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佔據空間嗎教學反思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的內容,本課要讓學生認識到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六課。本課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驗驗證,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並從中養成良好的科學習習慣,我以學生為主體,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幾點問題:

  一、課堂組織欠缺,沒有規範好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課堂內容雖然完成,但僅僅是完成而已。主要表現在告知實驗目標不清晰、實驗操作分配不明確等方面。雖然給小組組長進行了任務的分配,但是卻沒有培養組長去對組員再分工,本想組員輪流有機會動手實驗,但操作起來,學生也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應該依照自己的長處發揮在小組中的作用。

  二、有的知識點過於對教材生搬硬套,造成不結合生活,學生理解困難。這節課的內容本身較抽象,更應該結合小學生特別是三年級的學生易於理解的方式來教學。例如,教參中提到用理解空氣粒子的方法理解空氣被壓縮完成書本上的畫圖,上下來效果不好,課後想下,不如給學生看文具盒子,裡面裝了筆等文具,換成大或小的文具盒呢?這樣就便於三年級學生理解“空間”的壓縮與擴張這個概念。

  由於以上原因的存在,加上內容本身較抽象、多。這節課的時間比較倉促,導致知識點的理解猶如走馬觀花。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想好怎樣培養一個有序的科學學習環境,怎樣找到適合小學生的語言、教學方式,是對我教學方式首要改進的問題。

  篇二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六課。是在學生認識了水和空氣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就《空氣佔據空間嗎》這節課的教材對於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既陌生又難於理解。因為空氣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氣體,這比固體、液體佔據空間顯得更抽象。需要通過具體形象的事物,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去體會、去發現空氣確實是佔據空間的。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質疑、探究、自主學習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通過教學,我有以下體會:

  一、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課前與學生一起討論學生熟悉的《烏鴉喝水》童話故事中的烏鴉是用什麼方法喝到水的,讓學生通過故事中體會小石子把水的空間佔了,水讓出空氣給小石子,水就上升了來理解“佔據空間”的含義。開課利用學生熟悉又喜歡的氣球,全體一起比賽吹氣球,激發學生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觀察氣球的變化,怎樣吹氣球才能把氣球吹得更大些,同時全班同學都體驗到了吹氣球並不是很難得的事情,為後面的研究活動在瓶子中吹氣球有的能吹氣球,而有的怎麼用了那麼大的力氣就吹不起來呢起到了很好的對比作用。

  二、靈活處理教材,有效開展教學活動。

  教材上安排了三個活動分別研究空氣佔據空間和比較水和空氣佔據空間的不同特點。雖然教材上安排的探究活動能很好的幫助學生掌握空氣佔據空間的概念,但通過試教和請教有經驗老師,發現教材上的探究活動學生操作起來不方便且難度較大,改用在瓶中吹氣球***一個瓶子沒有打孔、一個瓶子打了孔***進行對比,使學生髮現,相同的瓶子相同的氣球,為什麼一個能夠吹起來,而一個吹不起來呢,進而進行思考、尋找產生不同效果的原因。通過比較、討論知道:原來沒孔的瓶子是空氣佔據了瓶子的空間,我們就不能把氣吹進氣球,有孔的瓶子當我們把氣吹進氣球時,瓶子裡的空氣就會從孔中出去,讓出空間給氣球,氣球就吹大了,由此得出空氣是佔據空間的。

  在探究水和空氣佔據空間的不同後,教材希望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說明水和空氣佔據空間的不同,這對於學生來說難度很大,我適當降低難度,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水和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經反饋,學生用文字記錄的非常準確。

  用維恩圖比較水和空氣佔據空間的特點,對三年級剛開始學習科學課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並且我在上這節課時,有關這節課的前面內容學生都還沒有學習,考慮到學生是第一次接觸,我採用了動畫的形式幫助學生理解維恩圖的含義。

  三、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中心”的基本理念。

  本節課的兩個探究活動,給足了學生探究時間。前一個探究活動,在學生沒有找到一個氣球能夠吹起來,另一個沒有吹起來時,老師並沒有急於暗示學生,而是引導小組成員仔細觀察,一起尋找原因,在學生圍在一起觀察時,自己發現原來兩個瓶子的不同,得出空氣是佔據空間的。第二個活動用注射器對比研究水和空氣佔據空間的特點,我採用了讓學生簡單設計實驗方法後自己再學 習 老師提供的實驗方法,通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出水與空氣佔據空間的不同。

