生長於鐘鳴鼎食的帝王之家,李元嬰的手不必磨劍,卻可以捉捏彩筆,繪出人間的富貴。據傳,李元嬰擅畫蛺蝶,閣中留有他的《滕王蛺蝶圖》,滿眼風華、一片繽紛。當然,李元嬰的耳,也聽不到殺伐之聲,他生命中的歲月,被一場又一場的歌舞填滿,脂粉氣、楚腰身、霓裳曲,使他貪歡、使他迷醉、更使他對國計民生了無興趣。

  據說,李元嬰從蘇州刺史的任上遷轉洪州都督,就因為任職不專,或可套用近時語, 即因為執政能力的低下。在南昌,他又因“數犯憲章”再次被貶,謫置滁州。看來,稱他風流王爺完全稱職,若以官身評判,他恐怕只沾得上一個“庸”字兒了。歷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列舉。南唐李後主,論當皇帝,他只是庸君,論詩人,他卻高居上游。這李元嬰同樣如此,他若不當官,而專心致志當一名歌舞團的導演,必定完全稱職。

  李元嬰自蘇州遷來南昌,走的雖是貶謫之路,仍不忘聲色。他從蘇州帶了一班樂伎前來,於是,這贛江邊上的南昌故郡,平添了夜夜笙歌。

  李元嬰好遊冶,某日來到章江門外的荒阜,面對茫茫江水,他突發奇想,讓隨從在榛莽中治酒席,起歌舞。燕麥免葵之中,離草荊棘之上,怎擱得住弱不禁風的舞衣?於是,諂其事者,投李元嬰所好,在這崗巒之上建起一座高閣,這便是滕王閣的由來。登臨送目俯瞰江山,只是它的附屬功能,開綺筵,演歌舞,才是建閣者最初的動機。

  於今,風流的滕王早已灰飛煙滅,但閣上的歌舞卻一直不曾消歇。遠古的吳趨曲,盛唐的柘枝舞,雖然不再演繹,但我在這閣上,卻聽到更為古老的編鐘,以及滲透了贛南風情的《十送紅軍》,這熟稔的旋律,立刻讓我想到這檻外的蒼茫河山,曾經是紅旗漫卷的蘇區。更由此感嘆,沒有這一片土地,沒有這一片土地上浴血奮戰的人民,今天,我們就不能在這滕王閣上,欣賞到令人陶醉的盛世歌舞。

  ***1***下列對這篇文章的賞析,錯誤的兩項是***5分******  ***

  A.作者在第一段中說“雨來風掠,霧捲雲飛,更平添了登臨者悵然懷古的思緒”,但緊接下來,作者並沒有傾訴“懷古的思緒”,而是講述“有人說‘這是一個假古董’”的事,這就使文章起伏跌宕,平中見奇,同時延續了第一段中的“遺憾”。

  B.作者把他“站在最新版的滕王閣上,在枇杷黃連葉青的季節,眺望變幻不定的江山風雨圖,沐浴天地間流動的勃勃生機”時的“那份詩意,那份愜意,想壓抑都壓抑不住了”的心情比作“茶煙深處的月色”,是將抽象化為具體,因而生動美妙。

  C.今日的滕王閣,不僅峭拔壯麗,而且蘊含著悠久而豐富的文化內涵,寫照著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精神,象徵著民族的復興和昌盛,因此,作者的熱愛和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D.這篇散文以“滕王閣”為線索,通過聯想和想象,將古今對比,揭示主旨,教育人們要珍惜今天的“令人陶醉的盛世歌舞”,要關注國計民生,否則,今日的滕王閣就會像歷史上的滕王閣一樣會被毀滅。

  E.這篇散文,其語言具有真切的表現力、感染力和濃厚的抒情性。如第二段中:“比之舊制,它更加峭拔,也更加壯 麗。珠簾晃動在天闕,簷馬叮咚於青空。置身其中,哪怕是煙雨如潮飛雲似夢,你依然會有那種望盡中原百萬山的感覺。”

  ***2***在第一段中,作者說“遺憾的是,此刻我登滕王閣,周遭是一片淅瀝瀝的雨聲”,這“遺憾”具體表現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第一段中說“雨來風掠,霧捲雲飛,更平添了登臨者悵然懷古的思緒”,但緊接下來,作者並沒有傾訴“懷古的思緒”,而是講述“有人說‘這是一個假古董’”的事,其作用是

  ***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第三段中,作者說“眼前的滕王閣,雖然是假的古董,但卻是真的名勝”的原因是***8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AD

  ***2***見不到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或:罩在濛濛煙雨之中的贛江的對面已是模糊一片;閣下車水馬龍的十里長街,除了喇叭聲的清脆,一切,也都幻化為浮動的剪影。

  ***3***①引出古事,抒發感慨。②使文章起伏跌宕,平中見奇。

  ***4***①能讓王勃的美文得到印證;②是南昌人在如今時代的機緣以及風情的真實寫照。

  四、實用類文字閱讀***25分***

  1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給德國人留點面子

  王安

  大雨驕傲了德國人。

  當北京、武漢、上海、長沙、成都、揚州等大小城市,見雨必軟,看海免費時,青島顯出了威風。7月2日—3日,青島降雨超過100毫米,是近3年來最強。青島市排水管理處處長安寶月說,雨勢漸停後,一般道路只用10分鐘左右水就排淨了,低窪地半小時也就沒事了。

