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工作總結範文五篇彙總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資料與相同加數連加有著相互依靠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一起來看看,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工作總結1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景下,教材一開始就設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課,使學生明白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他知識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礎。可是這節課上下來之後,我覺得自我有得有失,需要不斷地反思更新,才能使得自我的教學更上一層樓。

  片段一:初步感知“幾個幾”階段

  1.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彎彎的小河,青青的草地,真美麗!小白兔和小雞一邊玩耍,一邊尋找食物。

  2.仔細看圖:圖上小白兔有幾處?每處有幾隻?小雞呢?

  3.指名回答。

  4.誰會用加法算式表示小兔一共有幾隻?

  板書:2+2+2=6***只***

  5.數一數是幾個2相加?***帶學生齊數:1個2,2個2,3個2***

  3個2相加得6。誰來把這句話再說一遍?

  指名說一說,齊說一遍。

  6.誰會用算式表示小雞一共有幾隻?

  板書:3+3+3+3=12***只***

  數一數是幾個幾相加?***帶學生齊數:1個3,2個3,3個3,4個3***

  4個3相加得12。誰來把這句話再說一遍?

  指名說一說,齊說一遍。

  觀察一下這兩個算式的加數,你發現了什麼?

  師小結:第一個算式加數都是2,有3個2相加。第二個算式的加數都是3,有4個3相加。

  反思:

  1.學生初步認識乘法,我們的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入手。本節課創設了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學生的數學現實作為起點,啟用學生認知結構中對連加的認識,並突出相同的數相加,為認識乘法含義作鋪墊。

  2.本節課的難點之一就是“幾個幾相加”。一開始出示情境圖,組織學生按群數出雞和兔的數量,列出連加算式,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自我說一說有“幾個幾相加”,強化學生對“幾個幾相加”的認識,為後面學生操作擺小棒和說出乘法的含義作鋪墊。

  片段二:認識乘法

  我們再去參觀動物學校的電腦教室。***出示電腦圖片***一共有多少臺電腦?你是怎樣明白的?

  生1:我是一個一個數的,一共有8臺電腦。

  生2:我是2個2個數的,2、4、6、8,一共有8臺電腦。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師:***板書2+2+2+2=8***這表示幾個幾相加?板書:4個2相加

  師:像這樣求幾個幾相加的和是多少,還能夠用乘法計算。

  板書:認識乘法。

  4個2相加寫成乘法算式就是4×2=8或2×4=8。

  反思:

  在現實問題中引入乘法。經過解決“一共有多少臺電腦”這個實際問題,在數數、連加等方法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可是在學生初次認識乘法的過程中,只是簡單地經過這一例題讓學生感知乘法的含義還不夠。這導致了在後面的練習中部分學生不會列乘法算式。若在這個時候,我能利用例一的情境圖,回到剛剛板書的“2+2+2=6,3+3+3+3=12”,讓學生試著將它們改為乘法算式。經過回顧之前的知識,讓學生自我試著慢慢去感知乘法和加法之間的聯絡,效果會更好。

  片段三:看來大家已經記住它們的名稱了,下頭的題你會做嗎?

  1.仔細觀察這幅圖,圖上畫了什麼?有幾堆?每堆有幾隻?表示幾個4?

  2.誰能把這3句話完整地說一說?***圖上有5堆小雞,每堆有4只,表示5個4***

  3.求一共有幾隻小雞,如何列加法算式?

  4.校對。

  5.如何列乘法算式?

  6.校對。

  7.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8.師總結:當我們遇到求幾個幾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時候,用乘法比較簡便。

  反思:在感知求幾個幾用乘法寫比較簡便時,學生體驗不夠,我在課中僅僅輕描淡寫地說了當我們遇到求幾個幾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時候,用乘法比較簡便。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體會乘法的簡便。若在教學例2的時候經過創設比較強烈的情境,從“4個2”到“8個2”,再到“100個2”,讓學生實際列式並數一數、寫一寫,讓學生在具體的數和寫的過程中體會到求幾個幾是多少,有時用乘法寫算式比較簡便,這樣才能為今後進一步感受學習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礎。

  經過這節課,我認為數學教學還是需要引導學生自我去探索,在探索中感知,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進取性,又能使學生更容易地學習新的數學知識。而作為教師,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才能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工作總結2

  乘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識的生長點是幾個相同數的連加,本節教學資料與相同加數連加有著相互依靠的關係,是在認清相同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實驗教材強化了幾個幾的實際含義,簡化了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和讀法***不再區分乘數與被乘數,“×”讀作“乘”等***,刪除了抽象的概念表述***乘法的定義、“相同加數”“相同加數的個數”等抽象用語***。

  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景下,一開始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明白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重視讓學生實際操作,首先提出了讓學生擺一擺、算一算。經過實物圖、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相對照;乘法算式的讀法、意義與乘法算式相對照。這樣形數的有機結合,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在認識乘法過程中學會乘法算式的讀法和寫法。

  從中我們能夠清晰地得出二個知識點:一是初步認識相同加數及相同加數的個數,從而引入乘法,這是本節教學的一條主線。二是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這是理解乘法的意義和實際計算的基礎。經過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可確定以下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我認為整個設計思路應當比較貼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時必須突破難點。而難點就是在幾個幾相加上。在教學時我一向讓學生一個幾,兩個幾,三個幾這樣數,在數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幾個幾,很容易地看到圖就用這樣的方法去數,列出相應的乘法算式,不會混餚。可是由於過於“扶著學生”學本領,而忽略了讓學生自我去尋找、去發現,讓學生自主的學習少了些。

