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攘一雞文言文答案

  《月攘一雞》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意在譏諷那些明知故犯錯誤的人。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月攘一雞》的文章閱讀以及相關的閱讀答案,希望能幫助你們。

  《月攘一雞》原文閱讀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後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唉,何待來年?

  註釋:①攘:竊取,偷。 ②君子:這裡指行為端正的人。道:此處指行為道德***選自《孟子》***

  《月攘一雞》閱讀習題及答案

  1.選出與“以待來年然後已”中“已”字用法不同的一項*** D ***

  A.斯速已矣 ***那就趕緊停下來***

  B.懼其不已 ***害怕他不停地幹下去***

  C.可以已大風 ***治癒大風***

  D.此印者才華則第二板已具

  2、解釋下列加點字

  ⑴是非君子之道:之***的 ***

  ⑵請損之:損*** 盜竊.偷***

  ⑶以待來年然後已:來年*** 第二年.明年***

  ⑷或告之曰:或*** 有的人***

  3、翻譯句子

  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

  既然知道這樣做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4、這個故事啟示我們 如果做了錯事,就應大膽承認,並積極改正錯誤,決不能借故拖延,明知故犯。

  《月攘一雞》閱讀翻譯

  有一個每天都要偷鄰居家一隻雞的人。

  有人勸告他說:"這不是行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所擁有的道德。"他回答說:"那就讓我減少這種行為吧,***以後***每個月偷一隻雞,等到明年我就不偷了。"如果知道偷雞不對,就應該馬上改正,為什麼還要等到明年呢?

  《月攘一雞》閱讀故事

  孟子善於運用比喻來說明自己的主張。孟子說治理天下是很容易的事,只是君王想不想做的問題,並不是他能不能做。齊宣王問:"想不想做和能不能做有什麼區別?"孟子說:"挾著太山跨越北海,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若是為長輩折條樹枝,告訴人說:'我做不到',是不願意做,不是做不到啊!治理國家沒有挾太山超北海那樣難,只是折條樹枝那樣簡單。贍養我的父母,從而贍養別人的父母,愛護我的孩子,從而愛護別人的孩子,那麼治理天下就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

  宋國大夫戴盈之決定減免百姓的部分捐稅,但又說:"今年年內還辦不到,請讓我先稍微減一些,等到明年再徹底實行,怎麼樣?" 孟子說:"現在有一個人每天偷鄰居家的一隻雞,有人勸他說:'這不是正派人的行為!'他便說:'好吧,我知道這不好了。這樣吧,請允許我少偷一點,原來每天偷一隻,以後改為每月偷一隻,到了明年,我就徹底洗手不幹了'-如果知道這種行為不合 於道義,就應該趕快停止,為什麼要等到明年呢?" "月懷一雞"指那些明知道自己錯了,卻故意拖延時間,不肯及時改正的人。

  《月攘一雞》作者簡介

  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也就是現在的山東鄒縣東南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遊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樑***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他繼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並將其發展成為"仁政"思想,被稱為"亞聖"。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約百年左右。關於他的身世,流傳下來的已很少,《韓詩外傳》載有他母親"斷織"的故事,《列女傳》載有他母親"三遷"和"去齊"等故事,可見他得力於母親的教育不少。

  據《列女傳》和趙岐《孟子題辭》說,孟子曾受教於孔子的孫子子思。但從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他"受業子思之門人",這倒是有可能的。無論是受業於子思也罷,子思門人也罷,孟子的學說都受到了子思的影響。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為一派,這就是後世所稱儒家中的思孟學派。

  和孔子一樣,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魏、齊、宋、魯、滕、薛等國,並一度擔任過齊宣王的客卿。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的,"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今天我們所見的《孟子》七篇,每篇分為上下,約三萬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比現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趙岐在為《孟子》作注時,對十一篇進行了鑑別,認為七篇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為偽篇。東漢以後,這幾篇便相繼失佚了。 趙岐在《孟子題辭》中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所以,儘管《漢書.文藝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經書"的"傳"書了。

  漢文帝把《論語》、《孝經》、《孟子》、《爾雅》各置博士,便叫"傳記博士"。到五代後蜀時,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書"的開始。後來宋太宗又翻刻了這十一經。

  到南宋孝宗時,朱熹編《四書》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後又成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是讀書人的必讀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