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主張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作為儒家思想的主要人物,孟子無論是政治思想還是社會地位在戰國時都是深有影響的,孟子對當時最主要的影響就是關於仁政的思想主張,戰國時期孟子曾遊歷於各個國家,遊說推行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這對於當時戰亂頻繁的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

  孟子在人性,社會觀點,仁政,禮儀,民本,價值觀等多個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主張。在人性方面,是仁善,與人為善,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品德,要求人們多注意檢討自身;在社會和政治觀點上,同樣是仁政治理天下,讓王者一定要仁義治國,重視人民的自身意願;在民本方面,它的思想是注重民心所向,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價值觀方面更是強調自己的一言一行,主張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鄉是現在的山東,他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同時也是世界人學習的榜樣,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世的很多的人物和國家,他將儒家的思想傳播久遠,對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世人都稱他為“亞聖”,並建“亞聖廟”供後世人敬仰。

  孟子語錄

  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這句話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下》,是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的核心。其後一直被人們廣為傳頌。孟子認為,君王和國家都是可以被更替的,但是唯一不變的,是人民。所以,對於封建統治階級來說,老百姓的地位,比國家和君主更為重要。他認為,國君當政,應該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否則國家就不會強盛。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句話出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對於義利觀的核心思想。他對於“義”和“利”假設了一個鮮明的衝突和矛盾,當兩者發生衝突時,應該把義放在首位。但是在這裡,孟子並沒有完全否定利的價值。只是把義的價值置於在利的上面。

  仁者無敵。此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同樣是孟子對於“王道”和“仁政”的核心辯論思想。孟子認為的“仁”,分成為三個方面,第一,是減輕刑罰。第二,是減輕賦稅。第三,是鼓勵人民種田,發展農業。只有做到了這三點,人民才會甘心情願來歸附。而人民歸附了,國家的實力才會強大,才能做到真正的“無敵”。在孟子認為,想要在戰亂不聽的戰國時期稱雄,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仁政。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這也是孟子對於“仁政”思想的一種闡述,是孟子“法先王”的一種理論。他認為,在推行仁政的時候,一定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讓人民根據著法律法規行事,這樣才能治理好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