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育兒的知識中班三篇

  關於中班科學育兒知識,家長們知道哪一些,下面小編整理了科學育兒的知識中班,供你參考。

  科學育兒的知識中班一

  讓孩子自由抒發情感

  科學家認為,允許孩子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抒發自己的情感,這對於培養心理健康,聰明伶俐的孩子,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允許孩子自由地表達感受的父母卻不多,尤其是對一些否定的、父母不喜歡的感受,孩子更是難以在父母面前表達。

  在兒童樂園裡,一個母親領著兩個孩子在玩木馬,男孩約六歲,女孩約三歲。只聽男孩似乎很生氣地對妹妹說:“萍稗,我恨你!”緊接而來的是母親的大聲訓斥:“小虎!她是你妹妹,你不應該恨她,你必須喜歡她!”情感是不能強迫的,阻止孩子表達感受的做腳,並不會改變男孩對妹妹的氣憤,只會使他不忠於自己的感受,教他把情感藏在內心,然後利用偷偷摸摸的方式,趁母親不注意或不在的時候發洩。

  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數以百計的例項之一。必須指出,這種阻遏孩子表達感受的做法,是很蠢的,它不僅阻遏不住孩子們的感受,而且還會使他們感到壓抑,對孩子的精神和

  心理健康都沒有好處。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即是當時阻止了,他們也會表達,並且是千方百計地表達。這就是為什麼兩個孩子早上打得頭破血流,下午又成為好朋友的真正原因。而我們,孩子的父母們,很可能會因此事相互之間幾個月都存有芥蒂,不能友好相處。

  孩子不但需要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且希望父母瞭解他們的感受。當他們害怕、無助或憤怒時,都會產生這種強烈的慾望。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慾望,進行一些卓有成效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做父母的,學會理解並表達孩子的感受的方法,既要正確,又恰到好處。

  你可以直截了當地對孩子說,“我瞭解你的感受”。可是這樣太容易了,不僅說服不了孩子,也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國外有一種叫做“反射情感”的方法,很值得我們一試。

  所謂“反射情感”法就是:父母將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話向孩子表示出來,講的形象一點,就是像鏡子一樣將孩子的感受反射出來。特別是對待兩歲左右的孩子,做起來非常容易,父母可以直接用孩子的字句來表達孩子的感受。

  譬如說,你的孩子因為與哥哥吵架,哭著跑到你面前:‘媽媽,哥哥打我:”在這個節骨眼上,絕大部分父母都會把哥弟招到一起,開始審訊:“你又打弟弟了,誰先開始的?”而利用“反射情感”的方法,就會使你完全擺脫這種a裁判員”的角色。當孩子哭著跑來向你告狀時,你只消同情地說,“哥哥打你,使你很生氣是吧。”“他打痛你了吧裡”如此,將孩子的感受用你的話反射給他,證明你很瞭解他的感受。幾次以後,孩子們再吵架,’他們自然就會“內部”解塊,不再請你出馬了。

  讓孩子單獨睡覺,不僅對孩子的健康有好處,而且也是每位家長的願望。但事實上,往往事與願違,大多數的孩子由於懼怕等原因,一般不願自己單獨睡覺。當你遇到這種情況,也可以用反射情感的方法,很好地安置孩子去休息。例如,一位母親剛把孩子安排上了床,孩子便從臥室裡跑出來,緊張而焦慮地說:“在我房間裡有狼!”按習慣的做法,母親會說:“家裡哪來的狼,快回去睡覺!”如果這樣,孩子更會糾纏不休,非要你同他一起睡不可。然而,當你用了反射情感法,效果就會大不相同。“好孩子,過來,你害怕狼是吧I”孩子會告訴你他如何怕狼。“你怕的狼是什麼樣子的?”孩子會繪聲繪色地把狼的形象並不十分確切地表達出來。“狼嚇壞了你對嗎?”母親沒有一句訓斥和安慰的話,只是用自己的話表達孩子的感受。這樣待幾分鐘後,孩子就會自然地對你說:“我想,現在沒事了,我可以去睡了。”不幾分鐘,孩子就會睡著了。

  這種反射情感的方法,就是幫助孩子發洩自己內心的感受,感受發洩完了,也就沒事了。相反地,如果我們不讓他們發洩內心的感受,就否定了他們正在形成的自我認定與自尊感,這樣只能是火上澆油,使孩子的情緒更加不穩定。

  科學育兒的知識中班二

  怎麼教孩子學會觀察

  要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觀察興趣是發展兒童觀察力的內部動力,兒童有了濃厚的觀察興趣,就會主動、持久、仔細地去觀察,就會發現平時不易發現的東西。否則就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因此,家長必須注意培養兒童的觀察興趣。怎樣培養呢?