  教完了“乘法的初步認識”,思緒萬千,在以後的教學中,作為教師,如何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掌握新的知識,運用怎樣的方法手段,使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十分重要。需要認真鑽研,不斷反思,在成功、失敗中總結經驗,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工作總結3

  一、創設了趣味的情境,營造了愉快的氛圍

  知識構成過程的探索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它關係到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程教師從用小棒擺圖案的遊戲入手,先讓學生動手擺一個你喜歡的圖案,然後經過在規定的時間內擺一擺你喜歡的那個圖案,學生興趣高漲,從而活動主動,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一個圖案用幾根,這麼多個圖案用幾根很自然的引出讓學生寫一寫加法***連加***算式。

  成功之處:

  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聯絡,就組織學生進行擺一擺、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先讓學生擺2個三角形。很多學生就會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一個一個的擺,並且他們明白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學生就用原有的知識用加法來算3+3=6根。然後又提問:此刻要你們擺9個三角形,也讓學生去算,學生髮現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瑣。這時候抓住機會引出乘法的學習。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經驗和表象,感悟出瞭如果加數相同時能夠用乘法來計算的道理。

  二、注重了知識構成過程的探索

  給學生必須的思維發展空間,培養創新精神。讓學生自主探索加法的簡便寫法部分教學環節。學生進取投入,思維十分活躍,展開了奇思妙想。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大部分學生是用合併加數的方法,使原先的算式變得簡便短了。還有的學生想到用符號、用語言敘述、用乘法等方法表示。孩子們的想法是那麼的可貴,教師要保護他們的創造火花,激勵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只要能夠創造出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就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大力的表揚。

  之後教師根據6個3相加這個算式製造了一個懸念,如果擺100個3一共用多少根小棒使學生體驗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會很長,寫起來會很麻煩。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使學生產生“如果有一種簡便的寫法那該多好啊”,這時候,教師讓學生合作討論“有什麼好的辦法來使長的加法算式變短。這種討論是有效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教學反思21.《乘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理解了加減法的意義、掌握了100以內加減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也是進一步學習較複雜的乘法計算及其應用的重要基礎,《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在方案設計時,遵循“導、學、議、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實現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經過供給資訊豐富的遊樂園場景,讓學生提出問題,並用乘法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中的聯絡,學生的本事得以發展。

  三、教學過程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

  讓學生髮現並理解了相同的加數和相同加數的個數,有了這些以後,最終引出把加數相同的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比較簡便,整個過程是在學生不斷探索、思考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成功的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聽了戎教師執教的《乘法的初步認識》一課,深受啟發,這節課是二年級上冊的資料,是學生學習乘法的初始課,所以十分重要。教師藉助了用小棒擺圖案的遊戲和課本的情境圖,大膽放手讓學生合作交流,取得了十分好的教學效果。縱觀這節課,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以幾個方面。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9.經歷乘法概念的構成過程,努力建構數學模型。本節課我從學生的基礎出發,放手讓學生主動地提出問題並用已有的方法解答問題。從3個2相加,到4個6相加,再到8個4相加……,這一系列的算式隨著加數的越來越多,學生逐步認識到像這樣的問題用加法來計算太麻煩了。親身體會到加法解決這類問題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並且在出示乘法算式之後則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加法和乘法算式,強調乘法中因數的含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十分簡便。

  針對這種狀況我認為在今後的教學中,設計的學習活動一方面要具有必須的現實性、挑戰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僅有少數學生能解答的問題情境來作為普遍要求,而應當設計具有層次性和開放性的活動,使得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穫,都有體驗。

  一開始學生就說出了用乘法解決問題。因為這個班的學生比較聰明,可能從輔導班上明白了乘法,也有了必須的生活經驗。但對乘法的意義還不是真正理解。

  創設了用小***十六年前的回憶教學反思***棒擺圖案的遊戲這一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且用這一情境貫穿課的始終,為學生創設了一種簡便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種簡便愉快的氛圍中發現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本節課教學的各個層次做到了趣味化、情感化、活動化、自主化、生活化和開放化。明確了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注重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既訓練了語言表達,有發展了多項思維。整堂課既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也幫忙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對於《乘法的初步認識》這一課,還有一點小意見。在整個教學中,應當讓學生明白乘法是加法的一種簡便方式,也就是乘法是加法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對於不一樣加數的加法是不能改寫成乘法的。加深乘法的意義理解。

  四、設計了有效的練習

  本節課在設計時主要是以貼近學生實際的遊樂園情景導人,裡面蘊含著豐富的“相同加數”的因素,為引入乘法做準備,之後經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體會乘法的意義,並進一步結合生活中的問題,鞏固對乘法意義的理解與運用。

  不足之處:

  關注弱勢群體不夠。課堂上我看到這樣的情景:在這熱鬧的背後又隱藏著許多被遺忘的角落,總有一部分學生在成為觀眾和聽眾,可想而知,久而久之構成“差生”是必然的。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工作總結4

  經過數學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後,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這次的教學後,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資料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異常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著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資料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匯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經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說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進取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景,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能夠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我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理解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經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日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終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一樣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一樣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本事。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穫,前後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我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本事。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異常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於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異常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必須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乘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工作總結5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

  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經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進取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經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景,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能夠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我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理解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我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本事。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異常是在說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於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異常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必須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