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基本功技術講解

  跆拳道運動鍛鍊提高人體的速度、力量、靈敏、耐力等身體素質,有效強身健體。跆拳道還是身心的雙重修煉,它能使人克服消極、軟弱、怯懦的弱點,培養積極、頑強、果斷、堅毅的精神,禮讓、謙遜、寬容的品德,使人變得更加的自信、自主和自立。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跆拳道的基本功講解。歡迎閱讀。

  跆拳道基本功

  1. 跆拳道基本功練習—剛直硬打

  不論是在比賽時還是在實戰中,跆拳道的進攻方法都是十分簡捷而實效的。對抗時雙方都是直接接觸,以剛制剛,用簡練硬朗的方法直接擊打對方,或拳或腿,速度快,變化多;防守的動作也是以直接的格擋為主,隨即是連續的反擊動作。防守時很少使用躲閃防守法,追求剛來剛往,硬拼硬打,儘可能保持或縮短雙方間的距離,以增加擊打的有效性,在近距離拼鬥中爭取比賽或實戰的勝利。

  2. 跆拳道基本功練習—內外兼修,功法獨特

  跆拳道理論認為,經過專門訓練,人的關節部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威力,特別是拳,肘,膝和腳四個部位,尤以腳和手為甚。長期專門練習跆拳道,可以使人達到內外合一的程度,即內功和外力達到統一的巔峰。由於無法確定人體關節部位武器化的威力和潛力到底有多大,只有通過對木板,磚瓦等物體的擊打來測量驗定練習者的功力水平。功力測驗是跆拳道訓練水平,晉級考試,表演和比賽的一個重要內容,以此顯示出跆拳道獨特的功法和特點。

  3. 跆拳道基本功練習—以擊破為測試功力的手段

  跆拳道在向外推廣時,大多是以這種擊破的方式向人們展示其威猛無比的功夫,這種方法是用拳、掌或腳分別擊碎木板、磚瓦,以此檢驗和測試練習者的功力程度。這種獨特的方法現已成為跆拳道訓練、晉級升級、表演比賽的一個主要內容。

  跆拳道基本功教學

  1.強調氣勢,發生揚威

  無論品勢還是競技跆拳道,都要求在氣勢上給人以威嚴,多以發出洪亮並帶有威懾力的聲音來顯示自己的能力。尤其是在競技跆拳道比賽中,雙方練習者都會以規則允許的發聲來提高自己的鬥志,藉以在氣勢上壓倒對手,甚至在出擊時配合擊打效果使裁判得以認可,爭取在心理上戰勝對手。所以,跆拳道練習者都要進行專門的發聲練習。

  2.禮始禮終,培養良好道德品質

  跆拳道給人們留下的較深的印象是,跆拳道練習者始終是在不同的場合行禮鞠躬。這是因為跆拳道練習者始終把“禮”作為訓練內容,強調“禮始禮終”,即練習活動都要從禮開始,以禮結束,並突出愛國主義。要求跆拳道練習者在練習技術的同時,在道德修養方面也要不斷提高自己。通過用行禮的方式向長輩、教練、老師、隊友鞠躬施禮,使跆拳道練習者養成發自內心的行禮習慣,以養成恭敬謙虛、友好忍讓的態度和互相學習的作風,並培養其堅韌不拔的意識品質。

  跆拳道的基本功--三大動作

  擺踢

  動作規格:從左勢實戰姿勢開始,右腳向後蹬地,身體重心前移至左腳,左腳支撐,右腿屈膝提起;左腳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向內旋轉約180度,右腿膝關節內扣,右腿向左前方伸出,伸直後用腳掌向右側用力屈膝鞭打,然後右腿順勢放鬆屈膝回收,落回原地成實戰姿勢。

  動作要領:1、起腿後右腿屈膝抬過水平,然後內扣。2、右腳要隨轉體儘量向左前伸展。3、右腳掌向右鞭打時要屈膝扣小腿。4、鞭打後順勢放鬆。

  易犯錯誤:提膝後直接向前方伸直右腿,沒有做膝內扣動作,因而影鞭打後不放鬆,落地姿勢改變。

  進攻部位:頭部、面部、胸部。

  分解教學:1、從左勢實戰姿勢開始。2、右腳向後蹬地,身體重心前移至左腳,左腳支撐,右腳屈膝前提。3、左腳以前腳掌為軸,腳跟向內旋約180度,同時,右膝稍內扣。4、右腿伸膝,右腿向左前方伸直。右腳在屈膝扣小腿動作的帶動下,向右用前腳掌做鞭打動作。5、右腳鞭打結束後,放鬆屈膝回收,落回原地成左勢實戰姿勢。

  後踢

  動作規格:左腳掌為軸內旋約90度,上身旋轉重心移到右腳,屈膝收腿直線提出,重心前移落下。動作要領:1、起退後上身於小腿摺疊成一團。2、動作延伸,用力延伸。3、轉身,踢膝,出腿一次性完成,不能停頓。4、擊打目標在正前方稍偏右。

  易犯錯誤:1、上身,大小退不折疊,直腿往上撩。2、轉身,踢腿有停頓,不連貫。3、擊打成弧線,旋轉發力。4、肩,上身跟著旋轉,容易被反擊。

  劈腿

  動作規格:實戰姿勢開始。右腳蹬地,重心前移至左腳。同時,右腿以髖關節為軸屈膝上提,兩手握拳置於胸前;隨即充分送髖,上提膝關節至胸部,右小腿以膝關節為軸向上伸直,將右腿直舉於體前,右腳過頭。然後放鬆向下以右腳後跟***或腳掌***為力點劈擊,一直到前面,成實戰姿勢。動作要領:腿儘量往高、往頭後舉,要向上送髖,重心往高起;腳放鬆往前落,落地要有控制;起腿要快速、果斷;踝關節要放鬆。劈腿的主要攻擊部位有頭項、臉部和鎖骨。

  易犯錯誤:1、起腿不夠高,不夠充分,重心不往高起;2、踝關節緊張,往下壓太用力;3、重心控制,腿控制不好,落地太重,4、上身後仰太多,應隨重心一起前移,保持直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