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口語表達技巧

  教師工作是一種傳播人類文明,對學生啟智、育德、健體、益能的實踐活動,教者在具備堪為人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較強的責任心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智力和知識水平才能擔當教育教學工作。教師的責任就是傳業授道解惑的,這就要求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要十分的強,不僅將自己的知識講出來,還需要將知識講明白,讓學生可以聽明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需注意的兩個問題

  1、科學性的問題

  課堂上教師的授課語言既不同於一般的生活口語,也有別於書面語言,而是一種規範化的口語。我們有些老師在授課時對這一方面就不太注意,有時把生活中的語言帶到課堂上來,這樣就使得一些問題的闡述缺少準確性和科學性,給學生掌握知識帶來了難度。比如,有的老師在講授除法時,把“10除以2”常常說成“10除 2”這樣就使學生接受了錯誤的知識,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亂,接受知識就有了難度。因此,教師語言首要的一條就是必須具有科學性,要符合語言學的一般規律,符合語法、邏輯的要求,做到知識正確、讀音準確、用詞恰當。否則,不僅給學生接受知識造成障礙,而且會貽害學生終生。

  2、生動性的問題

  教學語言雖然要具有科學性,要求規範化,但它又有別於書面語言,它還要求具有生動性的特點,只有生動才能使學生愛聽,才能幫助學生儘快地掌握知識,消化理解授課的內容。要在教學中體現生動性的原則,必須做到兩點:一要通俗,二要形象。這兩點都有助於學生把課聽懂。一個大學畢業生分到一所中學教初中化學,面對剛剛接觸化學這門知識的初中學生,他不是由淺入深地講解基本知識,而是憑個人興趣大講特講一些深奧的化學問題和現象。儘管地講得津津有味,可學生卻如墜五里霧中,根本聽不懂他講了一些什麼,浪費了時間,影響了教學進度。這種有悖於通俗性原則的授課方式輕則影響學生的成績,重則使學生喪失了對一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形象性的問題也是使課堂生動起來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中小學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中小學階段是形象思維高於邏輯思維的階段,學生們對形象性問題的理解掌握能力要高於對抽象性問題的理解掌握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師要通過形象化的手段把枯燥深奧的知識講解得通俗易懂,化枯燥為活潑,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近,使學生聽得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學習拼音,這對剛剛上學的孩子來說具有很大的難度,授課難度大,內容枯燥,如果不採用形象化的手法,很難使小學生們掌握這些拼音字義。有的老師就採用形象化的手法,根據拼音的字形、字音編成一些形象性強的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這樣就使學生在趣味性很強的教學中,靠形象的幫助掌握了拼音,學會、聽懂了老師所講的知識。

  因此,筆者認為,無論你課堂上採用哪種授課方式,也不管你要給學生傳達什麼知識,在授課時,千萬不要忘記了口語表達中的這兩個基本問題,否則只能是事倍功半,非但達不到目的,反而會走向努力的反面。我想這不會是老生常談,而應該是令我們中小學教師時時注意的。

  二、

  1、準確簡明,富有示範性

  教師向學生傳授的知識,具有嚴密的科學性,這就要求教師用準確嚴密的語言表達,保證知識傳授的正確性;而辭不達意或模稜兩可的含混語言,只會干擾知識的傳授,造成學生思維混亂,破壞教學氣氛,影響教學效果。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有足夠的資訊量,教師說話還要簡潔明快、乾脆利落,而不能拖泥帶水,口頭禪,或重複一個詞等,更不能信馬由韁。此外,由於中小學課堂教學***特別是語文教學***還兼有對學生進行規範語言的訓導和陶冶任務,教師還應注意自身語言的規範性和示範性,用值得學習仿效的準確簡潔的語言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能。

  2、真誠含蓄、富有啟示性

  教師的口頭語言,要能夠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撥動學生心絃,使學生產生心理、感情上的催動和激勵作用。教師一句激勵性的話,常能讓學生銘記不忘。而要啟發,就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或中肯,把話講到點子上,講到學生心坎裡;或含蓄,給學生留有思考回味的餘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飽含感情的語言,不但能作用與人的感官,更作用於人的心靈,情感是語言啟發,激勵作用的核心。關鍵在於教師要做到情真。真,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悲者,雖悲不衰;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真想無聲而衰。真怒未發而威,真親未笑而和。情語動人,既能策人奮發,又可催人淚下。這應是老師口頭的至高境界。