  學生在寬鬆的環境下,在教師的引領下,大膽的參與到探究活動中來。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有機會去議、去說。在盡情地實驗中,創新了思維,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了培養。

  四、注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

  通過在網上聽課及自己試教,發現這節課對學生來說知識內容難度大,對教師來說課堂紀律的控制難度大。學生很容易將注意力分散到各種材料上去,而不按要求研究本節課的學習任務,我時刻關注學生課堂上的表現,不時對錶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評價、表揚,並用五星記錄各個小組的突出表現,激發學生的良性競爭,並用適當的方式如把沒有認真傾聽同學發言的學生點起來複述其他同學的觀點,教育學生傾聽同學的發言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我們要從同學的發言中,發現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本節課存在的不足之處。

  1、由於我對電子白板的使用不是很熟悉,在學生學習課件上的實驗方法時,電子白板的按鈕擋住了課件上的字,我想把它移動一下,結果翻到了下一頁,並且一時間弄不回來了,我應加強對電子白板的學習。但是學校教室裡的電子白板沒有更新,與我們上課的電子白板不一樣。當然無論怎樣,是我上課前沒有除錯好造成的失誤。

  2、如果課堂上對學生的指導再緊湊一點,擠出一兩分鐘的時間,就可以用拓展內容檢驗學生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

  篇三

  《空氣佔據空間嗎》是新版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水和空氣》的第六課。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識到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佔據空間。然後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佔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後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裡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水面為什麼會上升?”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麼叫佔據空間,是石子佔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裡的水擠出來,用什麼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定,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佔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並且能保證兩個同學一個小組,進行充分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去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當學生充滿好奇地將一團紙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種期待,那種新鮮感,那份激動的心情,寫滿在學生的臉上,“我們的紙沒溼!”學生實驗後的驚訝與興奮,和“我們的紙怎麼溼了?”一臉的疑惑與不甘,那都是學生能夠親手實驗,能夠充分探究後的寶貴發現。從這一實驗又緊扣著進入下一實驗,去探究“空氣佔據空間的變化”,學生的探究由老師扶著走,進而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髮現了,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卻不能,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也鍛鍊了他們動手的能力。如果這裡只是教師直接講,而並沒有讓他們親身實踐,學生是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變化,更不會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獲得的豈止是科學知識……

  三、平等對話,引學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課的兩次探究實驗中,並不是如老師所願的,所有的學生都能探究出正確的結論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於實驗結果是存在異議的。比如說,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溼實驗時,有些學生就說我們的紙溼了,而此時我也並沒有責怪學生操作有誤,或者粗暴地說他們做得不對,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為什麼你們的紙會溼?而人家的沒有溼。”學生通過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知道了,原來是自己的杯子沒有豎直倒扣入水中,而導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裡,趕跑了裡面的空氣,所以紙溼了,如果豎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較快的話,水是流不進去的,進而知道是因為空氣佔據了空間。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有學生彙報說:向下壓活塞時,裝水的注射器能被壓下去,裝空氣的注射器不能被壓下去。實驗結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組聽了他們的彙報,都不贊同,也有的小組,贊同他們水是能夠被壓下去的,而我並沒有一票否決他們,而是鼓勵全班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並且親自指導了彙報結果錯誤的小組,當他們再次實驗時,才發現了,是自己實驗操作的失誤和沒搞清物件才造成的。我鼓勵他們將現在實驗結果再向全班同學彙報一遍,並且引導他們分析了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老師引領著學生走向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教學生分析實驗尋找失敗的原因,教學生不怕失敗,在反覆實驗中,得出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踐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許在這一堂科學課中,學生都能有所體會。科學探究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實驗與發現中才獲得真知的,給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交流平臺,以平等地態度對待他們,已朋友的身份引領他們,學生的探究會更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縱觀整節課,教學層次比較清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輕鬆而和活躍。但總覺得自己選的課文是最後第二課,前面跳開了很多課沒有上,學生很多知識和能力方面還是欠缺了點,自己的教學也不夠流暢,準備還不夠充分,在內容上還可再充實一點,讓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