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帶啟示作品有哪些

  寓言也是一種常見的寫作手法。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寓言故事常見於諸子散文、歷史散文等古代典籍之中。關於帶啟示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寓言故事帶啟示作品篇,希望大家喜歡。

  寓言故事帶啟示作品篇1:樂羊的“忠心”

  樂羊本是中山國的人,後來他投奔了魏國。為了表示對魏王的忠心,樂羊主動率領魏國的軍隊去攻打自己的故國中山國。

  中山國是個弱小國家,哪裡抵擋得了魏國的進攻呢。當時,樂羊的兒子還留在中山國。中山國的人在魏國的猛烈進攻下,無計可施,君臣經過一番商議,決定以樂羊的兒子做籌碼來要挾樂羊退兵,中山國把樂羊的兒子綁起來吊在城樓上,威脅樂羊。誰知樂羊全然不顧吊在城樓上的可憐巴巴的兒子,反而更加猛烈地攻城。

  中山國的將士們都十分生氣,沒想到樂羊原來是這樣一個無情無義之人,於是他們將樂羊的兒子殺了。中山國的人將樂羊的兒子烹煮成肉羹,派人送給樂羊吃。

  不料,樂羊面對此事仍毫不動心,一點憐子之心也沒有,一絲悲傷之情也不見,反而將用兒子血肉做成的羹湯吃了個乾淨,然後率領著魏軍向中山國發起了猛烈進攻。由於樂羊攻城態度堅決,不拿下中山國決不罷休。經過幾番激戰,中山國終於被樂羊所滅。

  戰爭結束,魏國的疆域又開拓了一大片,樂羊為魏王立了大功。慶功會上,魏王給了樂羊很重的獎賞。事後,魏王便冷落了樂羊,不再信任他了。

  有人不理解魏王,問魏王說:“樂羊為大王立了這樣大的功勞,您為何如此疏遠他呢?”

  魏王搖搖頭說:“一個為了向上爬而背叛一切的人,他連自己的故國、兒子都毫不顧惜,除了自己,他還會對誰忠誠呢?我怎麼可以去親近、信任這樣一個危險的人呢?”

  的確是這樣,樂羊背叛自己的國家,連兒子的性命也不顧,不惜用兒子的生命和故國的利益來換取自己的利祿,這樣的人只應遭到唾棄。看來,聰明的魏王疏遠樂羊是明智的。

  寓言故事帶啟示作品篇2:小偷退齊兵

  子發是楚國的一位將領,他很注意有一技之長的人,善於利用這些人的長處為自己服務。楚國有一位擅偷竊的人聽說了這件事,便去投靠子發,小偷對子發說:“聽說您願起用有技藝的人,我是個小偷,以前不務正業,如果您能收留我,我願為您當差,以我的技藝為您服務。”

  子發聽小偷這麼說,又見他滿臉誠意,很是高興,連忙從座位上起身,對小偷以禮相待,竟連腰帶也顧不上繫緊、帽子也來不及戴端正。小偷見子發果然是真心,簡直是受寵若驚了。

  子發手下的官員、侍從們都勸諫說:“小偷是天下的盜賊,為人們所不齒,您怎麼對他如此尊重?”

  子發擺擺手說:“你們一時難以理解,以後就會明白的,我自有道理。”

  適逢齊國興兵攻打楚國,楚王派子發率軍隊前去迎戰齊兵。結果,連續交鋒3次,楚軍都敗下陣來。

  軍帳內,子發召集大小將領商議退齊兵的策略,將領們想了好多計策,個個忠誠無比,可是對擊退齊兵卻一籌莫展,而齊兵反而愈戰愈強。

  面對緊張的形勢,那個小偷來到帳前求見,主動請纓。小偷說:“我有個辦法,請讓我去試試吧。”子發同意了。

  夜間,小偷溜進齊軍營內,神不知鬼不覺地將齊將首領的帷帳偷了出來,回到楚營交給子發。子發便派了一個使者將帷帳送還齊營並對齊軍說:“我們有一個士兵出去砍柴,得到了的帷帳,現特前來送還。”齊兵面面相覷,目瞪口呆。

  第二天,小偷又潛進齊營,取回齊軍首領的枕頭。子發又派人送還。

  第三天,小偷第三次進了齊營,取回來齊軍首領的頭髮簪子。子發第三次派人將簪子送還,這一回,齊軍首領驚恐萬分不知所措。齊軍營中議論紛紛,各級將領大為驚駭。於是,齊軍首領召集軍士們商議對策。首領對大家說:“今天再不退兵,楚軍只怕要取我的頭了!”將士們無言以對,首領立即下令撤軍。

  齊軍終於退兵而走。楚營內大大嘉獎那個立功的小偷,眾將士無不佩服子發的用人之道。

  小偷,如果損害社會人民,的確該繩之以法;如果改邪歸正,把技藝特長用到有益的地方,有時也能幹出大事來。

  寓言故事帶啟示作品篇3:不受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乾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裡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傲,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捨給過往的饑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饑民,黔傲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化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傲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傲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髮,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傲看見這個饑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饑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傲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傲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黔傲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