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出關後去了哪個地方

  傳說老子過函谷關的時候被尹喜為難,尹喜要求老子留下思想著作然後再放他出關。那麼老子出關後去了哪裡?下面是小編為你收集整理的老子出關後去了哪裡,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子出關的故事

  老子出關後到哪裡去了?歷史書籍都沒有相關的記載,《史記》中也僅僅只是說“莫知其所終”,不知道老子去了哪裡。後人倒是根據一些歷史遺蹟和同時期其他名人的文字記載做了兩個猜測:一是老子出關後到了甘肅臨洮;另一是歷史上老子其實沒有出關,他一直在故鄉沛地隱居。

  第一種說法老子出關後到了甘肅臨洮,根據地方誌的研究和實地考察,老子出函谷關之後又途徑大散關,由此進入了甘肅,一路經過天水、隴西、蘭州等地方,最後選擇了隴西的臨洮隱居落戶,最後也是在此羽化逝世。

  老子在臨洮留下了大量的修道遺蹟,至今儲存完整的還有老子傳道的“說經臺”,飛昇地“飛昇崖”。老子逝世之後,他的子嗣繼續在隴西紮根繁衍,唐太宗的李氏《氏族志》就說“李氏十三望,隴西為第一”,這是老子子嗣的正統繼承。

  第二種說法和老子出關西行南轅北轍,反而認為老子是東歸回到沛地隱居。其中《莊子》就有文字記載老子在東周辭官之後,是從洛陽東行回到了故鄉沛地。莊子與老子一脈相承,他的話是有說服力的。所以才有之後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典故。這個典故不管是在《韓非子》還是在儒家的《禮記》均有確切的記載。所以東歸直說也是很有可能並且符合邏輯的。

  老子在晚年離開東周洛陽之後,一路向西,過函谷關,在此留下了道家的寶典《道德經》,為後世的道教創立提供了理論根源。關於老子出關之後去了哪裡,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有說繼續西行的,也有說老子其實是東歸的,現在我們已經不可考證,只能留待後人評說。

  老子簡介

  老子, 姓李名耳,跟據歷史記載他袋蓋生活在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是中國古代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老子出生在渦陽縣閘北鎮鄭店村,又名老聃,有傳聞說他一生下來毛髮就是白色的,所以當地的人稱他為老子。

  老子大約活動在春秋時期,曾經在東周國都洛邑擔任守藏史這一職位,這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老子博聞強識,據傳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向老子問好並請教問題。老子晚年時期在函谷關乘坐青牛向西去,也就是現在的河南靈寶前,寫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道德經》又名《老子》,可惜的是《道德經》真跡最後不知所蹤。

  《道德經》富含豐厚的辯證法思想。在現代,老子哲學和古希臘哲學一起形成了人類哲學上的兩座不可比擬的高峰,老子也因為他深奧的哲學思想而被後世尊稱為“中國哲學之父”。

  後來莊子傳承了老子的思想,並且和儒家、佛家思想等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核心。在道教出現之後,老子被後人尊稱為“太上老君”。甚至從漢代開始,歷代皇帝會去河南鹿邑祭拜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主張是"無為而治",他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用“道”來解釋萬物的演化過程,他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非常深遠的影響,而他的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在《老子》這本書中。

  老子銅像含義

  老子是傳統道教的創始人,他所著寫的道德經是後世研究道家學說的經典,他的思想光輝一直綿延後世,流芳千古。為了突出老子這位智者的道的思想,彰顯他對宇宙萬物來源的思考,老子像的材質以青銅為主,整體造型以厚重不失莊嚴,威嚴不失大氣,又不失仙風道骨。

  老子的頭部,充分展現了一個智者應有的面部姿態。面部飽滿,頭部高高的隆起,白白的眉毛溫順的垂著,眼神銳利,朝著遠方看著,面部慈祥,給人一種無形的敬畏感,這是對知識、對思想的熱情和敬重。他的頭像束髮戴冠讓人產生一種莊嚴感,飄散的散發,就像老子的思想一樣,飄散在天地間,惠及後人。身上穿著傳統道家的素淨道袍,裡面則穿著周的史官官服,寓意他曾夢想在周完成理想以及他的社會地位,但卻最終在道家的精神世界裡幡然頓悟,脫離於紅塵中的爾虞我詐;抑或是想用道教來淨化滿是銅臭味的官吏的腐朽之氣。老子手上則持著他的著作道德經,他的左小指指著天空,高高的,直直的,寓意天法、自然心平體正。

  從遠處來看,老子頭像整體線條感流暢,總的呈現出一種飄逸感,身形飄逸瀟灑,仙氣林林。他的身側分別不同的飾物,道袍身上著八卦卦象,層次清晰,線條明朗,從道袍邊從上往下慢慢延伸,寓意著道家思想的幽遠深邃、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