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側身進攻技術介紹

  乒乓球進攻戰術有左推右攻、推擋側身攻、推擋、側身攻後撲正手、左推結合反手攻這幾種技術,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關於乒乓球側身進攻技術的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我國最成功的教練之一蔡振華說過,“歐洲選手的身體特點普遍是軀幹短而四肢長,故四肢的絕對力量要大於我們,軀幹轉動的靈活性卻不如我們,所以他們左半臺反手進攻的使用率高而且威脅比較大;亞洲選手的身體特點普遍是軀幹長而四肢短,所以我們要突出軀幹轉動的速度和力量來彌補四肢力量的不足,利用靈敏的跑動先於對手發力而佔據主動。這也是我們提倡突出正手的使用意識,加強側身進攻質量的主要原因。”

  在如今的激烈對抗中,提倡全臺無盲區的進攻,側身位的進攻由於在位置上無遮擋物,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全身的力量擊球,以最高質量給予對手最大的打擊。

  如果把選手的各項技術比喻成各種武器,側身位的進攻往往都是選手各自的——核武器。

  大側身:當來球為底線球但速度不快時,或是在中近臺出現機會球時,自己主動發力運用。如果對手發球或接發球出臺,控制球過高,相持中回球質量較低時包括與削球對抗時的連續發力和中遠臺的對拉等。由於動作幅度相對較大,要求進攻者讓出足夠的空間,才能發上力。高質量的擊球可以形成直接得分,在局面上佔據主動,為自己鼓舞士氣。

  ***右手***選手軀幹最大限度向右轉動,軀幹從拉手到動作結束近似180度的旋轉。先利用滑步或後交叉步完全移動到檯面左側,同時使重心完全落在支撐的右腿上,手臂順勢充分展開,利用支撐腿的發力蹬地,迅速轉動軀幹,同時揮動大臂,收縮前臂,轉動手腕手指調整擊球角度,協調地把力量集中在擊球點上,最後把重心交換到左腿完成進攻動作,屬於大幅度的重心交換。在相持和反拉時側身的位置要距離球檯遠一些,才能更好地發揮向前的力量。如韓國的柳承敏嵊州的過杭鋒和樑乃若。

  中側身:在下旋的半出臺球和上旋的中近臺主動進攻時,自己主動發力或借力發力都可以運用,如在對手進攻質量較低時進行中近臺的快帶。如今在高水平對抗中,反手相持佔據主動後的中側身搶攻越來越頻繁,它可以幫助選手在相持中加強主動,高質量的擊球還可以形成直接得分。防守中運用可以擺脫被動,實現防守反擊。

  與大側身相比,選手軀幹完成動作時轉動的幅度要小一些,約在90至120度。利用碎步或滑步移動到檯面的左側,減少重心下壓的力量,拉臂的距離不要過大,擊球動作要緊湊,突出重心的轉換速度和前臂的收縮速度,使回球具有高質量的同時自己有時間還原。

  如王勵勤搶拉側身位的半出臺球和反手加力後的側身中近臺進攻,速度快力量大,往往給對手致命打擊孔令輝的中側身反拉命中率非常高,大大彌補了反手力量的不足。

  小側身:在我們業餘球手裡小側身運用是最多的,在我們嵊州的有:小弧圈後***小側身***打的——裘益洪;利用自身膠皮優勢搓中***小側身***起板打的——裘建東;在側身不到位時運用***小側身***打的——陳杰。

  這些都是業餘球手在長期的實戰中建立起來的很實用的打法。小側身——在高速對抗中、快速相持時或被動發力時運用。比賽中使用小側身有一定的難度,對手腕、前臂的柔韌性和靈活性要求很高,選手多在不能及時讓開位時用作應急手段。直板由於手腕靈活性的優勢,使用較多。

  另外,小側身在小三角位置上的晃、挑、撇拉中使用,可以開闊進攻的區域。選手小幅度地***小於30度***轉動腰部,藉助碎步迅速讓開位,佔地面積和移動範圍較小,有利於快速還原,快攻打法也常用單步讓位,手上的動作比較簡潔,突出前臂和手腕的小肌群力量,收縮速度要快,重心交換幅度要小。如馬林的小側身可以利用前臂和手腕摩擦高狐線或低狐線,形成過度或快帶,為正手的連續進攻創造條件。

  側身步法練習方法

  通過徒手步法訓練和多球訓練,提高啟動速度,才能及時側開身。

  加強協調性——側身進攻是通過腿、腰、手配合發力的,多進行徒手揮臂訓練,或持較輕的器械模擬相應動作。盲目只靠胳臂發力,不但突出不了力量,還容易受傷。

  意識訓練——多看比賽,有條件更可用DV錄下自己的比賽,分析自己和其他人側身使用的合理性,加強反手與側身運用相輔相成的理解。設法提高側身前一板球的質量,加強側身的有效性。

  力量訓練——好的意識需要身體的能力做保障,否則即使能想到,卻做不到,即使做到,也達不到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