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攝影的經驗

  街頭攝影 是攝影師在街頭通過尋找,捕捉到的符合自己審美意願的瞬間的照片。 在街頭攝影時若拍攝物件發現你在拍攝,他們會戴上面具,你便失去了最真實的樣貌。 若要拍攝出一張耐人尋味、生動自然的街頭攝影作品,就要有很多行之有效的 方法 。此方法可分為 思維方法 和 技術方法 。街頭攝影藝術不僅需要人們熟練地掌握照相機的技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分享給你們!

  說起攝影裡的“掃街”,不少影友非常熟悉,這句“黑話”可不是環衛工人天天工作的那種哦,而是特指在街頭的拍攝,講求畫面的真實性,多數不進行擺拍,而是在逛街中,捕捉日常生活中種種動人的細節和瞬間。

  掃街很容易,拿起相機走到街上去,開拍即可。但是同時掃街也是攝影裡最難的一個種類,街上人來人往,紛繁雜亂,要在其中捕捉到動人的瞬間,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呢。

  不少中外攝影史上鼎鼎大名的攝影大師,比如紀實攝影之父創立“決定性瞬間”理論的亨利·卡蒂埃-佈列鬆,無數次拍攝中國的馬克·呂布,日本著名自由攝影大師森山大道等等,無不將大量時間放在街頭攝影上,通過捕捉普通人的日常瞬間,留住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瞬間,作品感動著無數的人們。甚至可以說,通常幫助人們記住那些歷史和時代的攝影作品,往往不是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件,而是記錄常人生活的細節、記錄時代特徵的街頭攝影作品。

  街頭攝影的觀念和思路

  毋容置疑,街頭肯定是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和特徵的最重要場景。

  剛開始掃街的時候,往往會有找不著北的感覺,街上是如此豐富雜亂,許多事件在同時發生,轉瞬即逝,我們應該如何能尋找並在最恰當的時間記錄下哪些最精彩的瞬間呢?

  在這裡,有必要先轉述一下最基礎的理論,佈列鬆提出的“決定性瞬間”,他認為,世界凡事都有其決定性瞬間,即被攝事物的形式和內容在這一時刻恰到好處地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他用極短的時間抓住事物的表象和內涵,並使其成為永恆。

  佈列鬆的攝影終身都堅持抓拍,但他的作品裡面完美的構圖與傳統的繪畫美學相相容,使這些瞬間令人驚歎。“決定性瞬間”理論從五十年代被提出以來,雖然被不斷質疑和打破,但是直至今日,仍然是中外一代又一代紀實攝影師入門的必修一課。

  對於掃街,我們首先必須確認的是拍攝的意圖和主題,否則必然會流於浮光掠影和走馬觀花,有些攝影師會執著於拍攝即將消逝的歷史建築和人文瞬間,也有些攝影師專心記錄那些最有我們這個時代特點的人和事,還有些攝影師會在街頭尋覓展現人性光輝、感人的庸常生活細節、記錄突發事件、衝突和紛爭……等等。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只有記錄能感動自己的事物,才能夠使照片能感動別人。攝影作品裡東西方藝術共有的人道主義精神,平等、悲憫、同情等折現人性的感情永遠不會過時。

  但是,街頭攝影也必須具備自己獨特的視覺,儘量選擇別人沒有拍過的主題或場景或拍攝方法,通過照片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在影像爆炸的今天,沒有個性的照片必然會被淹沒,不會給觀眾留下太多印象。

  街頭攝影器材的選擇

  由於街頭攝影的瞬息萬變和豐富多彩,快門時滯較短的單反或旁軸相機是掃街的首選,體積小不宜引人注意的旁軸相機是理想的選擇,當然數碼DC掃街也可以勝任,不過DC由於快門時滯較長,需要對相機有相當的熟悉程度和對事件發生準確的預測,才能留住最精確的瞬間,而且掃街往往要用到連拍,相機的連拍速度也應該被考慮。

  傳統的攝影理論裡,街頭攝影一般建議使用28mm-50mm焦段的鏡頭,因為這個焦段的鏡頭往往具備更立體的景深和符合人的視覺習慣,使得記錄的場面具備真實感和空間感。而太廣或長焦鏡頭不建議使用,廣角的鏡頭往往會帶來強烈變形和畫面內容過多雜亂,一般只適用於狹小的環境或追求廣角變形帶來的視覺衝擊力的場景。長焦鏡頭往往由於視角過窄,不利於交代環境,同時長焦的視角壓縮了景物間的透視感,容易使畫面喪失現場感和空間感。

  不過鏡頭的選擇也要視乎個人風格,如果喜歡保持距離感或主體難以靠近的拍攝,長焦鏡頭也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喜歡廣角的視覺衝擊力,或者對畫面控制的好的話,廣角鏡頭掃街也是可以的。

  從攝影術誕生的那一天起,街頭攝影作為一種重要的攝影型別它的發展就從沒有停止過。如果說早期異域街頭攝影還滲透著殖民者對於陌生世界的好奇之心,那麼近代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中的街頭攝影則成為對個體和社會進行關照的一種最為深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