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滿分作文範文5篇

  最新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一:為自己開扇窗

  一星隕落,黯淡不了整個天空。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

  ——題記

  我是一個女孩,因為我的出生,讓爺爺奶奶的抱孫夢落空了。我想,大概是因為我足夠幸運,才能這樣一點點成長,直至今天坐在這個能決定我未來的高考考場。你也許會奇怪,我為什麼會這樣說。是的,我與其他人有那麼一點不同,我的聽力很差,對於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的確是一種致命的打擊。我依稀記得小時候的自己對於聲音的反應很差,我記得爸媽總是要對我“大喊”,我記得我從來都是坐第一排。我無法正常的與其他小朋友交流,所以每當她們玩著捉迷藏以及丟沙包時,我總會一個人默默的坐在課桌上,我把課本看了一遍又一遍,眼睛卻不自覺地向操場瞄去。每當有人望過來,又極其心虛地收回目光,像做壞事被抓住了。

  我無法擁有2015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陶豔波的媽媽,她做兒子的耳朵。她十六年陪伴,她作他的耳朵,她是他的同桌,讓他聽見這世間的輕盈,也聽見無聲的愛。我的媽媽,她只能在放學回家一遍又一遍教我讀拼音,她只能偷偷揹著我去其他同學家裡,叫她們陪我一起玩。她只能在趕集回來給我帶回來一本《安徒生故事》,但正是這樣一本書,開啟了我對閱讀的愛好,也開啟了我心中的一扇窗。即使我的聽力不好,但我卻沉浸在那些故事中。我愛上了文字,愛上了閱讀,我慶幸,我為自己開啟了一扇窗。

  秋風送爽,田間翻滾著金黃的稻穀,爸媽面朝黃土背朝天。冬風蕭瑟,爸媽仍在風雪中勞作。他們為了我,省吃儉用。就在十歲那年,他們帶我去大城市,那些冰冷的檢查裝置讓我害怕,與醫院裡那些穿著漂亮的人相比,我們一家如同最可憐的存在。後來,我的耳朵上多了一樣東西,那是一個助聽器,哪怕很多人從我身邊過都要看我的耳朵,但我心中比害羞更多的是歡喜,我能夠更清楚的聽見聲音。即使是這樣,我依然與書為伴,我嘗試著寫作,在六年級時,我的習作《母愛》在《小溪流》發表時,我看到我的文字變成了鉛字。當我的作文被鄰班語文老師拿去當範文朗讀時,我終於聽到的不是“那就是隔壁班那個聾子”,而是“今天老師朗讀的那篇作文是她寫的”。

  大樹沒有翅膀,也沒有腿。但它結出甜美的果實,果實中包著種子。飛禽、走獸們吃了果實,大樹的種子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我也沒有翅膀,我甚至是一個別人口中的聾子,但多麼慶幸,一星隕落,暗淡不了整個星空,一花凋零,荒蕪不了整個春天!我為自己開一扇,讓我貧瘠的文字帶我去看世界!去傾聽這世界的輕盈與無聲的愛!

  最新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二:修心如蓮

  樹求禽獸以攜,遭拒;結實以靜候,則鹹相食,其籽得傳。

  《勸學》有云:“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然他物何以願為我所用?蓋因其腹中有物,非空也。

  人,只有自我修行,價值昭彰,才可求他人賞識,所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即是此理。修心如蓮,不蔓不枝,香遠益清。田田的荷葉間一段綠波,愈令風荷芳行萬里。

  漢有昭君,不賂畫工,寂寂深宮她沉婉若水。修心如蓮,終得一日,天理昭昭。她的傾城姿容醉了天子,醉了使臣,以公主之位和親匈奴。識大體的智慧,濟蒼生的胸懷,沉著大氣的風範,令她成為一首絕唱。直至百千年後,人們仍可從杜甫的吟誦中瞥見那一抹驚鴻的倩影,驚豔了歲月。是什麼讓一位紅顏以扶柳之態名留青史?是其內在的德。修心如蓮,憑自我價值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蜀有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躬耕於南陽,不爭虛名於諸侯。然而一代名主劉玄德恭敬相邀,三請兩拒,傳為美談。如果他不是臥龍先生,只是一介凡夫俗子,又有哪個帝王會甘心低頭細語呢?羽扇綸巾間的豪情膽識是其吸引劉備的法寶。修心如蓮,孔明靜候。以兼濟天下之大才贏得生前身後名。

  姜子牙垂釣言:“願者上鉤。”八十高齡遇文王。可見,世人渴求的與年齡無關,與相貌無緣。內在價值的昇華才是一個人得到讚賞的根源。

  甜美的果實讓飛禽走獸們心甘情願地為之奔波;幾句空話卻沒有激起一絲漣漪,人性說到底總還是帶著那麼一點點的自私與冷漠。為利相謀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誰也沒有必要因此去指責他人。如何讓他人盡心盡力地伸出援手?我們應當磨礪出自我價值,給別人一個襄助自己的理由。人,如果一味只求索取,最終沒有誰會願意施予。

  修心如蓮,讓馨德之香愈遠愈清。礪己如實,令品質之花不凋不敗。

  於天地山川中探求,亦得此理。紫雲英鋪滿山野而無人理睬,菟絲子則更令人厭惡。然而,蘭花之較弱易萎,仍有人大費精力悉心養護。蚌深臥水底,恆有漁人冒死打撈。為何?因其有內在價值值得人為之一搏。唯有自身璀璨如星空,如鑽石,如珍珠,才可讓人於萬千沙礫中發現自己。不入法眼,焉得相助?