  3、通俗生動,富有幽默感

  由於教材是用規範的書面語表達嚴整的知識體系,不少文段內蘊繁富,教師讀過或學生看過未必能理解、記住。這就要求教師能把某些概括性強的語言表達得明確、具體、通俗、讓學生一聽就懂;對一些抽象的內容,教師應儘量用形象性強的語言,把內容描繪得生動些,甚至將所要傳授的知識勾畫成一幅幅鮮明的圖畫,以使學生形成清晰而深刻的印象。同時,語言要幽默。一方面,幽默能增強講授內容的形象性和鮮明性,內容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有助於聽者的記憶和理解;另一方面,青少年學生腦神經系統的發育還不成熟,要發展其邏輯***抽象***思維,也離不開形象思維為特徵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幽默的教學語言***特別是內含哲理的幽默語言***是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方面。

  4、條理清晰,富有層次感

  各科教師的口頭語言都應合乎語言規範,語言流暢貫通、明晰顯豁。語無倫次、條理不清,是教師語言的大忌。同時,學科不同,年級不同,教師的語言表達也應有所不同,要體現出教師語言的層次感。

  其一,文理棵相比,通常是文科的描述多一些,理科的論證推理多一些。所以文科教學強調教師語言的鮮明、生動、富有形象性;理科的教學強調準確、嚴密、富有邏輯性。

  其二,對各方面表現較好的學生,宜用鼓勵性語言,語氣莊重嚴肅,使其正確對待自己;對比較後進的,有自卑感的學生,用語要平和、親近,多表揚少批評,少講或不講刺激性強的話。

  其三,學生的知識層次和年齡不同,對教師的語言接受程度也不同,教師必須從學生的特點出發,或用生動形象、富有知識性、趣味性的語言***對小學生和中學低年級***,或用科學性、邏輯性、啟發性的語言***對中學高年級***。

  其四。同樣是批評,男生性格粗獷,對於外界刺激的反應較小,可能感到不痛不癢,毫不在乎,就需要適當加重語氣和措辭的分量;女生對外界刺激比較敏感,用語不當容易挫傷其自尊心,就要用溫和些的措辭、舒緩些的語氣,防止其消極情緒的產生。總之,教師在課上課下,都應視具體情況,在語言運用上細加斟酌、選擇。

  5、抑揚頓挫,富有節奏感

  美國心理學家塞門斯指出:“在教師的許多特徵中,語調佔著一個重要的地位。從根本上講並不是教師的技能和裝置中一個重要的部分,但是一種不好聽的或低沉的語調很可能阻礙教師事業的成功。”有人向學生做過“習慣何種語言”的調查。結果是:節奏快的33.5%,慢的9.7%,時快是慢的5***%;聲音高的38.2%,低的10.2%,時高時低的50.7%。這個調查說明,教師的口頭語言要講究聲調、音速和節奏。聲調,要有高有低,有起有伏;但高時不可嗓門過大,聲嘶力竭,低時不可嗓音過小,使人難以聽清;要高低不懸殊,起伏不太大,否則,學生的感官難以接受。音速,要快慢適宜。過快,學生無思考的餘地;過慢,又浪費課堂時間。教學語言的節奏,是教師內在感情引起的語言的輕重緩急變化決定的。要做到平穩、分明、適度。要使語句的繼續疏密、語氣語調的剛柔抑揚與思想內容的轉換節奏,與教師感情的變化起伏相一致,做到抑如平湖秋水、揚若天女散花、頓似金戈鐵馬,挫像雷霆萬鈞。這樣,才會在學生內心深處掀起波瀾。就一堂課來講,起始階段的語言,宜新穎、有趣、簡明並舒緩徐進;分析階段的語言,宜準確,深邃、犀利且波瀾伏揚;課堂高潮的語言,宜情采飛揚且漸趨昂奮;結束階段的語言,宜概括重述且微昂微收。這樣以素質教育激發人而的興趣,以音量撥動學生的心絃,以音速牽動學生的思想,以音色哄染課堂氣氛,從而使課堂教學深刻形象,生動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