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與戲曲舞臺美術的聯絡

  中國畫與戲曲都是中國民族文化的傳承,他們各自都有特色。那麼,你知道中國畫與戲曲舞美之間有什麼關係嗎?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相同的美學精神

  中國畫與戲曲舞美,作為民族藝術,具有相同的美學精神――寫意。“寫意是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重要命題,在戲曲表演藝術中主要表現為對時間空間限制的突破,以及動作、佈景的虛擬。合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個與實際的生活形態相去甚遠,藝術的韻律隨著心意流蕩的天地――當然,不會是一個逼真的幻境。”***餘秋雨:《戲劇理論史稿》***“因此,從傳統的表演方法中,可以看出京劇的舞臺設計,不是寫實的設計風格,而是一種民族戲曲歌舞化的寫意風格。”***梅蘭芳:《談談京劇的藝術》***京劇舞美如此,所有的戲曲舞美皆如此。戲曲舞美的寫意性,表現在它重神似而不求形似,舞臺上的一切形象都是生活真實的提煉、昇華、誇張、變形、虛擬、隱喻等等。例如傳統戲曲中舞臺的一桌二椅,並不是真桌椅,可以顯示各種不同的環境:椅放於桌前,表示大廳、前廳、客堂等;椅放於桌後,則表示內室、書房等;桌椅的變換搭配,又可表示山坡、城樓、船隻、臥床等等。這種寫意性,與西方戲劇舞美的寫實性追求形象與生活逼真的美學精神,恰成鮮明的對照。

  同樣,中國畫也以寫意為其美學精神。宋代的蘇東坡就反對以形論畫,主張以神品畫,他說:“論真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意思是說,如果以逼真的形似評論繪畫,那就是“小兒科”。國畫大師齊白石也說:“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不似為欺世,太似為媚俗。”他也主張“神似”而非“形似”。中國畫不像西洋油畫那樣,講究焦點透視,嚴格區分明暗,追求形象的“逼真”;而是講究散點透視,也不嚴格區分明暗,而是以線條為主要造型手段,通過粗細、頓挫、方圓、疾徐、轉折等變化,表現形象和質感。寫意畫自不必說,即或是工筆畫,也絕對不是對生活真實的模仿,同樣以神似為主。

  相似的表現手法

  戲曲舞美與中國畫,在相同的美學思想的指引下,在具體的藝術呈現上,也有許多相似的表現手法。

  1.虛擬法。所謂“虛擬法”,就是以虛代實,即不用原實物或只用部分原實物來表現該物。戲曲舞美中的以山片代山、以布城代城、以馬鞭代馬、以船槳代船、以車旗代車、以紅布包盔頭***帽子***代人頭、以壺杯代酒宴等等,都是盡人皆知、早被觀眾認同的虛擬法。同樣,中國畫也講究虛擬法,即以部分表現全域性,別生情趣,妙不可言。例如《密林深處見酒家》,不畫酒館,只畫酒幌;《蛙聲十里出山泉》,不畫青蛙,只畫蝌蚪;《踏花歸去馬蹄香》,香氣無法畫出來,而在奔馬的馬蹄周圍畫上幾隻蜜蜂,以表現花香的奇濃,真可謂情趣盎然。

  2.變形法。所謂“變形法”,就是運用聯想、想像等手法,進行藝術再造,創造出生活中並不存在的形象,但又與生活中的形象有某些相似之處,即生活形象的藝術變形。戲曲舞美的變形法很多,如服裝中蟒的獨龍蟒、團龍蟒,開氅上的麒麟,道具的大旗上的繡舞龍、方旗上的繡戲珠舞龍,服裝斗篷上的繡鳳彩牡丹等等,其中龍、鳳、麒麟等形象,就是再造的形象,就是藝術變形。其實,龍、鳳、麒麟這些形象,有的是中華民族原始先民的圖騰,有的是吉祥富貴的象徵與符碼,而創造這些變形形象的,最早源於中國繪畫藝術。中國畫中的龍、鳳、麒麟等,比比皆是,而“畫龍點睛”的典故,也來源於中國畫。

  3.誇張法。所謂“誇張法”,就是突出誇大某些形象特點,以強化藝術效果的手法。戲曲舞美的誇張法很多,如佈景中以銅錢大圖案作窗戶,突出人物愛財如命的性格,又如臉譜,就是典型的化妝誇張法。中國畫的誇張法也很多,如大寫意、潑墨法等等,都使形象的特點誇大突出。

  4.意境法。所謂“意境法”,就是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藝術手法。戲曲舞美以創造意境為美,如《西廂記》“送別”一場,佈景中的黃葉、紅楓,與人物的離情別緒密切相關,使景與情合二而一。中國畫也一向講究“畫中有詩”,即畫景與詩情水乳交融,創造出藝術的意境。

  相通的藝術交融

  戲曲舞美與中國畫是雙向交融的。

  一方面,中國畫直接進入舞美,成為舞美的重要組成部分。例如京劇《魂斷五國城》、評劇《伯虎吟》中,就分別用宋徽宗和唐寅的原創國畫為佈景。

  另一方面,戲曲舞美也成為中國畫的素材。例如著名國家家葉淺予先生所畫的許多戲曲人物畫,就吸收了戲曲舞美的服裝、化妝等精華。

  因此,中國畫與戲曲舞美都以寫意傳神、氣韻生動為共同的美學思想,它們與西方戲劇舞美和油畫的追求形似的“高保真”的美學精神,迥然有別。