  青島市排水的底子是德國人打下的。1898年德國人強租膠州灣後開始城市建設,德國人在主要街道按雨汙分流的方式,鋪設地下排水管道和暗渠。排水管道上寬下窄呈V字形,管道上半部分是水泥抹面,下半部分則貼上白色瓷磚,這樣,當雨水較少時,依然可以保持較高的流速,減少汙泥的沉澱,光滑的內壁也可以減少汙物的刮掛,這就為日後清汙降低了成本。

  這裡有兩個問題。其一,德國人強租了青島,以為就此能永遠佔領下去,於是認真地修下水道?不知道德國領導是怎麼跟自己的農民工交代的,反正德國人在家怎麼幹活,在青島就怎麼幹。其二,青島V形的下水道不是祕密,但為什麼這麼多年中國的下水道大都依然是圓的?中國人勤勞聰明,模仿個物件幾分鐘的事,怎麼就看不上個下水道,而寧肯去看海?

  正當我感嘆中國人怎麼變得這麼不認真,這麼沒長性時,忽然被驚著了,一篇文章稱《不能全都歸功於德國人,青島地下水道真相》。我想,怎麼又碰到一篇假新聞?也許,青島地下水道本是咱中國人設計的,那年代中國不也出了詹天佑一類大名鼎鼎的工程師嘛;也許,有資料證實,是中國三千民工建造了青島下水道,而德國只來了倆半人,指手畫腳一番……中國人本來就是紅花,至少是小紅花和肥綠葉。

  細看文章,卻原來是雞對鴨說。

  青島當地文史專家魯海對網上借青島下水道“美化殖民統治”的言論很反感,“德國人當年搞雨汙分離的出發點不是造福青島人民,而是讓殖民者享有乾淨衛生的居住環境,他們在華人居住區修的下水道仍然是雨汙合流”。

  魯專家的說法甚是,所有殖民者和侵略者都應該從中國滾出去。但如果從這個思路生髮開來,以目的論衡量,中國許多引以為驕傲的物件都令人起疑。比如李春設計趙州橋,就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不許縣令權貴過?再如威名遠揚的鄭和七下西洋, 他是為了傳播中國人民的友誼?發展中國人民的航海探險事業?明明是奉旨追殺皇位競爭者嘛。

  回絕外來物件,會讓很多人傷心。上海外灘曾是老外及冒險者的樂園,現如今是戀人的愛地。法國鬥牛犬、美國可卡犬、愛爾蘭水獵犬被許多國人當孩子養,如果因為是洋犬種而被驅逐,對他們的“父母”該是何等殘忍?改革開放後,中國得到的第一筆外資是德國、日本技術武漢一米七軋機,能說資本家的出發點是為了侵略中國而拒絕嗎?反過來,當今中國許多城市還沒有做到雨汙分流,能因此推斷人民政府是為了誰的利益嗎?

  倒是安寶月緩和許多,他認為青島不怕雨主要有三個原因:青島丘陵地勢不易內澇,青島在後來的發展中吸取和承襲了德國人的排水系統設計理念,政府行之有效的排水維護執行機制與防汛應急機制。

  天幫忙,人努力,給德國人留一點面子。

  ***選自《中國青年報》,有刪改***

  ***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有誤的兩項是***5分******  ***

  A.“細看文章,卻原來是雞對鴨說。”這句話是一個獨句段,在文中主要發揮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B.作者在駁斥魯專家的荒謬論點時主要採用了以歸謬法為核心的論證和對比論證方法。

  C.本文的主要目的在於對狹隘的民族自尊和盲目的民族自大心理進行批判,至於“中國人怎麼變得這麼不認真,這麼沒長性”只是文章的一個分論點。

  D.本文的語言極富大眾化色彩,耐人尋味;又洗練精妙,生動形象。同時作為新聞評論,其語言的精當確 切、幽默詼諧也使本文在語言上別具一格。

  E.安寶月認為青島不怕雨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自然優 勢,二是人為努力,三是繼承了德國人的設計理念。作者對安寶月的這個觀點也是贊同的。

  ***2***文章的題目是“給德國人留點面子”,作者在第一段卻說“大雨驕傲了德國人”,請簡要分析作者這樣開頭的效果。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後“天幫忙,人努力,給德國人留一點面子”這句話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聞評論工作者不僅要將生動的事實概括和抽象成深刻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將這些深刻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淺顯化和大眾化,使讀者能夠接受和樂於接受這種深刻的道理。 本文在語言上就典型地體現了上述特點。請結合本文內容至少從兩個不同方面探究本文的語言特點。***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C.作者先前立論不是為了批判中國人“不認真”“沒長性”,只不過是為後文批判盲目自大的社會心理作鋪墊而已。E.原文中作者只是認為“安寶月緩和許多”,這並不表示對安寶月的觀點的贊同。

