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孫式太極拳的基礎

  說到打太極,很多人都看著簡單但自己學習的時候就怎麼也學不會。其實孫式太極拳沒有那麼難,掌握這幾個原則就可以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國術、國寶、國粹和國魂,她結合古代引導術和吐納術,吸收了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的陰陽學說和中醫理論的經絡學說,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運動為基本運動形式。孫式太極拳的動作要領與仿生學、力學原理等緊密相連,尤其是孫式太極拳的勁力,要求在孫式太極拳圓的運動規律引導下,做到由內向外,圓活柔順,內外合一。

  一、“力的三要素”在孫式太極拳中的應用

  力的三要素就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點。力的三要素決定力的作用效果。哪一要素髮生變化,都會使力的作用結果發生改變。

  物理學中力的作用點不同,那麼力的作用效果也會不同。孫式太極拳中把這個點叫“著力點”,也叫“勁力點”或“勁點”。

  這一點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會截然不同。在技擊中通過著力點的變化,按到對方的來力方向並且每個開合的落點都表現出“四正”“四隅”的勁別,這個勁力點要極堅剛,但作用時間卻很短,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而後又極其柔軟,這就是所說的“柔行氣,剛落點”。

  而且這一勁力點是通過纏絲勁發出去的,有了螺旋纏絲力就有了方向,在達到勁點的一剎間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同時這樣打出的勁點才有孫式太極拳的味道。

  二、“速度和加速度”在孫式太極拳中的應用

  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學中常用的兩個物理量。速度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和運動的方向,而加速度是表示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和變化方向的物理量。

  這兩個物理量在孫式太極拳中表現得十分明顯,把握和運用的好壞,也決定盤拳的質量。孫式太極拳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都是由這兩個量表現出來的。

  盤一趟拳架的時間是速度,在單位時間內由慢轉快的程度就是加速度。這兩個物理量在孫式太極拳中都有一定要求,如轉關處要慢,過了轉關處就逐漸加快,而運到落點時最快,以後復轉慢,如此周而復始,在技擊中“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創造出有力於自己的條件,都是要求把握好這兩個量。在太極中有個術語叫“閃挪”,閃就是變速,再把變化時間考慮進去就是加速度,根據需要通過一個快速小圈折迭,瞬時變速,變向,即增大加速度,使孫式太極拳表現出空、靈、冷、脆的特點,在技擊中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重心”在孫式太極拳中的應用

  重心在物理學中是重力的作用點,即物體各部分受到重力作用集中於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

  在盤拳中重心的位置決定人體的穩定和平衡程度,在孫式太極拳中講究虛實及其轉換,“實”對於下肢即重心靠近的位置,“虛”則離重心較遠的位置,但無論怎樣轉換,也不能離開人體下肢所確定的支撐面,否則將易傾倒。

  在孫式太極拳中要求“中土不離位”,即自己的重心線一定要在自己的支撐面上。

  重心位置合適,虛實合理,避免雙重,可做到不滯、不重,使步伐移動靈活,如做弓步時,兩腳要有一定的橫向距離,保證合適的支撐面,重心位置應在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就可使兩腳均有著落,稱為半輕半重。

  當然,在變換虛實時,只有在中正立身的情況下,才可以達到靈活轉換的要求。

  在技擊中穩固重心線是防守與進攻的基本條件,利用重心轉換,身法的協調,胸腰的折迭、運化,乃至步法的調整,最終達到重心線始終保持垂直方向的位置,並使對方遠離我的重心線。

  “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從而保持不敗的態勢。

  四、“衝量”在孫式太極拳中的應用

  物理學中的衝量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和作用時間的乘積。衝量是描述力對時間的積累效果,是過程量。不難看出,力的積累效果不只與力的大小有關,還與作用時間有關。

  也就是說,力大效果不一定大,力小效果不一定小。譬如,孫式太極拳高手張志俊大師,在央視《發現之旅》和《走進科學》欄目,用最先進的科學儀器對他發出的力進行科學資料測定,結果發現他的拳比較其他幾位體格碩壯的測試者,發出的力最小,但他拳的穿透能力卻最強。

  其原因是他發出的拳作用時間最長,這個時間與力的乘積,也就是說產生的衝量最大。

  另外從物理學中的動量定理***動量是質量和速度的乘積,內容是物體所受的合外力的衝量等於物體動量的變化量***可以推斷出他的拳接觸到物體瞬間速度極大。

  所以他的拳才具有極強的穿透力。孫式太極拳諺中有“動貴短,意貴遠,勁貴長”。勁貴長也含有勁力點的作用時間長,從而增加力的衝量,使其積累更大的效果,產生更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