  嘗怨世之漠然,冷眼不助。心境達然後方知是己身之妄求。人之助我,謝之;人之袖手,解之,後以明德召之。修心如蓮,己之昭彰如朗月清輝。

  何妨互利?世界吻我以歌,我送以清香,修心如蓮。

  最新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三:智者若樹

  春花的智慧在於燃盡生命的怒放,於是有了草長鶯飛,最美人間四月天。夏蟬的智慧在於蟄伏地底十七年,於是有了一朝破土,一鳴驚人。鳳凰的智慧在於烈火的淬鍊,於是有了脫胎換骨,涅盤重生……而樹的智慧,卻遠不止如此。智者,若“樹”。

  “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崇高的理想,即使明日天寒地凍、路遙馬亡。”樹的智慧在於志存高遠。正如高曉鬆所說:人生不應當只有苟且與當下,還應有詩和遠方。只有心存著“遠方”,我們才能勇往直前,不至於像失了羅盤的水手。有了目標與方向,我們才能更好地到達終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立下了這樣志向的周恩來未曾彷徨,引領著中國走向富強。“如果再讓我做一次選擇,我仍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鄧稼先堅定的志向使他在核領域一往無前……智慧的大樹向著遠方,於是它有了目標和動力。智者若樹,志存高遠。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後“得”,樹的智慧在於捨得。如果大樹吝嗇自己甜美的果實,不肯分給鳥獸,那麼它永遠不能到達遠方去看這世界。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關頭它不捨得自己的尾巴,便無法得到自由與新生。而沙礫,因為懂得放棄自己的稜角、捨棄暫時的光明,才得以於蚌殼中蛻變為珍珠。智慧的大樹懂得捨棄,於是它的種子隨飛禽、走獸們來到了世界各地。智者若樹,懂得捨棄。

  “呼山不來,我去就山”,樹的智慧在於變通。然而我們的生活中卻有許多人不知變通,只知愚蠢地一條衚衕走到底。就像許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變優秀,不顧孩子自己的實際情況,盲目地要求他們考好分數、讀好大學。於是易中天先生批評道:龍,怪獸也;器,器材也;材,木材也。現在的家長讓孩子成為怪獸、器材、木材,就是不成人。這麼說也許過於絕對,但不可否認的是,只把“好分數好大學”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確實有些病態了。正如奧斯卡·王爾德所說,成為你自己,因為別的都有人做了。我們不必將自己禁錮在一條模仿他人的路上,而應綻放自己的芬芳,成為最好的自己。智慧的樹雖然沒有翅膀飛翔,沒有腳奔跑,但它知道變通,同樣到達了世界每一個角落。智者若樹,知道變通。

  就連三毛也曾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一半在土裡安詳,一半在風裡張揚。”樹的智慧可讓我們仔細品,然後便有思維的禮花在腦海中綻放。

  最新高考滿分作文範文四:夜半沉思

  夜半醒來,靜靜的思考下自己,感覺自己真難得需要靜一靜了。近年來,漸漸發現,自己的功利心是越來越重了。自己總希望凡事有個好的結果。沒有“好結果”感覺沒了做事的動力。在這煩躁、浮誇的世界裡,發現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沒了“清心”,沒了拂面而過的“清風”。有時,想寫篇文章卻也屢屢無疾而終。曾經懷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盡,再也寫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詩詞了,只得嘆曰:“吾才至此,盡矣!”

  仔細回顧近年來的自己,發現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靜下心來看完一本書,功利主義充斥了整個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發現,在前進的道路上,揹負的不再是“奮鬥”、“努力”這些加油劑,而是“功利”這沉重的石塊。

  在前行的道路上,時刻被“功利”驅使著。偶爾,心中的“聖賢”之氣,“士人”之風颳來,使內心很矛盾,很痛苦。發現自己不再是“讀書人”,沒有了浩然正氣,赤子之心逐漸被灰塵所湮沒。忽然發現自己成了沙灘上“撿貝殼”的孩子,隨著撿的東西越來越多,身上的包裹也就越來越重,難以前行。當有一天自己真的走不動了,便會狠狠地摔在地上,自己可能被摔得爬不起來,而千辛萬苦撿的“東西”便會霍然消失。

  婆羅門說,左邊布袋,右邊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佛曰:“放下,勘破,自在。”人上之路,每個人都揹負很多“布袋”,當自己的功利心越重***或貪心越重***,身上的布袋就越多,而負擔就越重,甚至有時難以前行。“功利”之人,當有一天“功利”消失,便發現沒了“功利”自己也就沒了前進的動力,逐漸地也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古人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當一個人有了廣闊的胸襟,便不會被身邊的“布袋”所纏繞,又何來煩惱;沒了慾望,又怎能被其他的“東西”所羈絆。

  人生百年,何其短暫,何須要讓自己變得如此沉重。超然物外方為聖賢,品一杯清茗,翻一卷詩書,有何等悠閒!傲立於高山之巔,撫琴一曲,弄簫斷玉,臥看雲捲雲舒,又何其自在。

  最新高考滿分作文範文五:文之常識

  古語云:“易有三訓,一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準”,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雲:“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云:“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矇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瞭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崙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恆,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死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準”,也正是憑藉常識,憑藉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繫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