  ***2***本題考查分析作者謀篇佈局的技巧的能力。文章評論的重點是狹隘的民族自尊心理和盲目的民族自大心理,所以這樣的開頭方式能更好地凸顯這一主題。

  ***3***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關鍵在於對這段話表層和深層意思的全面把握,資訊範圍主要集中在文章對魯專家的批判這一部分。考生在作答前需要對作者情感好惡有 清醒客觀的理解和認識。

  ***4***本題考查對文字的某種特色做深度思考和判斷的能力。文字內容的思想性、理論性和深刻性關鍵在於作者如何駕馭語言。縱觀全文,文字藉助語言的大眾化、口語化、形象化和幽默化將這些深刻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淺顯化,從而有了激憤昂揚的思想血脈。

  答案:***1***CE

  ***2***這樣的開頭很恰當。中國人自建的城市排水系統在大雨面前不堪一擊,而德國人以前留下的排水系統卻發揮奇效,這當然“驕傲了德國人”,開篇先聲奪人,懸念頓出;然而有些人卻對德國人的這一歷史傑作不以為然,找出各種理由極力貶低甚至否認,使得作者在文章最後不得不要求國人“給德國人留一點面子”。這破立之間把看似矛盾的兩個論述有力地指向了對“盲目自大”的民族狹隘心理的批判主題,符合內容推演的內在邏輯。

  ***3***從表面上來看,這段話的意思有三點:①“天幫忙”是指青島丘陵地勢不易內澇;②“人努力”是指政府行之有效的排水維護執行機制與防汛應急機制;③“給德國人留一點面子”,實際上是作者運用反語批判那些罔顧事實、盲目自大、一味給自己貼金的民族狹隘心理。“給德國人留一點面子”的言外之意實際上是指不要極端自大,還要給我們自己留點面子***每點2分***。

  ***4***①善於運用豐富多彩、洗練精妙的口語化語言,如“青島市排水的底子是德國人打下的”“正當我感嘆中國人怎麼變得這麼不認真,這麼沒長性時,忽然被驚著了”“回絕外來物件,會讓很多人傷心”等口語的巧妙運用使本文的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富有新意。②巧妙運用有血有肉有感情的形象化的“活”語言。如“當……見雨必軟,看海免費時,青島顯出了威風”“中國人本來就是紅花,至少是小紅花和肥綠葉”“細看文章,卻原來是雞對鴨說”等大量形象化語言使受眾如臨其境,從而增加了語言的表現力、感染力和說服力。***每點2分******從修辭和詞類活用的角度回答問題,如果事例充分、分析合理全面也可酌情給分***

  第Ⅱ卷***表達題***

  五、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3.選出下列各句加點的詞,古今意義相同的一項是***3分******  ***

  A.問征夫以前路

  B.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C.腹猶果然

  D.零丁孤苦

  解析:古今義都是“孤單無靠,生活困苦”的意思。A.行人/出征的人;B.指掌管文學撰述的官/學位;C.很飽的樣子/表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答案:D

  14.下列各句中的詞語,沒有活用現象的一項是***3分******  ***

  A.時維九月,序屬三秋 B.襟三江而帶五湖

  C.水擊三千里 D.凡在故老

  解析:B.襟、帶為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衣襟,以……為帶;C.水,名詞作狀語,在水面上;D.老,形容詞用作名詞,年老的人。

  答案:A

  15.下面兩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①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③蘭亭已矣,梓澤丘墟④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

  A.①句與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與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與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與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與④句的“矣”字相同。

  解析:①連詞,錶轉折;②副詞,姑且,暫且;③、④都是句末語氣助詞。

  答案:D

  16.仿照下面畫線的句子,另寫一段話,要求句式相同,語意連貫。***6分***

  《陳情表》的語言是有形的,有聲的,因為它是有情的。讀《陳情表》我們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弔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惻,帝王微笑背後的惱怒,作者誠惶誠恐的怖懼。

  讀《陳情表》我們可以聽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讀《陳情表》我們可以聽到:***少年孤苦無依的哀嘆,老人病中無奈的呻吟,帝王催促嚴厲的呵責,孝子忠誠懇切的哀告。

  17.請以“全球能源行業”為開頭,把下面的句子改寫成一個長句。不得改變原意,可適當增刪詞語。***5分***

  在著力提高能源供應安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大背景下,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實現了連續十年接近30%的年均增長速度,創造了全球能源行業的奇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變換句式的能力。題幹要求以“全球能源行業 ”為開頭將原句改寫成一個長句,首先要確定主語、謂語和賓語,即句子的主幹。觀察原句子,根據要求,句子主幹可確定為“全球能源行業創造了奇蹟”,然後把其他部分作為修飾成分插進去即可。

  答案:全球能源行業在著力提高能源供應安全、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大背景下創造了全球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實現連續十年接近30%的年均增長速度的奇蹟。



看了的人還看:

1.高中語文試題及答案

2.2016高考全國卷1語文試題及參考答案解析

3.高中語文記述文閱讀試題及答案

4.高中語文必修3測試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