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歌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古詩的藝術手法之一,在古詩文的鑑賞題中經常出現,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詩鑑賞的表達技巧,希望大家可以幫助到大家!

  古詩鑑賞的表達技巧***一***

  常見修辭手法:

  比喻、借代、誇張 對偶、比擬、雙關 排比、對比、反問等 一、修辭手法

  1、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誇張***

  2、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反問*** 3、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對比、借代*** 4、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對偶*** 5、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比喻*** 春雪 韓愈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運用了擬人手法,使穿樹飛花的春雪具有靈性,給全詩增添了浪漫主義色彩*** 竹枝詞 劉禹錫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運用諧音雙關含蓄而又成功的表達了女子希望而又疑慮、歡喜而又擔憂的微妙心理*** v常見修辭格表達效果

  v比喻、比擬:描繪事物生動、形象、鮮明。增強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議論中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易於理解,接受。

  v借代: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

  v誇張:引起豐富的聯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質和特徵,便於抒發強烈的感情。 v雙關:使語言幽默,饒有風趣;生動活潑,含蓄曲折地表達微妙的神態和情思。 v對偶:音節整齊勻稱,節奏鮮明,有結構美和音樂美。 v排比:增強語勢,強化感情。

  v對比:使事物特徵鮮明突出,表達強烈的感情。

  古詩鑑賞的表達技巧***二***

  表達方式 記敘、議論

  抒情 直接抒情

  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借用典故***表現手法***、借古喻今 描寫 直接描寫

  間接描寫***側面描寫***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直截了當地抒發了詩人甘願為天下貧寒的知識分子的幸福而犧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1.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和託物言志

  1、託物言志常常藉助於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動物或其它事物,常含有的象徵意義;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託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願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讚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絕2.借用典故抒情

  借用歷史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對現實生活中某些問題的立場和個人願望等,屬於借古抒懷或借古諷今。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用典:使語言精煉,內容豐富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鮮明強烈、或含蓄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在表達上增強藝術感染力。

  如不瞭解典故往往會影響對詩的理解,辛棄疾是個擅用典故的人。《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中連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宋文帝、佛狸、廉頗***,都是京口這地方的歷史掌故,典故的思想與這首詩的思想性緊密相連。 3.借古諷今***喻今、傷今*** 臺 城 臺城六代竟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

  分析: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淒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古詩鑑賞的表達技巧***三***

  鑑賞詩歌的用典主要明確兩點: ***1***典故的來源及其含義。

  ***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詩歌中主要表現為增加詩歌的容量,使詩典雅耐讀,富於文采;在唐以後的詩詞曲中主要是懷古傷今,詠史言志。 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分析: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懷古詩。作者通過讚頌楚霸王項羽的英雄氣概,譴責了宋王朝倉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為;簡潔而有意味,頗顯豪氣。 4.其他表現手法

  虛實結合、烘托反襯、抑揚結合、細節描寫 ①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景物為實,情感為虛;形象為實,抽象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正面為實,側面為虛 。

  v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可使作品的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並使作品容量增大。 眼前之景為實,想象虛構之景為虛 烏衣巷 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問:哪些是實景,哪些是虛景?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答:詩中的“野草”、“夕陽”、“燕”等是實景,而六朝古都的繁華是虛景。我們從中不難想象

  出當年橋頭車水馬龍、宮殿歌舞之盛、美人之多、珍寶之富,可如今野草遍地,荒涼無比,於是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便油然而生。 景物為實,情感為虛

  詩人的情感是看不見摸不著的,要將這種虛表現出來,就得化情思為景物、化虛為實。而讀者則須化實為虛、化景物為情思。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詩句化情思為景物。欣賞時要抓住景物特徵,融入所營造的氣氛,體會其情感。 v化虛為實,以實寫虛 v蛙聲十里出山泉 v踏花歸去馬蹄香 v間關鶯語花底滑

  v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v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v有限為實,無限為虛

  v無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礎上通過想象創造出來的。宋代詩人梅堯臣說“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這乃是作詩功夫之至。“不盡之意”則為無限。宋代畫家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水欲遠,盡出之則不遠,掩映斷其脈則遠矣。”這就是詩畫中的空白藝術。

  v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v以少勝多,以有限之紅杏表現無限之春意 v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v通過的想象,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複雜難言的情感

  總之,實境乃是一種真境、事境、物境;虛境乃是給讀者創造的一種想象的空間、詩意的空間。從前文的例子中我們不難發現,虛可生實,實可生虛,想象則是其橋樑,正是讀者想象的介入,才使詩歌更為飽滿,充滿靈氣,充滿詩情畫意。

  在詩歌中,以景傳情達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鄉明月”傳達“鄉思情”;以“松風山月”傳達“隱逸情”;以“寒林殘月”傳達“詩人的憂愁”;以“中秋圓月”傳達“相思情苦”;以“風雨落花,雙燕孤飛,重閣玉枕”傳達“閨怨情”;以“長亭折柳”傳達“惜別情”;以“江湖扁舟,月落烏啼”傳達“詩人的羈旅之苦”;以“夢後酒醒,煙柳斷腸,寒雨斜陽,殘燭啼鵑”傳達“悲歡離合情”;以“昔榮今非,幾度夕陽紅”傳達“對世事滄桑的感嘆”;以“空城落花”傳達“對國勢衰危的哀嘆、一腔的愛國情”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