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登山裝備

  冬季登山是冬季戶外運動中活動者較多的專案,而在寒冷的季節裡做好保暖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冬季登山需要帶什麼裝備呢?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1、 貼身衣褲

  貼身衣褲的第一層內衣:登山者一般很少穿棉質內衣,因為棉質的內衣雖然透氣性強、舒適,但由於吸水性也強且不易幹,所以寒溼的內衣會摩擦面板產生不適感。

  2、 保溫衣物

  保溫衣物一般選擇毛料的長衣長褲或抓毛衣褲。含毛量較高的毛衣毛褲能提供很好的保暖效果,即便溼了也仍能保暖。登山時所用的毛衣式樣以簡單保暖為主,所以一般選擇圓領套頭式或高領套頭式。

  保溫填充料:羽絨衣褲保暖性強,壓縮性也強,但因潮溼而失去保溫,所以外層的面料應該能防水、防風、透氣。羽絨外套具有不同的隔間方式,單層隔間是最簡易而價廉的縫製方式,不過由於線上縫處其絕緣厚度等於零,故防寒效果並不十分理想。而雙層隔間的方式則顧及衣服全面的絕緣厚度,保溫效果好。觀察羽絨衣褲的質量及隔間方式是選擇羽絨衣褲的要點,因為無法直接觀察羽毛,只能用手去感覺,如果感覺較硬,甚至極為粗硬,則表示羽毛多而羽絨少,質量不好。還可觀察起膨脹厚度,膨脹厚度越厚就表示防寒效果越好,用手掌將蓬鬆的羽絨衣壓扁,看它復原的快慢,也可判斷質量的好壞。選擇羽絨衣時袖口最好是貼上式的,以便於脫戴手套,也可避免手腕受冷。而拉鍊為雙層的最佳,在寒冷的高山上便於操作。

  3、 防風衣褲

  防風衣褲的一般材料能防風但防水高的常常透氣性差,反之透氣性好的則防水性差。而大家熟知的GORE-TEX面料不但能防風防水而且透氣性也好,它能夠兼具防水性與透氣性的關鍵在於其每個微孔的直徑只有0.2微米,聚集在材料表面上的液態水會形成分子團,其大小大概是微孔直徑的兩萬倍,因此液態的水份不能通過微孔而使GORE-TEX具有防水性。另一方面,身體蒸發出來的汗液是以氣態的水分子存在,微孔孔徑是蒸汽分子的約700倍,故蒸汽可以輕易透過微孔而蒸發於衣服外,因而使GORE-TEX具有透氣性。而GORE-TEX在使用上大多製成薄膜貼附在各種不同的高透氣性纖維製品上或夾在這種材料當中,然後再作成睡袋、帳篷、風衣褲、外套等登山裝備。而GORE-TEX製品如果被油汙等弄髒了,起防水性會減弱,因此定期清洗保持清潔,洗衣時不能揉搓,更不能在洗衣機裡清洗,一般直接用刷子***軟的***輕刷區域性較髒的地方。

  選擇這種面料的防風衣褲時應注意幾點:

  ***1*** 防風衣褲必須夠大,能容納較多件保溫層衣服。

  ***2*** 必須是連帽的且最好有帽簷,頸部有鬆緊帶。

  ***3*** 兜帽也須夠大,可以在內部再戴帽子。

  ***4*** 長度要超過腰部,最好後面比前面的長一些,而雙重拉鍊可以從上下兩個方向拉開,這樣便於使用安全帶和便於操作,且拉鍊外部有可粘的保護層。

  ***5*** 衝鋒褲的側面要有長拉鍊,且拉鍊外部有可粘的保護層。選擇吊帶褲,可以遮蓋身體的大部分,能防止冰雪粒在腰間熔化所以保暖性強,但換衣和解手時不太方便。

  ***6*** 衝鋒褲的臀部及膝蓋處最好有附加層,因為在山上修路或休息時這兩部位與冰雪面接觸最多。

  4、 帽子

  根據研究,頭部的表面積佔整個體表面積不到十分之一,然而在15℃時,人體所產生的熱量有三分之一是從頭部散失。在零下15℃時,即有四分之三的熱量經由頭部散失。如果在零下40℃頭部未加保護,全部的熱量從頭部散失。所以頭部的保暖防寒,在越冷的環境越應該要注意。

  登山行軍時一般帶有帽簷,還配有護耳及護頸的垂折帽子。在更高海拔及較寒冷的營地帳篷內,睡覺時戴套頭露臉的保暖帽,它可以包住頭、頸部,也可以捲起來,若用睡袋朦住頭部,呼吸困難,睡眠不好。

  5、 手套

  手指是最難保暖的部位,因為寒冷時身體會減少四肢末端的血液流量,血液流量減少,手指的靈活度就減弱,使一般的操作變得困難,所以手套的選擇安全性非常重要。很多登山者手指凍傷的原因與自身的保暖措施和手套的質量有直接關係。

  手套分拼指手套和分指手套,登山行軍時在寒冷的情況下先戴一個較薄的分指手套,在戴一個拼指手套。行軍時所戴的分指手套一般是聚酯羊毛料,不僅具有隔離空氣的效果,而且易幹。而拼指的防風、防水手套是外保護層,手背部分要防水防風透氣的材料,手掌部分另加有防滑的附加層,這樣使用登山裝備時抓得更牢固更結實,手套口應蓋過沖鋒衣的袖口。