  ***1***要讓兒童廣泛接觸和觀察周圍事物。社會和自然的各個領域都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就是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知識奧祕,父母的責任在於引導他們去觀察去探索。節假日,可帶孩子參觀名勝古蹟、博物館、紀念地,同時講述有關的人物、故事、傳說;引導他們觀察自然界的花草樹木,山石水土,江河湖海等等。比如,可帶低年級的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讓他們比較老虎、獅子、豹等動物的不同特徵,指出青松綠柳、牡丹與芍藥等植物的差別。還可讓孩子觀察大街上的車輛行人,認識商店陳列的各種商品和蔬菜。這樣,就可以使兒童增長見識,啟發思維,提高觀察興趣,進入高年級,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家長可帶孩子去體會名家名篇所創造的意境。如有的家長帶孩子到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西山的大覺寺,去體會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描寫的,隔笙竹,聞水聲,如鳴佩環,以及‘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著空遊無所依,的意境。由圖畫,而文字,而生活,然後由生活再返回文字、圖畫。如此迴圈往復,可逐步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

  ***2***要珍惜兒童的好奇心。好奇、好問是兒童的天性,孩子們對無限廣闊的大千世界提出的各種問題,往往使一些年輕家長窮於應付,有的家長因厭煩而拒絕回答,甚至申斥孩子,這種做法是不明智的。從表面看,孩子哄聲,大人省心,殊不知卻堵塞了一條發展孩子智力的重要渠道。正確的做法是:家長應熱忱而耐心地聽完孩子所提出的各種問題,然後再認真排難解疑。如果有不懂之處,可查閱有關書籍或請教別人,等弄懂了再予回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閱有關書籍,尋找答案。有些問題則不必急於回答,可從側面作些提示,啟發他們思考,或讓其去觀察,以培養他們善於思考,善於觀察的習慣。當兒童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和父母的啟發幫助解決了所提的問題後,他們觀察的興趣就會越來越濃。

  此外,家長還可以通過看電影、電視、圖書、畫冊、圖表和聽故事、聽音樂和玩遊戲等方式來培養孩子的觀察興趣和習慣來讓孩子學會觀察。

  科學育兒的知識中班三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孩子沒上學以前,隨父母和幼兒教師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獲得經驗,學習各種生活常識。入學後,就要轉入正規的學習。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各科教科書進行讀、寫、算、做的訓練。學習形式不同了,要求也提高了。因此,在臨近入學時,家長首先要使他們重視即將開始的學習,給他們買些書和文具,為他們安排好讀書、寫書和放文具的地方,給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同時,更要注重幼兒愛學習習慣的培養。

  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點:

  第一,要教會孩子如何做。這裡不只是“教”,而是“教會”。就是說,要教到使孩子自己會做。孩子智力的開發過程中,對任何動作的掌握都是緩慢的、漸進的。教孩子如何握筆,怎樣寫宇,都要一步一步地教,第一步教會了,再教第二步,不要幾步一起跨,這裡需要的是家長的耐心和細心。譬如,教孩子握筆的姿勢,就要從右手的一個指頭一個指頭地教起。先讓孩子學會每個指頭怎樣放、怎樣用力,指頭與筆桿怎樣協調動作。再教本子放在什麼地方,左手的位置,還要教寫字的姿勢。然後,使各個動作協調起來,才能握得好。用句老話說,這就叫“手把手地教”。對孩子,只有這樣教,才能教得會。單單靠講幾次,那是很不夠的。

  第二,要反覆練習。教給孩子一個字,一次教會了,還是不鞏固,因孩子對周圍感興趣的東西太多。必須反覆地進行練習,要練得熟,熟到習慣成自然的程度。在練習的時候,要求要嚴格,一個動作也不能馬虎。特別是在糾正壞習慣和錯誤時,更要如此。譬如,有的孩子寫字頭總是朝左邊歪,對這種習慣不是一次兩次就能糾正過來的,要從坐姿,本子的放置,兩隻手的位置等來糾正,要看著孩子一筆一筆地寫,直到糾正過來為止。過一時期,再仔細觀察一下孩子的姿勢,出現反覆,及時糾正,有了進步,就要及時地給予鼓勵,讓他有信心和興趣,習慣就容易形成了。

  第三,要樹立榜樣。孩子的模仿性很強,尤其是要具體地學習一種動作和事物時,都要先看看大人的動作。根據這一特點,我們就要充分發揮孩子的模仿力來培養教育他。如果想讓孩子學會握筆,就可以買張怎樣握筆寫字的掛圖讓孩子看;如果想讓孩子字跡端正、書寫整潔,就找一本樣子放在桌子上讓孩子看。在家庭中,樹立榜樣最重要的是父母自身要做好,否則很難幫助孩子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第四,要各方面相互配合。兒童教育上的任何事情都是相互關連的。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孩子筆記本整潔,不僅要教育孩子愛惜筆記本,還要讓孩子在其它方面也注意整沽。首先,手要洗乾淨,如果手上滿是搪汁或泥土,寫起字來就會把筆記本弄髒;如果能給孩子的教科書包上一個漂亮的封面,保持得很整潔,那孩子也會對筆記本加以愛護,如果整個房間每樣傢俱都很整潔。

  第五,要注意客觀的可能性,要求要逐步提高。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往往超過孩子所具備的客觀能力。孩子年紀小,剛剛開始學習,不可能一下子就學會很多東西,要一步一步地來。如果離開了這一點,對孩子提的要求過高、過重,事情就容易走向反面。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