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正面和背面閱讀答案

  《生活的正面和背面》告訴我們生活總會有順境逆境,要勇敢面對逆境,才能獲得成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生活的正面和背面》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生活的正面和背面》原文閱讀

  ⑴老鄉來的時候,我的公司正處於風雨飄搖的生存狀態。我的一個曾經所謂的好朋友買通了我的財務主管,正在通過一些不道德的手段惡意收購我的公司。我被他們搞得焦頭爛額,疲憊像密不透風的牆,擠壓得人有些透不過氣來。

  ⑵兩年前外出打工,在建築工地當力工,每頓飯都是兩個饅頭一碗湯,幾個月下來,人整個瘦了一圈。就在要完工的時候,不小心從二十多米高的跳板上掉下來,幸好被下邊的跳板擋住了,不然定摔個粉身碎骨。

  ⑶他的腿骨折了,躺在醫院裡,工友給他的妻子打了電話,可遲遲不見妻子來。一個月之後,他拄著柺杖來到工地,向工頭索要工資,工頭欺負他老實,說他住院的一個月,花費了很多錢,要從工資里扣除,最後他只拿到了很少的錢。

  ⑷回到家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和他離婚了。

  ⑸ 這是一個被命運戲弄的人,一個走在生活背面的人,一個在生命中不停地經歷雪天的人。他什麼都沒有了,只剩下一條瘸了的腿和一根柺杖。那一刻,他癱倒在地 上,生活彷彿一下子就走到了盡頭。但不久他就清醒了過來,他想到自己的孩子和上了年紀的父母,他們還需要他。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覺得,一個男人, ⑹所有人都以為他會從此絕望了,但他沒有,並不是他懦弱,而是他覺得,有些東西失去了就無法再追回來,像感情。而有些東西,失去了還可以找回來,像尊嚴,像那些被劫匪搶走的錢財。

  ⑺他從體弱多病的父母那裡接回來自己剛剛5歲的孩子,他拄著柺杖開始收拾自己破爛的家,從親戚那裡湊了些錢,蓋了豬圈,買了幾隻豬崽,孵化了一大群雞鴨鵝。每天起早貪黑地飼養它們,那是他唯一的希望。

  ⑻可是他似乎註定了要奔波在生活的背面,先是他的豬,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怎麼喂也長不大,然後是他的雞鴨鵝們,正趕上流行“禽流感”,不管是禽肉還是蛋,都賣不出去。他的頭髮在那一夜白了許多,那可是他全部的希望啊!

  ⑼ “可我不能就這麼倒下去了,我不想一輩子生活在別人的同情和憐憫裡。”老鄉對我說。他又一次拄著尊嚴的柺杖站起來了!他在厄運裡苦苦掙扎,就是為了求得能 與人平等站立的尊嚴。他又開始他雄心勃勃的計劃了。他想利用家裡寬敞的園子建一個蔬菜大棚,可他實在沒有地方可以借到錢了,鄰居們就勸他來城裡找我碰碰運 氣,看能不能得到我的幫助。

  ⑽對於老鄉的請求,自然是應允的,畢竟他要借的那筆“鉅款”對於我的公司來說只能算是九牛一毛。老鄉感激涕零,不知道 說什麼好,一個勁地給我彎腰行禮。我還掏出一些零錢給他,讓他打個車回去,老鄉卻無論如何也沒要,“我有柺杖呢,這東西好著呢!走路可借力了。多遠的路都 不怕。”老鄉說他來的時候就是拄著柺杖走來的,回去也可以。天!我不敢想象,從鄉下到城裡有50多里路呢,而且他的腿還是殘疾的……

  ⑾我被老鄉的 經歷震撼了,他為我疲憊的心靈支起了一根柺杖。我的公司所面臨的困境和老鄉的經歷是如此相像,我的財務主管被挖走了,這就好像我斷了一條腿一樣,但我用老 鄉贈與我的這根思想的柺杖度過了難關,重整旗鼓,公司又走上了正常軌道。老鄉來還錢的時候說,他那裡的蔬菜很搶手,供不應求。他還準備擴大經營呢。

  ⑿ 我想是上帝終於被他感動了吧,終於為他打開了一扇窗子,讓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活的正面,看到了金燦燦的陽光。我不知道他生命中的風雪是否已經停息,但 我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緊接著再下一場雪,再遭遇一次風暴的襲擊,他依舊還會咬緊牙關,掙扎著不讓自己倒下去!因為他有一根尊嚴的柺杖,它可以支撐一個人走 過命運裡所有的溝溝坎坎。

  《生活的正面和背面》閱讀習題

  13、文章中第⑵⑶⑷段主要敘述了什麼內容?這部分內容在文章中起什麼作用?***4分***

  14、文中的老鄉具有什麼特點?結合文章內容加以說明。***4分***

  15、文章說“我被老鄉的經歷震撼了”,結合全文說說“我”被震撼的原因。***4分***

  16、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文題“生活的正面和背面”的理解?***6分***

  《生活的正面和背面》閱讀答案

  13. 敘述了老鄉以前的不幸遭遇***2分***這部分內容運用插敘,介紹了老鄉的不幸,為下文突出老鄉的品格做鋪墊。***2分***

  14.***1***堅強,勇敢。從文章中“老鄉遭遇骨折,妻子離婚,養殖陷於困境”情況下,沒倒下看出。

  ***2***有尊嚴。從文章中“我對他幫助時,拒絕車費;妻子離開的情況下”,的表現看出來。

  15.我被震撼的原因:***1***老鄉在多次遭遇不幸的經歷下,依然表現的堅強,勇敢,有尊嚴的活著。 ***2*** 老鄉的經歷和陷於困境中的我相似,而我差點被擊倒,他的出現,給我力量和勇氣。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