  6、 襪子

  登山時一般穿兩雙襪子,因為高山鞋幾乎不透氣,腳上的汗水會逐漸聚集,直到有機會脫下高山鞋為止,所以內穿聚酯纖維料的襪子,可以將汗水傳到外層的襪子,使足部保持乾爽,外層可以再穿一雙毛襪。毛襪的功能除了腳部的保暖作用外,還能相對避免登山鞋的磨腳。但是襪子穿多了,導致鞋內過緊,若腳趾不能動會阻礙血液迴圈,這樣不但沒能保暖,腳趾更容易凍。

  登山前把備用衣服一定要帶好,特別是襪子、帽子、手套、貼身衣服等,尤其是手套,有時手指的凍傷可能直接是因為手套的質量所造成。

  7、 睡袋

  睡袋的保暖原理:睡袋是靠其填充物的蓬鬆,而造成一層不流動的空氣層,利用這靜止的空氣層作成一道防線,來隔開外界的冷空氣與人體所產生的熱氣,減少體熱的散失,而睡袋的絕緣保暖效果,主要取決於其絕緣層的厚度。

  睡袋的型式

  睡袋的型式有好幾種,但從機能和保暖上考慮“人型”是最優良的睡袋設計方式。這種人型睡袋由上至下逐漸窄小,頭部大概呈半圓形,沿著整個開口邊緣穿有細繩及扣繩器,在寒冷的情況下能收緊而只露出臉部,暖和時也能開啟使用。整個開口在睡袋的一側,有長至末端的雙鏈,當氣溫回升或感到悶熱時一般開啟睡袋的下面,使腳部通風。為了避免拉鍊卡到布料中,拉練側應設計有止卡布,而且拉鍊後須有管狀隔離層,避免散熱。

  絕緣填充的種類

  睡袋的保暖度、重量和價格主要依填料的種類和品質而定。填料中羽絨最保暖,而羽絨睡袋厚、暖、易壓縮、不變形、經久耐用。羽絨的缺點是價高且吸水,羽絨潮溼後不蓬鬆,失去絕緣效果,毫無保暖作用。

  絕緣填料的縫法

  羽絨睡袋有好幾種縫法來固定羽絨,其中斜管狀縫法直接把羽絨的兩層布縫在一起,此法簡單又便宜,但熱氣會從針腳散失,不宜使用於登山。而疊瓦法是將一塊塊合縫如瓦片般交疊縫,蓋住針孔,避免熱氣從針孔散失,須縫二至三層,錯開縫線。

  暖和的睡袋可烘乾手套、襪子和鞋墊等小物,但千萬不能穿著大件的溼衣物入睡,這樣在睡袋內沒有流動的熱氣,就不易暖身體。

  睡袋的選擇及保養

  睡袋一般標有睡袋的適用環境最低溫度指數,也就是以使用該睡袋在所標示的最低溫度環境裡仍能感覺舒適為準。但影響睡袋使用溫度的因素很多,故僅供參考,這種指數是否符合個人需要,要考慮到帳篷的質量及環境的情況等。睡袋務必保持乾燥,平時應風乾,不可暴晒,更不得烘乾。凡是羽絨製品,除非實在有必要,儘量避免清洗,所以睡袋的清洗要特別慎重。如果只是區域性特別髒,儘量只洗區域性就可以了,若平時有使用睡袋內套及睡袋外套的習慣,便只須清洗此二附件,而不必洗睡袋本身了。

  8、 高山鞋

  高山鞋是由內靴和外靴組成,內靴是由特殊保溫材料組成。各種品牌的高山鞋質量上選購時不太好作比較,這裡主要介紹一下選購高山鞋時要注意的幾項問題:

  買高山鞋的時候把登山常穿的厚襪子隨身帶好,試穿時把襪子穿上,再把鞋帶繫好,可能的話背上揹包行走幾分鐘,讓鞋子內部的線條符合你的腳型。

  一雙和腳的鞋子應該緊緊地保護著腳跟,腳趾應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向前傾時,腳趾不會擠在一塊兒。站在一個向下傾斜的坡度上,最能測知腳趾是否有足夠的活動空間。

  穿上厚襪子,再穿上內靴,試著腳趾往前頂,然後在腳跟後面能否塞進兩個手指頭,若能塞進大小較合適。

  如果鞋太緊,會阻礙血液迴圈,使雙足變冷,增加凍傷的機會。太緊或太鬆的鞋都會把腳磨出水皰,所以高山鞋一開始就要試穿好,這種鞋不象皮鞋一樣,穿久了就合腳。高山鞋是否合腳不僅影響行軍的舒適感和速度,而且更影響雙腳的安全,尤其是在高山上。

  在登山之前記得要修剪腳趾甲。

  登山鞋的保養同樣重要。儘量避免在碎石坡上經常使用,下山後應解去鞋帶,用乾布或刷子除去泥土等附著的雜物,使鞋的皮面保持乾淨。若太髒應水洗,但不可暴晒,熱度會損傷皮質、縫線、粘膠等。而溼的登山鞋應塞以紙巾吸收水份,待乾燥後,放在陰涼乾燥處。要想使你的高山鞋耐穿而舒適,應該對鞋子要有感情,悉心保養,愛護使用。

  9、 雪套

  雪套的作用是在登山時防止雪粒等進入高山鞋內從而保持腳部及內靴的乾爽,從雪套與高山鞋的連線形式來分主要有三種,各種雪套的側面有拉鍊及粘布,雪套頂口有各種鬆緊帶。

  掛式雪套:最常用、易穿戴,但是雪套與高山鞋的連線不十分牢固。

  套式雪套:比較牢固,但不便於穿脫高山鞋。

  聯體雪套:直接與高山鞋是聯體的,非常牢固,但不經濟,易報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