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的前弓後蹬步

  楊氏太極拳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生活中我們時常看到中老年人練習楊氏太極拳,掌握楊氏太極拳的要領,不僅能起到養生的目的,還有不錯的強身健體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楊氏太極拳前弓後蹬步的練習要領

  練習要領一、站位

  楊氏太極拳中弓蹬步的定勢,要做到前腳掌朝正前方,後腳掌外斜45°至60°,並且兩個腳掌之間的橫向距離與肩膀同寬。

  即前腳的外側沿同後腳的腳心與兩肩峰的下垂點落在兩條平行的直線上,習慣上把這個距離稱之為“自然襠”。兩腳的前後距離由練習者的出步能力所決定。前腿弓滿,後腿蹬展,左右兩胯橫平。

  軀幹直豎,兩肩與兩胯上下相合,脊柱不扭不擰。身體的重力垂線,即百會與會陰垂直到地面上的落點,在兩腳間的前2/5處。也就是前腳的湧泉至後腳跟***兩勁點***連線的後4/5處。

  練習要領二、勁力的走行

  要練好“其跟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走勁要領。

  兩張“腿弓”要張好

  前腿“弓滿”是指前弓腿的腳前掌至命門處這一張弓的弓背上張力要均勻一致,要達此要求,膝蓋的位置就成了關鍵。

  若膝蓋越過足背就會形成一張“斷弓”,整個弓背會折成“三節棍”,腰力不能下達湧泉,根力也不能上達命門。

  上下之力只會滯留在膝間這個三角區內,形成對膝關節的強大壓力和衝擊力,這樣不但破壞了弓蹬步周身之力的完整和通達,而且必然出現散架,練出體病,造成對膝、踝關節的損傷。

  楊氏太極拳拳法作用

  楊氏太極拳通過改善我們的大腦功能,調節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活動,對於白領亞健康產生的神經衰弱失眠、頭暈、頭痛、過度疲勞等疾病,有著顯著的健腦去病的作用。而且太極拳要求我們全身要放鬆,使得人體的血管阻力減少,能夠加速我們的血液迴圈,減輕心臟負擔。太極拳的呼吸是採用的腹式深呼吸,氣沉丹田,能夠對五臟六腑有著良好的按摩保健作用。

  具體健身作用反映在:

  一、改善神經系統:太極拳要求整體放鬆,外示安逸,“動中求靜”、“用意不用力”練法,使中樞神經系統獲得充分休息,使神經興奮、抑制作用不斷得到調整。

  二、提高呼吸質量:太極拳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逐步做到勻、深、柔、緩的腹式呼吸,使肺部和橫膈膜做縱向的舒張、伸縮、提高了肺泡通氣換氣功能。諺雲:“呼吸到臍,壽與天齊”。足見腹式呼吸的功效。

  三、改善臟腑功能:由於“腹式呼吸”的舒張、伸縮形成自主的內臟按摩,有效地促進了全身各組織器官的供血,協調了臟腑之間的功能。因為太極拳非常重視腰胯脊柱鍛鍊,腰背虛實運動能夠強壯腎臟。《醫貫》說:“腎陰為上行夾背至腦中為髓海”,中醫學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腎壯而百病不侵”。

  四、增強肢體活動:太極拳要求“勢走弧圓、勁走螺旋”,“上下相隨、內外相合”,“一動無有不動 ”的全身心運動。使全身各大小關節,骨骼、肌肉都參與這種輕柔、舒展、連綿不斷的運動。使肌肉富有彈性,各關節、骨骼間的血液供給、新陳代謝得到改善。

  五、疏通經絡隧道:太極拳要求向上要“虛領頂頸”,向下要“鬆到腳底”,“意落湧泉”。中部要求“氣沉丹田”,“主宰於腰”。這是鍛鍊任督二脈以及帶脈、衝脈的重要方法。四肢在輕柔、連綿、纏繞運動中要意勁貫達到肢體四梢。從而疏通了人體十二正經。

  楊氏太極拳的正確要點

  l、頭要虛虛領起

  頭容正直,神貫於頂,《十三勢行功歌》中有“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之說。

  練拳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意念頭頂好似有物,含有虛虛上頂之意,這樣才有精神,才能達到滿身輕利。

  2、守住中心

  前人太極拳理論中有以“中土為框機之軸”“以腰為軸”,就是強調以身為中心,所謂“中土”的中字,不單純指身體在前後左右之中的中字,還應作中央、中心解。

  拳論日“主宰於腰”,不僅強調腰部運動的機能,也指出了這裡是中心所在,也是重心所在。

  我們做雲手動作時必須以腰為軸,帶動四肢、軀幹有規律地運轉。

  即“源動腰脊轉股肱”,軀幹要中正,不散漫,不歪斜,才能立身中正,守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